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濤 莫秉華 鄭偉光
近年來,“學分銀行”制度一直是教育研究的一個熱點,中國要想在教育轉型這一關鍵時期少走彎路,就必須借鑒國內外的各類學分互認模式,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學分銀行”系統。本文經過多方調研并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在對“學分銀行”制度有深入認識的基礎上,結合國內教育現狀,從高職教育入手,提出了在“學分銀行”制度下對高職院校課程開發的一些看法和建議,為高職今后的課程開發指明方向。
“學分銀行”,顧名思義,就是借鑒銀行系統,將學習者所學到的技能及知識,根據對應的權重,轉換成學分,存入一個類似銀行的系統。這個系統可以是單個學校,也可是一個學校聯盟,亦可以是一個教育服務機構。學習者可以在任何時間地點,到“銀行”所屬系統學習相應的課程以及技能,并將學習的知識和技能轉換成學分,存儲到“學分銀行”,當“存款”到達一定的數量,就可以“零存整取”,將一定數量的學分兌換成相應的證書。
韓國是最早提出“學分銀行”概念的國家,在這之前,世界上也有很多類似的制度。我國對“學分銀行”制度的探索也從未停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就明確提出過。可以說,“學分銀行”制度的建立是大勢所趨,它突破了傳統教育模式的一些限制,在學習上給予學習者更多的靈活性與自由性,能有效促進“終身教育”的實施與發展。高職院校作為中職與本科院校中間的“橋梁”,在“學分銀行”制度下的課程開發就是必須要考慮的一個問題。
“學分銀行”實際上是一種學習成果(學分)的積累與轉換機制即“學分互認”,早在1892年,美國就有了學分轉移協議,這也是公認的最早的學分互換的實踐。隨著時代的發展,后面有陸續產生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學分轉移機制。在亞洲,韓國是最先開始探索“學分銀行”這一制度的國家。
就韓國的“學分銀行”制度而言,它的實施方法主要分以下幾個步驟:①學習者填寫學生登記表以及學分申請表并交給韓國教育開發院開始積累學分。②到學分銀行系統認證的機構學習相關技能,這個機構可以是社會培訓機構,也可以是正規的大學。學習的內容可以是技能也可以是大學的課程。獲得的成果可以是技能證書或者課程成績。學習者可以使用這些學習成果兌換相應的學分。③按照規定,學習者獲得一定數量的學分后,就可以申請相對應的學位。在韓國,積累80學分可以申請兩年制準學士學位,120分可以申請三年制準學士學位,140分可以申請學士學位。
建立類似“學分銀行”的學習成果認證機制對構建終身學習社會,擴大高等教育教育范圍,提高正式學習和非正式學習的溝通都有著很深遠的現實意義。
我國對“學分銀行”制度的探索較其他國家起步較晚,但持有非常積極的態度。在政府以及社會的積極配合下,對“學分銀行”制度的構建也初見成效。在北京上海等地,已經出現了類似學分銀行的系統并運轉良好。就目前來看,我國建立或提出的學分銀行系統主要分為以下三個大類。
2.1 以一所學校為主體的學分銀行
即以一所學校為主體,首先實現校園內部各個院系之間的學分互認建立學分銀行。學生或社會人員可以在自己院系的所有專業之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進行學習,比如機械學院的學生可以在“機械設計系”、“數控技術系”、“模具設計系”等任意專業之間選擇相應的課程進行學習,各個專業之間實現學分互認,只要學生滿足了各項要求就準予畢業。
2.2以多所學校為主體的學分銀行
即以若干學校組成的聯盟為主體,構建學分銀行。以多所學校為主體的學分銀行可以實現校際之間雙向的學分互認。在國外,如美國常春藤學校之間的學分互認,加拿大各學校之間的學分互認,在歐洲,甚至實現了32個國家參與的學分互認系統。以多所學校為主體的學分銀行顯然是非常有競爭力的。
2.3以公共服務機構的主體的學分銀行
多以政府出資建立一個非盈利性的公共機構作為主體。這個機構相當于一個自主學習平臺,平臺上提供各類學校或培訓機構的課程,學習者可以在這個平臺上選擇感興趣的課程進行學習,完成課程之后,平臺自然會計算學習者所獲得的學分。當學習者的學分積累到某一個數量,就可以兌換相應的學位或技能證書。這是目前三個主體中比較理想的情況。
