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蜜 張杰
關鍵詞:老齡化:公共空間;座椅
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根據全國老齡辦最新統計,截至2017年年底,我們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2.4億,到2025年,我國老齡人口數量將達到3億人。隨著老齡化社會的來臨,老年人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受到重視。老年群體需要一定的社交、娛樂以及鍛煉,城市中的各種公園綠地便成為了老年人多種活動展開的一處主要場所,而其中的各項公共服務設施也就在參與老年人的各項活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戶外座椅是構成城市公共服務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單純地承擔著基本的休息功能,到人們越來越多地希望滿足一些交流、觀賞、輔助的多功能轉變,尤其是老年人,對于座椅有更加迫切地需求。但現在的大部分戶外座椅與老年人的行為習慣有著多種沖突,無法滿足老年人的生理與心理需求設計出滿足老年人需求的戶外座椅十分必要。
1戶外座椅的現狀及存在問題分析
筆者對生活周邊的12處城市公共公園綠地進行了調研,共收集了86個座椅,從座椅的長度、寬度、高度、椅背的高度、扶手的高度幾個方面對座椅進行了測量整理,對城市戶外座椅的特點與存在問題進行分析。
1.1戶外座椅的特征分析
在調研的座椅中,90%的座椅高度都在450mm,這個指標符合戶外座椅設置的一般高度,而對老年人的使用而言卻造成了一定的起立問題。根據相關資料介紹,舒適的座椅尺度應為椅面后傾約15°,椅背呈弓形后傾,與椅面形成100°左右夾角,靠背角度在115°左右為佳。而在調研中發現,有50%的座椅沒有扶手和靠背,單純的以坐面的形式出現,這對于老年人來說,其身體的狀況很難在這些座椅上進行休息甚至更多的行為。
在座椅的材質方面,有30%的座椅選擇的是水泥石,這種材料的耐用度高,損壞率低,所以在很多公園綠地中都能見到,但其材質過于堅硬,并且受季節的影響變化較大,夏季極易吸收陽光而發燙,冬季則過于的冰冷,對于老年群體而言,對于溫度、濕度的敏感度高,這些座椅無疑會帶來一些安全隱患,使得老年人在使用這些座椅時存在很大的問題。
1.2戶外座椅的分布分析
通過調研發現,公園中的座椅基本都是隨整體的規劃設計布局進行了有序的安排,但針對老年人的考慮相對不足。
1)座椅的間距相對過大。公共綠地規劃中,對于座椅的基本調控為100m,根據最新的研究報告指出:老年人每天走路時長大約在40~60min之間,距離4 km左右,步幅一般不超過60cm,而小個子以及腿腳不方便的老年人每步大約在30~40cm,走路步數頻率一般在一分鐘60步左右,在60~80m的范圍內就會出現疲勞感,而現在戶外的座椅大部分都以規定的范圍進行設置,對于老年人的使用習慣考慮較少。
2)座椅的集中數量較少。據資料了解,老年人屬于群體性人群,習慣聊天、下棋、跳舞等多種群體性活動,人數一般會出現在5人以上,調研看到的戶外座椅,其大部分是以單個的方式進行設置,對于老年人的活動特性考慮較少。
3)座椅的安全布局存在隱患。調研中發現,有很多座椅被安排在坡地的水邊,帶刺的灌木叢包圍中,太陽暴曬的區域,冬季的迎風面,這些區域的座椅常年被閑置,利用率極低,老年群體隨年齡增加而其較高的安全意識以及生理、心理上的變化使得他們很難接受這種的座椅空間環境,給他們帶來了很多不便。
1.3存在問題分析
1)尺度、材料。通過兩組調研結果可以看出,城市中座椅的尺度都來自于標準化生產下的尺度要求,并沒有考慮到老年人這類特殊人群,在老年人使用這些座椅的時候就帶來了很多不便,使得利用率低下。座椅的材料基本由木材、石材、鋼材幾類構成,老年人對于木材的好感度更高一些,比較反對使用石材與鋼材類,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座椅的使用率。這些指標與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存在很大的矛盾。
2)造型、色彩。座椅造型與顏色的單一,使得老年人在利用座椅空間時也相對的機械與麻木。隨著老年人對于環境要求的日益增加,老年群體更希望作為戶外環境中最常使用的座椅類可以在造型上有很多的變化,在色彩上有活潑、充滿生機的顏色出現。造型與顏色的匱乏與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也形成了鮮明的矛盾l生。
