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兆霞

【摘 要】目的:分析ICU患者輔以早期系統化護理干預對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擇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ICU重癥病房收治患者98例,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常規護理,觀察組早期系統化護理干預,比較兩組護理效果。結果:干預后,觀察組血液流變學相關指標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較對照組相比更低(p<0.05)。結論:ICU重癥病房患者輔以早期系統化護理干預能夠降低血液流變學指標,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值得臨床應用與推廣。
【關鍵詞】早期系統化護理;預防;ICU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early systematic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prevention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 lower extremities in ICU patients.Methods: A total of 98 patients admitted to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of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 to 2019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 care.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early systematic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compared the nursing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intervention, the blood rheology related indexe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incidence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 the lower extremity was low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Conclusion: Early systematic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ICU intensive care unit can reduce hemorheological indexes and prevent 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lower limbs,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
Key words: Early systematic nursing; Prevention; ICU patients;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19)20-00-01
下肢深靜脈血栓屬于ICU重癥病房患者十分常見的并發癥之一,這是因為患者治療期間需長時間臥床修養,下肢血液流動速率較緩,在深靜脈腔內發生不正常凝結,引發靜脈狹窄、阻塞[1]。患者臨床癥狀表現普遍以下肢腫脹、疼痛為主,對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均造成不良危害。因而需輔以護理干預保障治療效果,預防深靜脈血栓。本文以2018.1-2019.1我院ICU收治98例患者為例,分析早期系統化護理干預的應用價值,具體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此次選擇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ICU重癥病房收治患者98例為研究對象,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共計患者49例,包括男性24例,女性25例,年齡為25-73歲,平均年齡(45.1±1.3)歲。觀察組共計患者49例,包括男性25例,女性24例,年齡為26-74歲,平均年齡(45.3±1.2)歲。兩組患者基本資料經統計學檢驗結果無明顯差異(p>0.05),可對比分析。
1.2 方法
對照組單純輔以常規護理干預,包括內容有:實時監測體征指標,用藥干預等。
觀察組患者輔以早期系統化護理干預,具體內容為:(1)疾病評估。對ICU內患者合并血栓的風險進行評估,其中評分低于10分者判定為低風險,可選擇床下自主活動或床上被動活動緩解病情。評分低于14分,但超過10分者判定為中度風險,除肢體活動外,還需佩戴彈力襪配合間歇式充氣泵進行緩解,佩戴者兩種器械時要注意控制對皮膚的壓迫力,定時觀察患者被覆蓋皮膚的顏色,控制壓迫性損傷的發生概率[2]。評分高于15分者判定為高風險,在活動基礎上還必須提供抗栓藥物治療,如低分子肝素等,并每周重新評估一次風險系數。(2)健康宣教。向ICU內意識保持清醒的患者宣傳下肢靜脈血栓的相關知識,重點解釋血栓形成的原因和危害,同時告知患者具體的護理方法和預后效果,提升其護理依從性。對于評估為高風險的患者需強化宣教,使其意識到自身的危險性。(3)飲食干預。了解患者日常飲食偏好,并根據其喜好挑選富含纖維素、維生素的食物,要求食物中所含脂肪和鹽分較低。同時不得提供會引發大便干燥的食物,以免患者排泄過程中因腹壓過高而引發的靜脈血回流癥狀。鼓勵患者日常多飲用溫水,這樣可以稀釋血液黏稠度,降低血栓的形成。
1.3 觀察指標檢測并比較各組患者護理前后血液流變學差異,包括有:血漿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記錄并計算各組患者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概率。
1.4 統計學分析選擇SPSS 19.0 統計軟件對本次護理結果進行分析,通過卡方值、t值分別檢驗計數、計量資料,通過p值檢驗組間差異,p<0.05表示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護理前后血液流變學差異
護理干預前血液流變學指標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各項指標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深靜脈血栓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僅1例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情況,發生率2.04%,對照組患者7例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14.29%,組間數據比較具統計學意義(=4.90,p<0.05)。
3 討論
ICU一般收治的為重癥患者,其均需要長期臥床休養,在此過程中因疾病癥狀限制、醫療設備限制、神經抑制和肌肉松弛類藥物作用、醫護人員要求等,患者無法自由活動,使得下肢深層靜脈血栓的形成幾率大幅提升,而這也是ICU患者致殘的主要原因之一[3]。科學化的下肢運動有助于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預防血栓等并發癥的出現。而使用藥物治療雖然效果更快,但會使合并出血的概率大幅提升,而且藥物溶栓1年內超過50%患者會出現復發的問題。
因此,在ICU患者治療過程中需開展早期系統化護理干預,對下肢深層靜脈血栓進行預防和緩解。在護理開展前需先對患者合并血栓的風險進行評估,根據評估分數制定系統化的護理方案,對風險性較大患者優先護理。在ICU內為意識清醒的患者講解下肢深層靜脈血栓的形成和防治知識,鼓勵患者配合護理干預,有效緩解其產生的各類負面心理[4-5]。同時需輔助患者進行下肢功能鍛煉,重點在于髖關節、膝關節以及踝關節的活動。如患者活動困難,則需定時佩戴彈力襪,但要注意彈力大小和覆蓋處皮膚顏色變化,以免造成壓迫性皮膚損傷。
總之,ICU重癥病房患者輔以早期系統化護理干預能夠降低血液流變學指標,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值得臨床應用與推廣。
參考文獻
周小紅.系統化精細護理對預防全髖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效果分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7,14(10):50-51.
劉紅蓮.系統化護理對婦產科術后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和肺栓塞發生率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刊,2016,18(6):639-640,643.
趙曦,陳桂菊.綜合護理在預防ICU患者并發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效果與護理滿意度[J].血栓與止血學,2018,24(1):115-116.
李煥新,鮑鶴玫,邵麗芳, 等.預見性分階段干預在預防ICU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7,23(18):2361-2364.
岳秀艷.優質護理對冠脈搭橋術后患者中心靜脈置管后下肢腫脹、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影響[J].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2019,36(02):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