葉菁華
摘 要: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進步,不僅全然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工作方式,也推動著社會不斷邁向新的更高的發展層面。作為人類知識寶庫的圖書館,也在社會的進步中,逐漸從傳統純人工操作的物理圖書館,進入以計算機技術為基礎的數字化時代,并慢慢走向未來在智能技術支持下的智慧圖書館,最終建立書和人之間的聯接,實現圖書館以人為本的綠色發展,最大化的滿足讀者的需求。本文從智慧圖書館的內涵特征著手,分析建立智慧圖書館的意義和價值,探討智慧圖書館的服務和轉型發展的構想。
關鍵詞:未來;模式;智慧圖書館
1995年,比爾.蓋茨就提出了“物物相連”的概念,1999年,物聯網興起并迅速波及全球,以此為基礎的智慧城市(Smart city)成為全球未來城市發展的新理念。2007年的《歐盟智慧城市報告》中,從經濟、流動、環境、人群、居住以及管理等6個維度對這一理念作出了更為細化及精準的定義,進一步明確了智慧城市“泛在、綠色、惠民”的發展韜略。與此同時,對智慧圖書館的探索應運而生,成為本世紀第一個十年的研究熱點之一,而第二個十年的各項相關智能技術的發展更是為其不斷注入新的內涵,推動圖書館向智慧化的終點不斷邁進。
1 智慧圖書館的內涵特征
1.1 智慧圖書館內涵
數十年前起,國外圖書情報領域的專家學者們就對這一概念展開了探索和研究。2003年,芬蘭奧盧大學的Markus Aittola提出了“位置感知的移動圖書館服務”,能通過無線網幫助讀者查找圖書及各種資料。2004年,Mark C.Miller提出利用軟件質量工程、科學計算,能有效減少圖書館使用開發中的錯誤,并提高糾錯能力。Mohd Kamir Yusof在這一新型圖書館管理系統中引入機器人管理概念,Younghee Noh更是認為這將成為未來圖書館的新形態。國內相關研究起步較晚,但也在國外學者的研究基礎上為這一新型圖書館納入了人為本、綠色發展、方便讀者等內涵,并認為,“智慧”是所有數字化的核心,也是未來圖書館將發展成為的最高型態。
1.2 智慧圖書館要素
智慧圖書館的構成要素,一方面在于前文所提到的“物物相連”,包括書書、書人及人人之間的聯系;另一方面在于圖書館服務打破了時空界限,并不局限于任何固定的形式。書書相聯,即在不同類型的文獻之間實現資料檢索、閱覽和傳遞;書人相聯,是服務和管理的基礎和關鍵,提高讀者、館員和圖書館三者之間相互感知的敏感度;人人相聯,則是圖書館界的人人相聯,提高咨詢效率,加強和讀者之間的互動。在網絡技術的支撐下,圖書館從傳統的在某一固定地點固定空間、固定開放時間的建筑,轉變為網絡虛擬的形式,在讀者有需要的任何時間、地點均可以完成文獻、書籍的閱覽,讓讀者有“圖書館無處不在”的感覺。而閱覽方式也從傳統的紙質借閱,轉變為多種利用方式,可看可聽,也可以是非文字的影音形式。
1.3 智慧圖書館特征
智慧圖書館是建立在數字化和網絡化的基礎上的。隨著數據信息庫的建立和完善,紙質資源逐漸被數字資源所代替,并將成為圖書館服務和管理的主要方式。英國國家圖書館于2011年就與Google達成協議,實現18世紀至今的歷史文獻數字化,并提供它們的永久訪問權,最大化的實現這些歷史文獻的利用價值。網絡逐漸成為圖書館服務的重要載體,不斷增加遠程服務量,使圖書館服務不再受限于固定的地域和時間。在這類新型圖書館的管理上,呈現了“集群化”的特征。不同地方的圖書館,往往都會有自身的特色文獻和資源,但以往由于不同館藏之間互通性差,使得不少文獻都處于沉睡狀態,而智慧圖書館可以通過整合的手段來將各類圖書館的資源匯集到一起,相應的管理和服務也呈現出“集群化”態勢,減少了因布局分散而導致的重復建設,明顯提高了服務品質,節約了資源,也能讓讀者擁有更好的借閱體驗。
