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斐
一方面是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一方面是家長學生談“職”色變,我國的職業教育面臨著冰火兩重天。為了解決這一難題,須通過“普職融通職業體驗”讓學生認識自己,了解職業,明確方向,合理分流。本文主要論述了普職融通職業體驗項目的定位,它具有公益性,體驗性,滲透性,必要性和主動性。在產教融合的視角下,它是普通學校與職業學校、學校與企業之間跨界的聯合,是社團課程、選修課程、專業技能課程的結合,是教學內容的組合,是全社會資源的整合。普職融通應該從合理規劃頂層設計、校企融合雙師互動、課程建設因材施教、傳承文化培養匠心,發展志愿者隊伍等方面著手,逐步推進項目實施。
“普職融通”是通過普通中學和職業院校攜手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促進學生主動適應社會,培養創新型、實用型、復合型人才的一種新型辦學模式。很多的家長對普職融通有著極大的偏見,認為職業教育就是培養孩子今后成為技術工人,是最底層的教育,因此,談“職”色變。實施普職融通職業體驗,對引領社會成員認識什么是職業教育、什么是人才、什么是成長、什么是成才,是具有現實意義的。它將不同學習程度的孩子進行合理的分流,注重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貫穿“幫每個孩子謀個好前程”的教育理念,讓“人人成才”成為現實。它將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發展和持續發展。
1.1 公益性
首先,普職融通職業體驗是具有公益性的,是職業學校服務普通教育、服務社會的使命。體驗中心由政府出資建設,以滿足中小學生職業體驗為目的。它不同于社會上的科學體驗館和以營利為目的的兒童職業體驗中心,它是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統一布局下投資和建設的職業體驗中心,中小學生可以免費嘗試各項職業體驗。當然,公益并非僅限于政府投資,現代的公益,是人人都可以參與的公益,人們可以通過參加各種公益活動、捐贈公益基金等方式參與到公益中來。
1.2 體驗性
與走馬觀花式的參觀不同的是,普職融通體驗課程是以學生親身體驗作為基礎的,學生穿著職業服裝,首先體驗到了職業的神圣,具有強烈的儀式感。接著,學生在專業課老師的指導下動手實踐,享受某個職業者“勞動”的過程。體驗式教學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強調了讓學生親自經歷知識成果的生產過程,是一種探究式、啟發式,將復雜的理論簡單化的學習過程。
1.3 滲透性
普職融通是具有滲透性的。職業體驗中心應該以測試為先導、以體驗為基礎、以興趣為動力、以指導為輔助,面向普通教育各層次學生,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滲透到普通教育的各個階段。寧波體驗中心通過信息化管理手段,可以調取每個學生在某一體驗項目停留的時間、停留的次數和頻率,來掌握學生的興趣所在和職業傾向。通過普職融通的一系列體驗課程,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未來發展奠基,為學生選擇專業方向提供依據。
1.4 必要性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分析,人的需求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五個階段,而在金字塔尖的是“自我實現”的需要。因此,我們的職業目標必須是帶有社會責任感的。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目標而努力,它可以使整個社會充滿積極的正能量。這恰恰是如今我國社會中一部分沒有理想、沒有信念、沒有抱負的年輕人所缺少的。
1.5 主動性
每位學生在選擇職業時,必須要“從心”選擇,很多家長被物質條件、社會評價、社會階層、同類攀比所左右,并沒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充分考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強迫”孩子選擇某個專業或某種職業,孩子則認為家長不尊重自己,造成喪失學習興趣,甚至叛逆、厭學、逃學、輟學。因此,職業體驗應該尊重孩子的選擇,根據孩子自己的性格、天賦、愛好主動選擇某幾項體驗活動進行了解和嘗試,最終實現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2.1 跨界的聯合
普職融通職業體驗是普通學校、職業學校和社會資源之間跨界的聯合。普職融通是國家提出的新的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模式,是我國職業教育一項重大的發展機遇。同時,學校又應該有效地整合社會資源,進行跨界聯合。真正的職業在社會,真正的大師在企業,真正的技藝在民間。請大師坐堂,彰顯各行各業技能創造的魅力。
