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洪
摘 要:隨著林業產權制度的改革,林業生產關系得到調整,廣大林農務林和全社會參與林業建設的積極性逐漸提高。但是就林政管理而言,保護好森林資源,保障林農利益和維持林區穩定仍是重要內容和長期任務。本文首先介紹了林政管理的基本概念,接著討論了林政管理的基本原則和主要內容,旨在為林政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理論指導。
關鍵詞:林政管理;基本原則;主要內容
一、林政管理概述
廣義的林政管理,泛指含林業立法在內的國家對林業管理的全過程;狹義的林政管理,系指各級林業行政主管部門依照國家的政策和法律,代表政府對森林資源的培育、保護、采伐、運輸和銷售等主要經營活動,實行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和監督等職能活動。
林政管理滲透在林業技術、經濟原則、林業法規、行政措施之中,具有連續性、廣泛性和政策性強的特點,是一項艱苦細致的、具有歷史性的長期任務,包括對森林法及有關林業法規進行宣傳、貫徹、實施、并進行監督;進一步穩定林業經濟秩序;落實國家對森林資源以至林區社會的各項管理措施,加快森林的培育進程和實現永續利用的目標等。
二、林政管理基本原則
1.堅持黨的領導和人民群眾廣泛參與。要加強林政管理工作,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只有在黨的統一領導下來進行國家的林政管理工作,才能保證社會主義林業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而廣大人民群眾參加國家林政管理是社會主義國家管理職能的最本質的特征,也是我國國家林政管理的政治原則之一。
2.保護國家、集體、個人經營林業的合法權益。維護森林、林木和林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權益是我國森林法的立法原則,也是林政管理活動的基本原則。我國目前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與此相適應,社會主義初級林業發展的現實需要要求國家林政管理必須保障國家、集體和個人經營林業的合法權益。
3.堅持天然森林資源屬于國家所有。堅持一切重要自然資源和專有資源屬于國家所有是自然資源法的基本原則。天然林資源作為重要自然資源屬于國家所有既是森林立法的原則,也是國家林政管理的基本原則之一。我國憲法規定:“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等自然資源都屬于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規定屬于集體所有的森林、草原、荒地、灘涂除外。”同時還規定“國家保障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保護珍貴的動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組織和個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壞自然資源。”
4.遵循客觀規律,注重發揮森林綜合效能。就林政管理來說,不僅要遵循客觀經濟規律,特別要遵循生態平衡等自然規律。這是因為森林不僅能夠提供木材和各種林產品,不斷滿足國家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的需要,而且能夠蓄水保土、調節氣候、防風固沙,保護和美化生活環境,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發揮多種效益。因此,在林政管理中,特別應該注意遵循客觀規律,注意發揮森林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等多種功能。
5.保護自然環境和生態平衡。保護自然生態平衡的原則作為自然資源法的基本原則,也是林政管理的基本原則之一。保護和改善自然環境、保護自然生態平衡就是要求在開發利用森林資源時,必須合乎自然規律,否則就會破壞自然環境,甚至導致大范圍的生態惡化。盲目地毀林造田會導致嚴重地水土流失、土壤沙化、自然資源和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必然影響到國民經濟的發展。因此,為了更有效地持續地利用森林資源,造福后代,林政管理必須嚴格貫徹保護環境和生態平衡的原則。
6.責、權、利、效相結合。責、權、利、效相結合是森林法立法原則之一,也是林政管理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責即責任、義務;權即權力、權利;利是物質利益;效是經濟效益,廣義上也指社會效益。無論是嚴格保護及加強管理森林資源,還是統一規劃合理開發和綜合利用森林資源,就林政管理來說必須明確各級組織承擔的法律責任,同時應賦予法律規定的權限,兼顧和處理國家、集體、個人三方面的物質利益,從而取得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三、林政管理主要內容
1.建立健全森林資源管理制度。《森林法》第十三條明確規定“各級林業主管部門依照本法規定,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利用、更新,實行管理和監督。”就是說不論國有林、集體林、個人所有的林木,以及部隊、機關、學校、廠礦、農場等單位所有的森林、林木、林地,統一由各級林業主管部門管理和監督。森林資源的生產是社會物質生產的重要內容,直接關系到整個社會物質與文明建設的問題。當今林業問題說到底是森林資源問題,而我國對森林資源管理卻始終是整個林業工作的薄弱環節,因此,加強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利用和更新,實行管理和監督是林政管理的重點工作之一。
2.嚴格控制用材林消耗量。林政管理的另一個重點工作是堅持用材林消耗量低于生長量的原則,有計劃地實行限額采伐,實現青山常在永續利用。我國森林資源短缺,林區居民甚至有些鄉、村干部對森林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重大意義認識不足,致使森林資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也有些林業企事業單位盲目追求利潤,隨意擴大采伐量,森林資源消耗極為嚴重。各級林業部門要嚴格執行國務院批準的年森林采伐限額,采取切實可行的有效措施,制止超額采伐。
3.加強林業法制建設,實行以法治林。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借鑒其他林業先進國家的林業法制經驗,在林業法制思想和理論建設上取得了進展,逐步建立了林業法制理論、并用以指導建立了一系列林業法制規范,其中《森林法》是我國林業的根本大法,為林業法制建設奠定了基礎。其他有關林業的重要法規還有《環境保護法》、《草原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等。但作為反映林業生產管理豐富內容的林業法律規范,從總體上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許多林業法規有待于在林業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中予以深入探討和建立。另外,我國在林業法制的組織機構和執法系統方面進一步加強了建設,建立了武裝森林警察部隊、森林公安等,在實施以法治林和森林管理、保護、利用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4.管嚴治亂與搞活流通。管嚴治亂即嚴格管理森林采伐,整治亂砍亂伐森林;搞活流通即放寬林業政策,疏通流通渠道,搞活林區經濟。管嚴和搞活矛盾統一的,林政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正確處理兩者對立的統一,把兩者緊密結合起來,在搞活流通過程中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亂。為了適應林業改革開放的新形勢,在整頓木材流通渠道的同時,要加強木材源頭管理,嚴格按采伐限額實行采伐審批手續,及時處理破壞森林案件,依法處理違法分子,及時有效地制止亂砍濫伐的歪風,積極疏通流通渠道真正做到越管越活,活而不亂。
四、結語
林政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不僅關系到國家經濟建設的健康發展也關乎生態環境的持續穩定。當前,林政管理工作雖然取得了較大成績,但仍存在較多的問題,如盜伐林木等各種違法行為。因此,為切實搞好林政管理工作仍需在理論研究、立法宣傳等方面著力,并積極引導公眾參與,以此為建設現代林業文明和生態文明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米改蘭.林政管理工作的具體內容和職責特點分析[J].綠色科技,2014(06):252-253+255.
[2]莫烔松,林小梅.淺談林政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吉林農業,2012(03):172+171.
[3]郭家.適應改革新形勢 ?創新林政管理[J].林業經濟,2006(12):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