2老年群體的特征需求分析
為了更好地了解老年人以及其在戶外空間中對于座椅的需求情況,筆者對上海部分戶外公共空間進行了調研,并對老年人對于座椅的合理性進行問卷調查。通過老年人這一使用人群的真實需求思考戶外座椅的存在問題。
2.1生理需求分析
老年人進入退休年齡以后,其身體的機能也出現了明顯的變化。視聽能力與感知能力都會出現明顯的下降,能夠適應的戶外空間尺度也比普通成年人小。在戶外環境中,老年人喜歡交通便利并且離家較近的那些能夠同時滿足運動、娛樂與休憩的場所。在選擇戶外座椅時,老年人傾向于選擇可以向陽的、有一定遮蔭性的且通風性好的座椅空間。
2.2心理需求分析
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老年人會進入比較單一的機械的日常生活,生活中缺乏新鮮事物,常常會導致老年人產生枯燥乏味的心理感受,因此,多項調查研究中表明:老年人更喜歡相對鮮明的顏色。在戶外空間中,公共設施可以帶來一些造型與色彩的差異,對老年人的腦神經形成刺激,促進其對生活的熱愛度。
2.3人機需求分析
通過對200名戶外正在使用座椅的老年人進行調研,發現高達90%以上的老年人每天都會出現在戶外公共空間中,并且幾乎都有使用座椅的需求。對于座椅的高度、座椅面的寬度、是否具有靠背和扶手以及材料方面都特別重視,同時對于座椅的造型、顏色也有很高的要求,在調查中發現絕大多數老年人傾向于以木材為原材料的座椅,對于帶有色彩的座椅更有好感。從調研結果中可以看出,老年人已經成為城市公共空間中最主要的使用人群,對于座椅各個方面的要求也更全面,這為設計師展開設計提供了很好的依據。
3老齡化背景下城市座椅的使用矛盾分析
3.1矛盾溯源分析
城市公共空間在整個城市規劃的建構上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城市的建設上更提倡了15分鐘生活圈,因此,在城市范圍內出現了大大小小的綠地空間。面對不同尺度的城市公共空間,需要滿足基本的通行性,滿足一定量的綠化率,滿足不同種類的功能空間需要,作為公共服務設施的座椅就被忽略掉了,很少有設計師注意到其對于使用人群的重要性,就更不要說面對老年人這樣一個特殊群體。所以,座椅自然地被規范化的安排在空間中,必然與使用人群產生矛盾。
城市綠地空間規劃建設是工業化大生產后的產物。而在工業大生產的推動下,產品設計走上生產線,被批量化的大量生產,座椅也是其中一個工業設計產品。其明確的功能屬性賦予了它大量機械化的出現在所有的城市戶外空間中,以此來滿足城市公園綠地中對于休憩功能的要求。這就使得大量的城市公園中都出現了造型、色彩、材質、結構都幾乎基本一致的座椅。而在現代社會中,這種批量化大生產中的座椅已與逐漸步入的老齡化社會的群體需求產生了嚴重的矛盾。
3.2解決矛盾的歷史回望分析
城市公共空間座椅與老年人特征需求之間的矛盾,反映出工業主義生產中產品的問題與個性化之間的矛盾。追溯歷史,19世紀晚期的英國也出現過這樣的問題。第一屆世界博覽會中展出的產品出現了兩種極端:一是做工精致的手工藝品;另一是工業生產的產品粗制濫造。這種產品的差別激起了當時的一眾設計師、藝術家的深刻思考,隨之而來的是影響了之后現代主義設計風格的工藝美術運動。
面對老齡化社會日益加快的局面,戶外座椅作為工業產品也在經歷著時代的審視,其中出現的矛盾需要我們以群體的需求作為設計的基本前提,進行有效的設計創新。
3.3解決矛盾的現代趨勢分析
當今社會的發展,行業分工越來越細致,社會管理、服務、設計等各方面的要求越來越細致,逐漸從粗放型向精細化過渡。近來年,“精細化”更是在各行各業中被廣泛提出。在設計中對于精細化的要求,更多地強調其設計的精準化,使用對象需求的精準化、設計細節的精準化、用戶體驗的精準化。在城市公共空間座椅的設計中,提供的服務人群的種類豐富,而面對老年人這一群體,應合理地做出調整,提供符合老年人的精細化設計。
如今,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已經在嘗試推出了一些針對于老年人的座椅設計方案,例如提高各種高度與弧度,加設輔助設施等,都具有精細化的特點。
4總結
在老齡化的時代背景下,老年群體的各種生活需求都越來越受到重視。而現今的城市公共空間中的座椅已經與老年人的戶外需求產生了重大的矛盾,如何在滿足城市公共空間提供的符合大眾需求的基本服務的前提下更好地照顧到老年人這一群體,就顯得格外重要。作為設計師,應做好機械產品與精細化設計之間的橋梁,改善老年群體在城市環境中精確的個性化體驗,做“有溫度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