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孝高 方芳 徐堅
“峽江山地”一詞在學術界和行業內尚無專門的概念解釋,本次研究在綜合其內容含義后,對其進行定義:具有臨江的同時,其腹地地形起伏也較大,臨水切面陡峭顯著。隨著長江經濟帶上升為國家戰略以及國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雙重作用,三峽這一區域的鄉村發展被推在了最前列。由于山地多、平地少,人均耕地面積少,農業基礎比較薄弱,人地矛盾突出,規劃的滯后性導致這一區域鄉村建設普遍存在無序發展的狀況。本文通過對峽江山地鄉村國土空間開發進行研究,科學劃定鄉村用地邊界、合理安排鄉村各項建設活動、延續鄉土建筑風貌、保障村落安全,為鄉村高質量發展提供建設策略。
秭歸縣位于長江沿線,地形坡度及高差變化較大,溝谷縱橫分布,山峰聳立,河谷深切,是地質災害多發區。本次的研究選取秭歸縣九畹溪鎮槐樹坪、界埡、穿心店、石柱村(以下簡稱四村)四個村為研究對象。研究四村面積達77平方公里。四個村在空間上呈“1”字型分布。
四村內山高坡陡,峽谷縱橫、切面陡峭,地形高差起伏較大,大河小溪縱橫交錯、呈樹杈狀分布,屬于典型的“峽江山地”村落。受地形的限制,這一區域鄉村居民點較為零散、村莊規模小。這樣的分布特征,導致這一區域鄉村基礎設施布置難以實現集中化、效益化、規模化。
峽江山區山高坡陡,坡耕地分布廣泛,大多數峽江山地所在鄉村的自然環境,相對于平原地區而言更加惡劣;這一區域自然災害頻發、生態恢復較慢,生態敏感度極高。尤其隨著長江大保護戰略的提出,作為流域生態屏障的三峽沿線鄉村發展需要更加嚴格的保護和管控。四村緊鄰長江南岸、屬于長江一級支流范圍內,位于三峽庫區生態屏障核心區。
本文結合峽江山地這一區域村莊發展需求,以及村莊分布特點和建設存在的問題,提出“多維度”“多層次”的鄉村建設模式,以適應大分散、小聚居的峽江山地用地環境。
多維度主要強調“生態、生產、生活”——“三生空間”在村落建設中的空間落地。運用“多規合一”的方法,對研究范圍內的用地進行“土地適宜性評價”堅守生態底線,在此基礎之上,綜合各項上位及相關規劃進行“空間管制”嚴格控制村莊用地增長邊界,最后劃定研究范圍內的三生空間。通過多維度的把控,嚴格保護生態紅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合理安排各項建設活動。
多層次就是從“四村聯動”—“村域”—“重點區域”三個層面來進行規劃管控和建設。相較于一般鄉村規劃只有“村域”—“居民點建設”而有所不同;本次研究考慮四村內自然資源存在交叉重疊及互補的特征,建議在產業、用地管控及基礎設施等方面進行整體四村聯動發展,實現建設用地可控式、產業聯動互補式、基礎設施共享式發展。“村域”主要統籌安排各項用地,從總體上把控整個村域的發展方向及各項用地布局,包括居民點、商業、公服、產業、道路、基礎設施布局等。“重點區域”選擇村域范圍內居民點較為集中、用地條件較好、建設活動較多的區域,進行詳細規劃設計,便于更加精細準確地指導鄉村建設。“村域”范圍內可以結合村內實際情況設立多個“重點區域”。多層次的規劃模式,可以實現統領性、針對性、精細化的分級指導作用,因地制宜地推進分散式山區村落規劃建設活動。
研究四村以山區為主,借鑒最新國土空間規劃技術要求,運用GIS先對四村范圍內的用地進行生態敏感型分析,然后綜合疊加國土規劃、林業規劃、產業發展規劃、風景名勝區規劃、國民經濟十三五規劃、村莊規劃等多個規劃“多規融合”,最終確定四村范圍內每一塊地的用地屬性。
(1)評價因子選取
①風景名勝區保護規劃:規劃四村范圍內有三個村位于《長江三峽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一級保護區范圍以內。②影響村落安全因素:四村都存在滑坡和崩塌的地質災害隱患。③地形及地被指數:峽江山地受地形坡度因素影響較大,鑒于本次研究所處區域生態敏感性,進行地被指數分析。④其他因子提取:其他因子主要包括涉及村莊用地各類綜合屬性,也是“多規合一”的主要技術手段。主要包括林地保護、基本農田、國家公益林分布、水系、以及其他各類建設用地矢量數據等。
(2)空間管制
用地綜合評價模型采用多因素疊加分析法,選擇各種不同類型的評價因子,將各類因子進行量化,并結合各因子重要性及特征進行相應權重賦值,綜合評價得到“峽江山地”空間管制邊界。在多規合一及用地綜合評價的過程中,會存在同一地塊出現多個用地屬性相矛盾的情況,本文通過研究加以梳理如下:①禁建區:近期禁止新的建設活動,現狀已有的居民點嚴格控制其用地邊界增長,遠期引導搬遷。②限制建設區:新建用地必須遵循其對應用地限制條件或采取相應工程處理措施,現狀已有的建設用地加以控制及引導,保障其安全。村莊所有的建設活動都在適宜建設區以內進行。考慮山區用地條件受限,建議對部分限制建設用地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后進行啟用。
在空間管控基礎之上,劃定四村的“三生空間”。本次研究希望通過鄉村“多規合一”專業技術,未來可以實現與縣域國土空間規劃的無縫對接。
(1)用地邊界管控
生活空間是本次研究落實鄉村建設規劃的重點。結合三生空間,對四村范圍內的土地進行了整理。對已經搬遷和需要搬遷的村莊土地騰退及占用情況進行了梳理。結合前面用地綜合評價及村莊未來產業發展,對四村范圍內的建設用地邊界進行劃定。四村未來的建設活動都必須在劃定的范圍內進行。
(2)產業聯動發展
鄉村產業興旺是重點。考慮四村資源差異化特色、空間上交叉重疊,具有較好的聯動發展優勢。首先升級九畹溪游客服務中心,將九畹溪漂流作為精品資源予以開發,使其成為吸引客源的核心,帶動區域旅游資源的同步發展。
村域用地布局:“村域”統籌安排各項用地,總體把控整個村域的發展方向及各項用地布局,包括居民點、商業、公服、產業、道路、基礎設施布局,以及鄉村風貌延續、山區村落安全等。
在村域范圍內,結合村莊發展實際需求,在劃定的用地邊界之內,布局產業及建設內容。選擇建設內容較多的區域進行重點建設,并進行詳細建筑布局。
本文通過對典型三峽區域的山地鄉村國土空間規劃進行研究,發現這一區域鄉村規劃迫切需要科學、合理的引導,以及有效的保護。現階段,新的國土空間規劃技術指南仍在進一步完善中,針對鄉村建設技術指南也在不斷地摸索中。本文這樣的嘗試,對峽江山地鄉村的建設,將具有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受鄉村管理數據及文件不全限制,本文對三生空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態、生活這一區域,對鄉村生產用地還有待進一步研究。研究過程中涉及鄉村村域及重點區域詳細設計的內容未做深入探討,建議結合峽江山地各村實際情況按照村莊規劃編制導則進行具體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