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政
摘要:吳昌碩,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碩。清末海派四大家之一,在詩書畫三方面皆能不落前人之窼臼。篆書在吳昌碩藝術生涯中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他的篆書以遒勁老辣的線條,錯落狹長的結體所見長。他的篆書對清代篆書的復興奠定了重要的基礎。本文試從吳昌碩的個人經歷為研究對象,主要分析了吳昌碩的篆書風格形成的原因以及他的藝術風格對后世啟示。
關鍵詞:吳昌碩;篆書;風格;成因
一、引言
吳昌碩是晚清時期集書法、繪畫、篆刻于一體的大家,他在篆書、隸書、行書、草書、篆刻以及大寫意繪畫等諸多方面都有廣泛涉獵。在這其中首屈一指的莫過于吳氏對于篆書的認識。吳昌碩的篆書在清代的篆書發展史上,一改前人以李斯和李陽冰為主,講求線條勻稱,結構工整風格的篆書作品,大膽的引入了草書符號在日常的篆書書寫創作中。不但打破了有清以來固守前規、不善于出新的篆書創作的僵局,而且合理的將其篆書中的多種元素引入到篆刻、繪畫作品之中。通過對于吳昌碩篆書藝術風格成因的研究,能夠使后人更佳清楚地理解其藝術發展形成的過程。
二、吳昌碩個人經歷及藝術生涯
(一)吳昌碩的早年生活
吳昌碩出身于書香氣息濃厚的家庭,八歲就能作駢句,十歲就可以在其父親的參與指導下拿著刀刻石,少時的吳昌碩十分酷愛讀書。十七歲那年,太平軍與清兵戰于浙西,百姓不堪忍受,妻離子散,亡者甚多。他一個人四處漂泊,在別人家做短工,有時候吃草皮樹根度日,后來歷經千辛萬苦回到自己的家鄉。家庭的沒落也讓吳昌碩更加奮筆疾書終于考有所成,考中了秀才但最終還是放棄了功名利祿,潛心藝事。
(二)吳昌碩的游學歷程
一八六九年,年僅二十六歲的吳昌碩離開了自己的故土,他來到杭州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游學之路由于吳昌碩胸襟豁達,又善于待人接物,所以在這期間結識了很多摯友。這期間就學于“詁經精舍”,跟隨俞樾學習訓詁之學,編成《樸巢印存》。一八七三年,吳昌碩赴杭后經引見拜入潘芝畦門下學習畫梅。一八七九年,吳昌碩集拓做成《篆云軒印存》,攜往杭州向俞曲園求教,俞樾對其贊賞有加并題詞。后來輾轉到蘇州多次問學于楊邈翁門下學習書法和辭章,由于吳昌碩對藝術的孜孜不倦,以及自身的好客性格,當時的江浙名家都樂于與之交往。吳昌碩還從這些名家手中見到了各個朝代的彝器文物,這些經歷使得吳昌碩的視野變的更加廣闊,所以他的藝術生涯出現了嶄新的一面。
(三)吳昌碩的藝術巔峰
吳昌碩到六十歲,就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形式。這個時候的吳昌碩無論是在對石鼓文的臨摹還是創作上都擁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感觸。在這個時期及以后的創作中,逐漸可以發現,其書法作品在線條、速度、勻稱、筆鋒變化上都體現了強大的功底和強勢的韻味。張弛有度,遒勁有力。在其六十七歲時,所做《修震澤許塘記》則是他一生成就高峰中的精品,整篇作品筆法豪邁,婉轉有度,完全是信手拈來之作。總之,在這一時期的吳昌碩,已經達到他自己的藝術巔峰,也是其一生無數成就的集中點。
三、吳昌碩篆書藝術風格特色
(一)遒勁老辣的線條
