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 安紅
“信息技術教學論”是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基礎課,旨在培養具有初步素養的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為提高本門課程教學質量,筆者經過長期實踐研究,運用“項目教學法”構建以“項目驅動、課堂講授與演練、課外合作探究、多元評價”為一體的教學模式,能有效促進學生掌握知識、加強教學技能訓練,增加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與合作,通過開展多元評價,科學計算成績,形成“教、學、練、評”的穩定策略,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奠定堅實基礎。
“信息技術教學論”是貴州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專業的主干課程,是培養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的基礎課,具有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結合的特點。該課程結合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特點,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提高信息技術文化素養,掌握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一般規律和方法,并結合教育學、心理學的有關知識,進行教學技能的初步訓練,為將來從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打下良好基礎。為了積極適應基礎教育信息技術課程的變化,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筆者近幾年在從事“信息技術教學論”課程教學工作中,通過不斷探索、思考和總結,發現將“項目教學法”應用在課程教學中,會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2.1教學設計應體現“項目教學法”的特點
“信息技術教學論”在大二下學期開設,每周2課時,學生集中在教室學習。由于本門課程需要學習大量理論知識,如果采用傳統講授法教學,勢必造成教師講得多,學生學得少的現象。為了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減少被動聽講時間,采用“項目教學法”與傳統講授法融合的教學模式,才能充分實現本門課的教學目標。“項目教學法”最顯著的特點是“以項目為主線、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改變了以往“教師講,學生聽”被動的教學模式,創造了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協作、探索創新的新型教學模式。根據“項目教學法”的特點設計本門課程的教學環節,以“項目驅動、課堂講授與演練、課外合作探究、多元評價”為一體的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全面提升“信息技術教學論”課程教學質量。
2.2以項目為驅動,明確課程學習任務,突出能力培養
新學期第一次課,教師公布整個學期的教學計劃,明確學生本學期的學習任務。教學計劃具體為“課堂講授難重點、課外分組協作完成項目、課堂演練、多元評價”四個環節。項目結合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教學特點,擬定名稱為“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技能綜合訓練”,以“說課、講課、評課”為主要考核內容,3人為一組,自由選擇中小學信息技術某個知識點,編寫說課稿、教案、評課稿,制作相應演示PPT,并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試講展示。整個學期圍繞“理論學習、技能訓練、能力提升”三個方面,培養學生綜合能力,以滿足中小學對信息技術教師的初步要求。
2.3匹配一線教師要求,開展多元評價
課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根據教學目標要求,結合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的教學特點,教師編制評價量表和測試題目。形成性評價編制3個量表,第一個量表考核學生教案、說課稿、評課稿編寫質量,第二個量表考核課件和說課PPT制作水平,第三個量表考核學生現場說課、講課、評課表現;總結性評價編制測試題,考查學生對“信息技術教學論”課程的知識掌握情況,以閉卷形式在期末考試中呈現。
為體現“以項目為主線、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的特點,通過6個環節具體實施“項目教學法”。
①項目驅動,呈現評價量表
新學期第一次課,向學生展示項目內容,圍繞“說課、講課、評課”布置具體任務并呈現評價量表。“說課、講課、評課”分為編寫文案、制作演示PPT、實際演練三部分,老師編制科學規范的評價量表,以引導學生保質保量完成項目。
②學生分組,擬定計劃
學生分組以自由組合為原則,3人一組,若班級人數不能平均分組,剩下的1個或2個學生由老師指定任務。當學生分組成功后,由老師指導每組編寫項目計劃,總體原則是組員協商選定具體知識點,協作完成說課稿、教案、評課稿編寫及相應演示PPT制作,小組成員分別演練說課、講課、評課,最后課堂展示環節,現場抽簽決定展示內容。
③項目資料收集和整理
為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項目,每組在課外根據計劃收集各種資料,再結合課堂學習與老師指導對資料進行整理。資料主要收集所需中小學信息技術教材,優秀說課稿、教案,一線教師教學視頻,供自主學習所用。
④完成文案編寫與電子作品制作
學生通過課堂學習、網絡學習、見習等,逐步構建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認知體系,從理論層面學習說課稿、教案、評課稿編寫原則,并通過觀看大量案例,完成文案編寫和相應演示PPT制作。
⑤教學技能演練
小組成員根據說課稿、教案、評課稿,每人分別演練說課、講課、評課3個環節,最終在課堂上面向全班進行展示。說課環節主要訓練學生對教案編寫的深度認識,,在3分鐘內說清楚教材選用、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分析、教法學法以及教學過程,提出設計意圖和理論支持,其中重點說清楚教學過程是如何設計,每個環節的設計意圖是什么。講課環節主要訓練學生規范編寫教案,并按照教案完成試授課。評課環節主要訓練學生對試授課同學整體表現的評價能力,從整體評價到分項評價進行訓練。整個演練環節主要訓練學生語言表達、儀表儀態、
⑥項目作品提交、展示與評價
為了讓學生在課堂有充分時間進行展示,筆者將教學內容分為自主學習和課堂講授兩部分,這樣可以保證學生有充分的展示時間。將學生容易理解、掌握的知識設計為自主學習,通過導學案完成,課堂上以測試題的形式考查學生是否掌握。重難點知識在課堂講解,并進行鞏固練習。根據項目計劃,學生必須按時提交說課稿、教案、評課稿,在課堂上抽簽決定展示內容。每位學生的成績由教師打分、組內成員打分和自評分組成,權重為教師40%,組內成員40%,自評20%,將綜合計算出的成績(占50%)和期末考試成績(占50%)進行折算,得出本門課的綜合成績。
4.1教師教學方面
運用“項目教學法”和傳統講授法深度融合,教師從單一的講授者轉變為項目的設計者、活動的組織者、實施過程的指導者,角色的變化必將促使教師提高自身綜合素養,才能有效開展教學活動。
4.2學生學習方面
在“項目教學法”實施過程中,學生改變被動聽講的角色,成為學習的參與者、評價者,培養了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極大提高學習熱情,在知識掌握、技能訓練、綜合解決問題等方面獲得顯著提高。
4.3師生交流方面
“項目教學法”的開展促進教師指導學生的機會增多,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協作成為常態。在完成項目過程中,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會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尋求老師的幫助與指導將是最好的選擇。小組成員日常的溝通、對話、合作直接影響本組項目的順利進行,勢必也提高了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
綜上所述,在“信息技術教學論”課程中合理開展“項目教學法”,在學生知識掌握、教學技能訓練,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溝通與合作,科學評價等方面,都帶來深刻影響,也充分體現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以人為本”、“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發展”的核心理念,更好為社會培養所需要的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
基金項目:本文系貴州師范大學校級項目——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教育課程團隊(項目編號:KT2016010H)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貴州師范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