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相兵
地理是一門與生活聯系十分緊密的學科,地理知識的學習離不開具體的生活化情境,同時地理的實踐也需要依托真實的生活化實踐。核心素養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學要體現學生學習的發展性,因此地理教學不能脫離生活開展空洞的理論說教,本文從高中地理教學中地理知識點的生活化教學分析入手,探究高中地理高效學習體系的構建。
作為高中階段的必須科目,很多學生對地理學習的方法掌握不了。首先,地理課程涵蓋的知識內容非常寬泛,很多學生覺得學習無從下手;其次,地理對學生的記憶力、理解力、空間識別能力、想象力、創造力等都有較高的要求,這就對學生的專注力要求較高,很多學生知識體系不連貫,學習相對困難,此外,很多學生因為心理壓力較大,采取死記硬背的策略,對地理的學習存在理解較為片面,識記不清,直接影響了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的發展。因此,高中地理教學必須要兼顧學生的興趣心理,將地理學科的知識點與生活、自然緊密融合,從學生的學習需要入手,采取生活化的教學策略,指導學生以科學的理念學習地理。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學生在教師創設的學習情境中,主動地發現新知,以自身原有的認知結構去同化、順應新知,構建新的圖式的過程。要改變學生對地理的錯誤認知,必須讓學生先意識到地理的實用性和科學性,這樣學生自然就從心底建立起對地理知識的建構意識。地理課本上的知識點要現實生活緊密相連,學生們學得會更加簡單,知識的區分度也會更高。
以我國季風氣候學習為例,在教學中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們從觀察生活入手,理解課程學習的重難點。在正式授課之前,教師可以給學生提出這樣幾個問題:我們當地的年平均氣溫大約在多少度?冬天平均大約多少度?冬季降水有什么特點?夏季平均氣溫多少度?夏季降水有何特點?植被有何特征?用恰當的語言描述你對四季的感受。這種生活化的問題對學生而言回答非常容易,教師抓住其中的一些關鍵字眼,寫成板書,因此當地所屬季風氣候區,再通過大屏幕為學生圖文并茂接受其他幾種季風氣候特征,讓學生們結合當地圖片,對各季風氣候區特點建立直觀印象,從而完成整節課程的教授。
在教學中很多學生反應地理的語言看起來非常簡單,理解起來非常困難,記憶起來比繞口令還要困難,這一方面說明學生對于地理知識的理解不夠透徹,另一方面也說明教師教學過程中沒有把地理語言轉化為靈活易懂的生活語言,因此阻礙了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把地理語言轉化為簡潔明了的生活化語言,貼近學生的興趣心理,幫助學生高效識記。
以“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為例,除了安排課程講解之外,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開展科技實踐活動,如在活動課上與學生一起參照日晷的原理設計一個簡易的太陽高度角檢測儀,讓學生們結合地理課堂上學習的知識,并綜合運用數學知識、物理知識等實地測量當地當季正午的太陽高度,讓學生們追蹤觀察一個月或者更長的時間,鼓勵學生們自己制作高度角及太陽直射維度統計表,從而促進對地理知識的理解。這類科技實踐活動的開展,不僅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還可以晦澀的地理語言與學生們易于理解的實踐操作結合才一起,讓學生們在反復實踐中提升地理學習的興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地理不止的書本上的內容,在實踐生活中有非常廣泛的應用,從我們每天都關注的天氣預報,到農作物的時令種植,再到我們現在普遍使用的高科技電子導航系統與遠程定位的實現,無一不是地理在生活實踐中的廣泛應用。在地理課堂上除了進行課本知識教授外,教師要引導學生多關注一些地理前沿知識,這樣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如進入21世紀,全球面臨環境變化和可持續發展等一系列問題,地理學的前沿領域已經從陸地標尺過程與格局綜合研究、全球環境變化及區域響應、自然資源保護與生態環境建設、區域可持續發展及人地系統機理調控、地球信息科學、技術和數字地球研究等多個方面著手,推進人類美好家園的建設。這些前沿知識的滲透不僅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還可以提升學生的家國意識、社會參與意識、開拓創新意識,對學生未來的學習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可開展生活化教學的切入點非常多,教師在課前要做好充分準備,研究學生的學習基礎和興趣心理,從學生更易接受的角度開展生活化教學,實現地理教學與生活的完美對接。指導學生從生活觀察入手,與地理內容密切結合,開展多種科技實踐活動,引入前沿科學知識,使地理教學的整體質量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作者單位:甘肅省民勤縣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