吳昌碩的篆書,用筆古樸沉穩,寓圓于方,行筆力量充實,收筆有時戛然而止有時輕頓緩提,線條富有粗細的變化,豐富了視覺效果。以遒勁的筆力,濃墨裹鋒一拓而下,古樸蒼茫,金石味十足,和傳統的小篆線條特色大不一樣。吳昌碩擅用濃墨,使得起筆處墨色濃厚飽滿,因為行筆速度快和力量的運用,挺拔而結實,線條尾端有時因墨的稀少而出現渴筆效果,使線條出現濃、淡和干濕的墨色變化,形成了筆墨交融,筋、骨、血、肉豐富的獨特個性。
(二)錯落狹長的結體
吳昌碩篆書的結字有兩個特點一是左低右高,多呈斜勢。這種特殊的結字方式,突破了古人書寫篆書時一味追求平正工整的束縛,從而拓寬了篆書在書寫時的表現方式。二是結字收放自如,在吳昌碩的一生中,他以學習石鼓文書法為主,早中晚時期的結字不一,早期追求形似,風格質樸。中期漸漸開始確立風格,融入了小篆上收下展的結字特點,同時又加入了疏密對比大大地提升了結字的藝術表現效果。晚期則融入金文使吳昌碩的篆書既古樸厚重,又極富韻味。
(三)疏密有致的章法
吳昌碩不走尋常路,巧妙地利用書法整體效果來安排章法。晚年時《臨石鼓文軸》的篆書作品,行筆節奏感極強,觀察作品點畫的交結處,具有竹枝吐節的感覺,有一種“靈”性表現在其中。書寫時隨勢就體,通篇自然,字與字之間相映顧盼,穿插避讓,給人一種不施粉黛,自然之美,疏可走馬,密不容針,在這幅作品中表現得淋漓盡致。此外,吳昌碩在題款上也進行了創新,在晚年日常書寫中出現了一張紙上書寫單個字的大量作品。如其耄耋之年所寫的《壽》字,此作品不難看出吳昌碩獨樹一幟的創新精神以及融會貫通的能力。在這幅作品中,整張宣紙上,最吸引人的是大“壽”字,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全幅有大片空白,吳昌碩在處理作品的藝術效果上可見花了很大的心思。第一,由于通篇正文就一個大字,而作者奇思妙想為避免作品的單一,在作品左側小款一直題到左部最下邊,以印結尾。這種奇特的安排,使得作品整體看上去左邊低右邊高,形成了高度上的一個對比,讓作品增添了一種動態美,恰當地運用動靜結合,極具韻味,給人一種簡單而不簡陋,稀疏但不空洞的藝術美感。第二,題款的小字字間距很小,字與字之間相互穿插,緊緊相依,這種緊密的效果和大片留白形成了強烈的反差,給觀賞者帶來很強的視覺沖擊力,使得整幅作品構圖奇特,不落俗套。題款到左部最下邊,以印結尾。這種奇特的安排,使得作品整體看上去左邊低右邊高,形成了高度上的一個對比,讓作品增添了一種動態美,恰當地運用動靜結合,極具韻味,給人一種簡單而不簡陋,稀疏但不空洞的藝術美感。第二,題款的小字字間距很小,字與字之間相互穿插,緊緊相依,這種緊密的效果和大片留白形成了強烈的反差,給觀賞者帶來很強的視覺沖擊力,使得整幅作品構圖奇特,不落俗套。
四、吳昌碩篆書風格成因
(一)碑學書風的影響
清代前期,古代金石碑版等文字資料越來越受到重視和研究。在清初學術界,金石考據之學復興的影響下,書法家在摹拓、收藏碑版石刻的風氣也十分濃厚。清代中期,尤其是在乾隆時期,由于乾隆皇帝特別重視文化,受此影響清代的帖學書法發展到高潮,涌現出張照、劉墉、王文治等一批書法大家。但是由于中期大興文字獄,使得書家文人不敢在文字上有所建樹,逃避現實,轉而研究經史考證上,于是帖學由盛轉衰,與此同時樸學興盛起來了。清朝后期內憂外患,列強侵略不斷,國力衰微,碑學取代了帖學,而包世臣的《藝舟雙楫》和康有為的《廣藝舟雙楫》的理論思想更是深入人心。再加上安陽殷墟甲骨文和漢簡的發現,更加引起許多書家的興趣,拓展了篆隸研究領域,從而涉及到了石鼓文、銅器銘文等多方面。這一時期吳昌碩篆書他選擇臨寫與自己的性情相近的漢代《祀三公山碑》,晚年頗愛臨《散氏盤銘文》,吳昌碩的臨摹不拘泥于篆書的藏鋒護尾,時時出己意,敢于創新,將篆書融入金石味,寫出具有自己特點的《散氏盤》。在他的藝術生涯中,《石鼓文》則是他一生臨寫借鑒的對象,并從未放棄。