當今時代,是一個終身學習的時代,構建終身教育的體系是當今社會的潮流。“學分銀行”制度為學習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學習機會,在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型社會起到了舉足輕重的地位。依照國內的教育體系,可以把學習者的層次分為中職、高職、本科三大類,中高本銜接也一向是教育研究的一個熱點。當學生從學校畢業,步入社會之后,通常也意味著學習生涯的結束,除非脫產,返回學校學習,否者很難更進一步,拿到更好的學位。“學分銀行”制度的出現,便能讓這個問題迎刃而解。學生在畢業之后,可以在“學分銀行”系統繼續學習,當積累到足夠的學分,便可以取得更高一級的學位,就調查結果而言,高層次的學位,對已經參加工作的社會人員,還是很有吸引力的。
高職,作為中高本銜接中間的一環,為了適應“學分銀行”系統,在課程的開發中,就必須考慮現實情況,積極適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筆者認為,高職院校在課程開發中,應該注意以下兩個個方面。
3.1重視學分銀行的頂層設計
參考資格框架設計學分銀行的課程體系。當今中國的職業資格證書和學歷證書并不存在對應關系,各類層出不窮的證書導致社會無所適從。由于中、高、本三個層次對人才培養目標各有側重,致使在中高本的銜接中,課程出現錯位與疊加。中職重實踐而本科重理論,高職作為中間環節,很容易定位混亂,在實踐課程環節與中職重疊與本科錯位,而在理論課程環節,與中職錯位而與本科重疊。筆者認為學校在課程開發時,應整合學歷教育和各類培訓證書、資格認證,實現互認與轉換,理清學歷教育和職業資格證書的對應關系,不同層次的學校找準自己的定位,建立完善的職業教育分級制度。這樣,在課程開發時才能找對方向,同時,在學分互認轉換的過程中也更加明確清晰。
3.2將單元課程標準作為學分互認與轉化的接口
課程的開發應該更加的碎片化與特色化。目前高職的課程體系內容過于集中,通常一門課程所包含的知識點過多,從而使各個院校之間同一專業的教學基本沒有任何差別與特色。按照高職教育的初衷,高職教育應該具有地方特色,培養的人才應該契合當地企業的用人需求,但現在全國各地有很多學校的課程體系是基本相同的。這顯然也不利于“學分銀行”的建立。因此,課程的開發應該更加的碎化和細化并且具有地方特色。采用單元教學法,將一個專業甚至一門課程細分成若干個小的單元,完成每個單元的學習即可獲得相應的學分,使每個課程單元成為學分互認與轉化的接口。這樣可以使課程更加豐富,便于學習者排列組合自己的學習清單。從而讓學習者有的放矢,針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選擇合適自己的學校和課程進行學習。
3.3把微課納入課程開發的一環
微課亦是目前教育研究的一個熱點,它通常是指5-10分鐘的一段小視頻,內容以學科中的某一個知識點或某個教學環節為主。它的特點是短小精悍,并且學習起來靈活方便,學習者可以在任何時間地點,通過網絡學習微課課程,而且微課也被證實擁有比較良好的教學效果。雖然微課擁有如此多的優點,國內的微課比賽也是層出不窮,但目前各類院校把微課系統運用到教學的卻是鳳毛麟角。究其原因,主要是微課獨立在課程開發之外,學習者可以通過微課學習到相應的知識,但是卻不能通過學習微課獲得相應的學分或者證書,使得學習者學習微課的積極性不高。
但如果在“學分銀行”制度下,把微課納入課程開發,通過學習微課,可以認定相應的學分,便可以提高學習者學習微課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出微課的優勢。不管是全日制普通教育還是社會培訓,學習者都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碎片時間”學習微課課程,不僅學習效率得到了提升,也能使“學分銀行”制度更加的飽滿,實施起來也更加的方便。
完善的“學分銀行”以及學分互認制度并不是短期便能形成的,國外也是在無數次探索中才逐步完善了自己的系統。我國在這方面雖然起步較晚,但好處是可以吸取其他國家的發展經驗。在借鑒國外成功案例的同時,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終有一天,我國也能建成一套有中國特色的“學分銀行”系統。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東省教育廳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立項項目(項目編號-201401053)
(作者單位: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機械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