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政府作為現階段市場運行規則的主要制定者和公共產品的主要提供者,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起著主導作用。公共事業管理的目標主要是通過對公共資源的配置以及對公共需求的滿足得以實現的,本文從我國現階段國情出發,從歷史與現實條件、政府與其他組織在地位上的區別、如何發揮核心作用等方面進行分析,研究政府在現階段公共事業管理中的主體地位與核心作用。
關鍵詞:公共事業管理;政府;主體;作用
公共事業管理的主體是指在公共事業管理中起主導、支配和決定公共事業發展方向和性質的組織。在現代社會,公共事業管理的主體日益多元化,特別是在西方國家,自第三部門的概念出現后,就逐漸在公共事業管理活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現代公共事業管理的主體必然是在一定制度和環境中產生的,就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情況來看,政府依舊是現階段公共事業管理的主體,并發揮著核心作用。
1 政府是我國現階段公共事業管理主體的歷史與現實條件
政府是國家進行階級統治和社會管理的機關,廣義的政府,包括國家行政機關、立法機關、司法機關在內的公共機關的總合。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受統治階級、國家專制集權體制、社會文化思想等影響,政府在整個社會管理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權力設置極為集中,“官本位”的思想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的計劃經濟時期,我國政府幾乎包辦了所有的公共事業,公共政策的制定與實施,特別是社會資源的配置完全由政府決定。在特定歷史條件下,我國形成了政、企、事一體的管理體制,政府不僅是宏觀公共事業管理的直接主體,也是微觀公共事業管理的直接主體。
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公共事業不再由政府完全包辦,非政府組織及企業參與到了部分公共事業領域的管理,成為微觀公共事業管理的新興參與者。但是,微觀公共事業管理參與者的這一改變,并不意味著公共事業管理主體的改變。從我國的國家性質來看,政府只有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基本職能進行控制,才能實現領導階級的利益,才能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從經濟制度上看,雖然國有企業不再一統天下,廣泛建立了各種性質的企業,事業體制改革也在推進,但總的來說,在一些關鍵性的公共事業領域,仍然是以政府組織為主體的,例如政府投資的公立學校、公立醫院的占比是遠大于民營的,通訊服務、交通運輸等公共領域也是以政府參與為主,這在現階段中國國情下,是有利于公共事業管理的主體更好為公眾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的。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一些關鍵性公共領域正在向其他組織開放,但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經過一個漫長的探索過程才能實現,因此,政府作為我國現階段公共事業管理的主體與核心有著充分的歷史與現實條件。
2 政府與其他組織在公共事業管理地位上的區別和聯系
從市場的角度來看,公共事業管理參與者的多元化意味著對公共事務的治理權將在多個參與者之間產生競爭關系,能促進公共事業管理績效水平的提高,也能夠有效滿足公共產品需求的多元化。但市場必然呈現出自發性、盲目性、滯后性等弊端,市場失靈在一定條件下時有發生,這種情況下如果將公共事業管理的主體交由非政府組織或企業,則會使公眾的利益得不到最大程度的滿足。因此,政府在公共事業管理中要發揮比其他組織更為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也應該處理好與其他組織的關系。
現階段,非營利組織的發展還不夠充分,其在公共事業管理中發揮的作用極其有限,特別是在社會影響力和運作模式上有待提高,而政府通常會發揮其主體地位和核心作用,對非營利組織進行引導。雖然非營利組織在本質上與政府一樣都不具有營利性,政府可以將一些公共政策的執行交由非營利組織,但在這樣的過程中公共事業管理的主體地位并沒有改變。
事業單位是我國一類非常特殊的組織,其與政府組織在職能劃分等方面存在交叉,與企業在性質上存在區別,但卻是公共事業管理的重要參與者。事業單位是在一級人民政府批準下設立的,其運作經費幾乎全部來自政府撥款,從本質上講,其只是公共事業管理的執行者,而政府才是提供者,部分事業單位的職權是通過政府授權獲得的,所以在日常管理各方面都接受著政府的領導。
進入本世紀后,企業也越來越多地參與到我國公共事業管理中來,但一些以營利為目的的企業成為公共事業管理的參與者后,只是對原有的公共事業進行補充,并不能夠成為主要提供者,例如一些民辦學校或民辦醫院的費用遠遠超出了成本范圍,是不符合公共事業管理要求的。在新時期下,政府繼續承擔著公共資源配置的核心作用,對企業參與公共事業管理加強監管力度,例如新修訂的《民辦教育促進法》就明確規定了不得設立實施義務教育的營利性民辦學校。
3 政府作為公共事業管理的主體如何發揮核心作用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作為公共事業管理的唯一有力主體,發揮著關鍵性的核心作用。公共事業管理首先需要利用的就是公共資源,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自然資源和公共財政資源,這些資源的配置必須由政府決定才能保證公平與效率的統一。公共事業產品的需求是根據最廣大人民的需要決定的,而不是個別市場,因此政府要利用公共權力決定公共事業產品的生產方式和提供方式。同時,一些原來屬于私人的、市場的事務社會化,具有了公共特性,進入了公共事業的領域,需要政府進行協調和管理并將這些公共事務納入管理范疇。對于歷史遺留問題,應堅持政、事、企分離的改革原則,政府應將原來事業單位中行使公共權力的部分逐步收回,在公共事業管理中涉及公共權力的內容交由政府來承擔。
目前我國正處于改革的關鍵時期,新問題、新矛盾增多,對政府組織處理社會經濟問題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些問題時刻考驗著政府的組織、領導、計劃、指揮、協調和控制等方面的能力。作為公共事業管理的主體,政府組織必須理清與其他組織的關系,充分發揮核心作用,利用公共事業管理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參考文獻
[1]劉星佑.公共事業管理主體與客體的本土化研究[J].管理方略,2018,(36).
[2]趙雪芳.基于社會經濟發展的公共事業管理主體研究——政府組織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功能定位研究[C].“環首都沿渤海京津冀協同發展論壇”.2013.
[3]崔運武.公共事業管理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8月第3版.
[4]朱廣忠.我國政府在公共事業管理中的主體職責[J].中國行政管理,2007年9期.
作者簡介
劉祉曜(1999-),男,漢族,四川成都人,西南科技大學學生,本科在讀,西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研究方向:行政管理,政府與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