2.2 課程的結合
職業院校的專業教學應該始終體現情景式教學和體驗式教學的模式。職業體驗課程是課程的再造,而非新生。它是在原有職業教育教學的基礎上,將專業內容進行整合。它并非職業體驗的專有課程,它還要為職業院校廣大在校生服務。它既可以是各專業生的選修課程、也可以是本專業學生的實踐課程、還可以是學生第二課堂的社團課程。培養學生“勞動最光榮,技能最寶貴,創造最偉大”的精神。課程內容由易到難,逐步推進,適用于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
2.3 教學內容的組合
將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地方特色文化與職業體驗課程進行組合,要努力從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積累的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和智慧,延續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華,展現精神魅力。
2.4 教學資源的整合
教學資源的整合包括師資、設備、場地等的整合。建立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雙向進入”機制,鼓勵民間藝人、技藝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參與教育教學。教學的設備既可以挖掘校內的,又可以爭取社會的,還可以是師生創造的。教學場地可以是教室,也可以是工廠、實驗室,還可以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
普職融通是探索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之間的橫向互通,是兩類教育在教學資源、師資隊伍、教學模式、課改成果等方面的融通。普職融通也是深化校企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多方共贏的方法和手段。
3.1 頂層設計,突出特色,合理規劃
普職融通職業體驗中心項目需要合理的頂層設計。教育主管部門根據各地特點,可以選擇幾所學校進行全市職業體驗中心的規劃布局,這既體現了各職業學校的專業特色,又照顧到學生和家長的方便。
3.2 產教融合,雙師互動,共育人才
產教融合是我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模式,也是教學環境與企業生產環境的深度融合,它有助于培養職業素養優、操作水平高、技術能力強的優秀學員。學生職業體驗是職業學校教師的成長、學生的成才、企業的成功的助推器。
3.3 重在課程建設,因材施教,重在體驗
普職融通重在抓課程建設。首先,要因材施教。學生首先要進行霍蘭德職業傾向測試,美國心理學教授霍蘭德根據人的人格類型、興趣等將人格可分為現實型、研究型、藝術型、社會型、企業型和常規型六種類型。學生通過測試,發現自己的人格類型,并選擇相應的職業體驗,來開發學生對某項職業的興趣。其次,因材施教。普職融通面向義務制教育階段和高中教育階段的學生,由于學生的年齡不同,他們的接受能力、動手能力和對未來職業的看法也不同。因此,同一類體驗項目,也要分為小、中、高三種不同難易程度的體驗課程,根據學生的年齡分別施教。再次,與中小學部分課程內容結合。
3.4 弘揚文化,注重傳承,培養匠心
文化自信是習近平總書記于2014年提出的。我國上下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特別各具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非遺精髓可以融入普職融通課堂,培養他們的愛國意識,樹立他們的家國情懷。通過職業體驗,了解職業特點,提倡工匠精神,培養學生精益求精、踏實認真的職業素養。
3.5 培養志愿者,增強自信,激發熱情
在普職融通職業體驗中,除了有一支校企雙師型教師隊伍,還要加入一支不可或缺的學生志愿者隊伍。相關專業的學生志愿者可以協助教師組織職業體驗的課前準備,課堂組織、課程指導,課后收納等。通過參與職業體驗課的相關工作,加強志愿者的職業技能操作本領,提高他們的職業認同感,增強他們的自信,培養他們的活動組織策劃能力。學校可以將志愿者崗位設置為學生勤工助學崗位,給予一定的生活補貼,更加激發學生的崗位責任心。
2019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提出“政府將從事業保險基金結余中拿出1000億元,用于1500萬人次以上的職工技能提升和轉崗轉業培訓”;“(高職院校)今年大規模擴招100萬人”。 發展職業教育是我國產業升級的人才支撐。在產教融合的視角下,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就需要政策支持,校企共建,靠前布局,提高興趣,轉變觀念,找準定位,政、校、企、社、行聯手,培養出與現代經濟相適應的新型技能人才。
(作者單位:徐州開放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