(二)鄧石如“以隸入篆”書學思想的影響
鄧石如不斷學習、臨摹秦漢以來各書家的作品,他的篆書既借鑒了秦漢篆書的特色,又從漢碑額篆書中吸取了自然靈動的趣味,再加上鄧石如又把隸書筆意滲入到篆書中。鄧石如的篆書整體的字形方中有圓,圓中有方,其用筆給人一種靈活自然的感覺,但同時又顯得穩重挺健,他的用筆也顯得堅韌挺拔,從傳統上打破了當時篆書呆板、細弱、單調的僵局。鄧石如這種在篆書方面的創新——以隸入篆,可以說他是清代碑學運動中一個里程碑式的人物。吳熙載、楊沂孫、趙之謙、吳昌碩等都是對鄧石如的一脈相承都重在表現古樸渾厚、線條流動的書寫意味。吳昌碩更是繼承了鄧石如的以隸入篆的書學思想,再加上吳昌碩擅用濃墨及行筆的速度之快,使篆書的藝術效果更加獨特,更富有表現力。正是受到鄧石如的影響,到了他晚年時候,所書寫的隸書和篆書的風格已經有所轉變,此時他已經將篆書與隸書有所融合,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三)長期臨摹石鼓文的影響
《石鼓文》的字里行間是一種抽象的線條符號,具有古樸雄厚的筆法特征,呈現出藝術的獨特美感。吳昌碩臨習《石鼓文》七十余載,廢寢忘食,終成一派。從吳昌碩早期臨寫的《石鼓文》看,則受阮元本《石鼓文》的影響最大,行筆有中間粗兩頭細、中間細兩頭粗,前粗后細,粗細相等;收筆有劍尾、圓尾、尖尾等,線條變化豐富。吳昌碩學古人,絕非固守前規地臨摹,而是在自己的理念上不斷實踐,加以創新。他在自己的書法基礎上,借鑒前人書法中的精髓,從而創作出具有自己風格的作品。
五、結語
吳昌碩引領了時代的新風,一九一四年被推舉為西泠印社首任社長,他的成就及藝術形式對我國近現代藝術發展史的影響是不言而喻、舉足輕重的。吳昌碩的篆書結合了小篆的溫柔婉轉,隸書的深沉厚博,金文的放蕩拙行,并在石鼓文的基礎上融合了繪畫藝術,最后形成了屬于自己的一套書學體系。特別是吳昌碩主張“與古為徒”和“古人為賓我為主”,都體現出了他以古為本源時刻不忘創新治學態度。
參考文獻:
[1]桑椹.昌古碩今 紀念吳昌碩先生誕辰一百七十周年特展綜述[J].收藏家,2014(07):17-26.
[2]榮鋼.吳昌碩篆書風格成因初探[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3.
[3]劉恒.中國書法史——清代卷[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
[4]小坂克子.基于統計分析的對吳昌碩篆刻的考察[D].中國美術學院,2009.
[5]羅紅勝.說文解字與清代書法篆刻藝術[D].首都師范大學,2004.
[6]劉瑩.對清代碑興帖衰的溯源究因[J].沙洋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04):72-75.
[7]馬國俊,白玲.漢末魏晉前書法藝術生成論[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6(06):130-135.
[8]聶穎.清末民初海派書家結社活動對書法藝術的影響[D].華東師范大學,2011.
[9]宋海濤.清末民初書風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