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雨晴
音樂是一門全世界通用語言,音樂的簡明豁達并非一般意義上的演唱所能詮釋,對音樂的欣賞要從其旋律、節奏、音符、節拍等多個角度去感悟其情感表達的有效方式。中職階段很多學生體驗不到音樂審美的重要價值,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不能對音樂的情感進行較好的把握。本文從音樂欣賞活動教學中學生的情感及能力培養入手,分析中職音樂欣賞有效教學的開展策略。
音樂是用旋律來抒發感情的最直接藝術形式,在生活中我們也大量接觸音樂,可以說音樂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檔調味劑,然而很多人在生活中一直都在被動欣賞音樂,因為在街邊聽到了一段好聽的旋律,所以就會駐足聆聽;因為心里特別悲傷孤單,所以希望借助音樂來宣泄排解心中的情緒,但是很少有人會主動從欣賞的角度去接觸音樂,這就導致很多中職學生在音樂欣賞課堂不能從音樂中品味它的美好。中職音樂欣賞活動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指導學生從音樂本身出發,學會聆聽和體味其中的細膩情感,并全面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
中職階段很多學生一提到音樂鑒賞課程,就會認為過于深奧,他們接受不來。所以教學中教師要想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可以從學生們熟悉的作品入手,讓學生們對音樂欣賞課程建立親密感。這個階段的學生對音樂已經具備了基本的感知能力,如果從一些生澀作品入手,難以激起學生內心的波瀾,而且對于教學中的一些互動,學生的回應熱情也會比較低,難以激發他們的情感共鳴,因此教師要做好教學切入工作,讓學生們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就可以形成良好的愉悅心理,從而為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奠定基礎。
以古典音樂為例,音樂欣賞我選擇的是一首學生非常熟悉的作品《梁祝》,這首音樂學生不但對其旋律非常熟悉,它背后的愛情故事也是引發學生討論的一個熱點話題,在音樂欣賞過程中我們從樂曲聆聽出發,與學生一起從它的速度、節奏、力度、演奏樂器分別開展了學習,而且還通過大屏幕一起欣賞了梁祝的動畫、舞蹈、戲劇等版本,讓學生們學習和了解不同藝術形式對音樂情感的有效表達,讓學生自然感受到音樂的藝術魅力,潛移默化中形成一定的審美能力。
音樂本身的一種變化的藝術,不同的曲子風格不同,情感表達的手法也各不相同,同一首曲目,使用不同的樂器,交由不同的表演者來演繹所表現出來的情感也各不相同,這也正是音樂欣賞的魅力所在。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從作品本身出發,善于采用對比、分析的方式,感受音樂語言的變化,體會其中的情感表達,強化學生的音樂感悟能力,更深入的了解音樂形象、音樂內涵等。
以《雷鳴電閃波爾卡》和《藍色多瑙河》兩首曲子為例,這兩首曲子都是小約翰·施特勞斯的作品,這兩首曲子的風格都比較輕快,但是仔細聆聽就可以發展,這兩首曲子也各有各的風格。《雷鳴電閃波爾卡》中通過強奏和弱奏的豐富變化來推進情緒的表達,整個作品表現出一個熱鬧的場面和激昂的情緒;而《藍色多瑙河》的輕快則給人一種朝露出現的清風拂面之感,給人的感覺更加活力爽朗,帶有諸多生活的氣息。在樂曲的對比欣賞中,學生能夠更好的感悟其情感的表達,從根本上推動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提升。
音樂能夠為大眾所接受和喜愛的深層原因,就是音樂音樂具有強大的包容性,語言、文字、聲音、情感、畫面、思想等都可以包容于音樂之中,優秀的作品穿越千年也能給人以啟發和心靈的啟迪是因為音樂本身就具有靈魂。音樂這一藝術流傳千年,并表現出旺盛的生命力,是因為音樂不斷在向前創新和發展,需要后人不斷在增加新的元素和感悟進去,以附以作品更多新生命。因此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還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們在音樂聆聽和欣賞的過程中,構建自己頭腦中的獨特的情感體驗。而且在音樂欣賞的過程中,學生不同的心境所能聽到的聲音也是不同的,從這點來說音樂本身也是一種變化的藝術,與不同的生命碰撞交織,就會產生不同的奏鳴曲。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讓他們勇于表達自我,以想象鍛煉來強化學生音樂審美技能的深度發展。
以《高山流水》音樂欣賞教學為例,在教學中我沒有進行過多的講解,很多學生結合自己語文的基礎認知,知曉其中“知音難覓”的故事,所以在教學中我們采用了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們各抒己見表達自己從樂曲中聽到的澎湃之音。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們逐步就掌握了山之莊重、水之柔緩、波濤澎湃、曲之婉轉,在學生們的聆聽和交流的過程中,仿佛看見了巍巍青山、湯湯曲水,一場音樂與文字的盛宴綻放在每個學生心間。
音樂欣賞是一門藝術,它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但真正的音樂欣賞單靠技巧是難以實現的,它需要學生心底首先對音樂接受、熟悉、共鳴,然后才可以在技巧之上開展主動性的認知和審美。所以中職音樂欣賞教學最重要的目的不是教會學生音樂欣賞的技巧和方法,而是喚醒學生心底對美的追求,讓學生們用自己的方式去追求美、呼喚美、表現美,讓音樂之美充盈學生的內心,從根本強化學生形成音樂審美能力。
(作者單位:郴州工業交通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