2 智慧圖書館服務和轉型發展的構想探討
2.1 順應需求加強戰略規劃
圖書館擔負著知識傳承和利用的重任,是社會文化服務體系的關鍵環節,其服務和管理的水平反映了國家及城市文化的軟實力。智慧圖書館構成智慧城市的重要部分,對圖書館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需要在本身性質、功能的基礎上不斷拓展,開發新的價值,提供更高效的知識服務,還需要區分在不同環境中的不同功能定位,使其真正嵌入到智慧城市中居民的生活方式中。這就要求圖書館服務應立足于讀者和社會的需求,需對此進行全面調研,分析當下及在未來可預見時期內的需求,分別作為圖書館發展的短期和長期規劃,并結合當前發展階段包括信息技術、館員素質、讀者水平等在內的實際情況,制定漸進性發展路線和每階段合理的目標。
2.2 加強服務能力和技術開發
智慧圖書館的建立需要強大的服務能力和技術的支撐。在服務上,圖書館應實現人工向智慧、人力密集向知識密集模式的轉變,圖書館不再僅僅是提供書籍的場所,而是一個智慧體系,其中擁有先進的智能技術,強大的圖書情報能力,有涵蓋各個方面、行業知識的海量信息庫,包括了數據管理、出版、智庫等服務在內的完整體系。在這個體系中,讀者能享受到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一整個過程的全面服務,體驗品質明顯提高,服務也更加人性化。智能技術的支撐,更是促進圖書館事業發展的關鍵力量。圖書館需要不斷了解國內外前沿知識和建設經驗,提高對適合智慧建設的新技術的敏感性,建立技術研發、推廣的相關團隊,加強和技術公司的合作,提高自身的智慧化建設,盡快促進智慧化轉變,適應社會需求,提高生存能力,融入智慧城市的建設和規劃中。
2.3 提高對館員和讀者在技術能力方面的培養
智慧圖書館中,人的要素主要包括館員和讀者兩大群體,智慧化建設和應用,都是和這兩大群體的技術水平分不開的。館員是圖書館建設的核心,各種先進技術的開展和運用,都需要通過館員這個媒介來實現。所以,要建立智慧圖書館,更需要注重館員的技術能力,需要規范準入機制,選拔高素質人才擴充圖書館人力資源,在館員的日常工作中納入培訓機制,定期通過講座、論壇等方式傳遞圖書館相關學科的前沿知識信息,不斷更新館員工作觀念,提高技術操作能力,并需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激發館員自學、提高自身能力的積極性,打造一支高素質的館員隊伍,提高服務能力。讀者是新技術的受益者和直接使用者,但新技術同樣需要和讀者個人的知識水平、認知相匹配才能得到充分的推廣,確保讀者真正獲益。若讀者自身的技術能力跟不上,缺乏足夠的數據和技術素養,即使是處于再先進的圖書館服務中,也會感到不便,影響到服務滿意度。因此,圖書館需開拓讀者培養途徑,通過線上、線下加強對新技術的推廣,增進讀者對新技術的了解,熟悉圖書館各類新型服務設施和類型,幫助讀者群體能更快的適應圖書館的轉型,更好的使用各類新型服務,獲得更好的體驗。
總之,智慧圖書館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可最大化實現知識的傳承、開發和利用,推動人類社會精神文明的前進。圖書館需認識到自身的性質和功能,加強戰略規劃、服務能力和技術開發,并通過提高館員、讀者的技術能力,不斷實現智慧化,為讀者提供更高品質的圖書館服務。
參考文獻
[1]賈雙雙,馬秀峰.基于“互聯網+”視閾下的智慧圖書館用戶服務[J].新世紀圖書館,2016(11):81-84.
[2]羅麗,楊新涯,周劍.智慧圖書館的發展現狀與趨勢--“智慧圖書館從理論到實踐”學術研討會會議綜述[J/OL]. 圖書情報工作,2017(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