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菁 杜育海
【摘 要】目的:分析在失眠治療中聯合應用常規西藥與酸棗仁湯的價值。方法:研究針對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間因失眠就診于我院的88例患者展開,期間遵循計算機表法將納入對象平均區分為2組,分別為均有例數44的對照組(常規西藥治療)、分析組(聯合酸棗仁湯治療),對比兩組實施不同治療方法后體現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睡眠質量評分。結果: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相比體現分析組數值最高,P<0.05;睡眠質量評分相比體現分析組分值最高,P<0.05。結論:在應用常規西藥治療失眠的同時,配合飲用酸棗仁湯,能夠更好的促進患者康復,提升睡眠質量。
【關鍵詞】酸棗仁湯;常規西藥;失眠;有效率;睡眠質量
【中圖分類號】R876【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19)20-0-02
在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下,人們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再加上部分人受到疾病的影響,失眠已經成為困擾很多人的一種疾病[1]。本次研究,講以88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立足于中醫中藥理論,在治療中施加中藥劑酸棗仁湯,并將治療結果與常規西藥對比,進一步確認中藥治療的價值,整理出如下報告總結研究。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線資料 研究針對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間因失眠就診于我院的88例患者展開,期間遵循計算機表法將納入對象平均區分為2組,分別為均有例數44的對照組與分析組。在統計軟件中將如下資料輸入,對照組,男36例,女8例,年齡最小29歲,最大80歲,均數值(50.15±4.81)歲。分析組,男34例,女10例,年齡最小27歲,最大81歲,均數值(50.30±4.66)歲。對比后體現P>0.05。
1.2 方法 對照組落實常規西藥治療,藥瓶名稱:艾司唑侖片;生產廠家:廣東臺城制藥股份有限公司;規格20mg/甁;國藥準字H44021098;每晚睡前服用1次,每次1片。
分析組以常規西藥治療為基礎,同時聯合應用酸棗仁湯,方劑組成:炒制酸棗仁15克;知母、川芎、茯苓各6克;甘草3克[2]。每日清水煎制1劑,取汁400毫升,早晚各一次,溫熱服下。
兩組患者每個治療療程7天,14天后對比療效。
1.3 觀察指標 (1)按照如下標準,將治療有效情況分為4個等級,并計算總有效率。每晚睡眠時間可累計達到6小時,或者已經完全恢復正常睡眠,睡醒后有精神充沛之感,判定痊愈;與治療前相比,睡眠時間有明顯延長,深度有明顯增加,總睡眠時間累計可達到3小時以上,判定顯效;相比較治療前,癥狀有改善,判定有效;痊愈、顯效、有效標準均未滿足,判定無效[3]。總有效率=100%-無效率。(2)選擇匹斯堡睡眠質量指數表記錄睡眠質量評分,即PSOI評分,共有7個成分,每個成分分數分為0、1、2、3四個等級,以“0”、“21”為兩個分數極端,分數越大證明睡眠質量越差。分為兩次記錄,治療前、治療后各1次。
1.4 統計學方法 研究數據錄入PSS17.0,檢驗、顯示共分為兩種形式,即檢驗、(%)顯示計數資料,t檢驗、()顯示計量資料,若P<0.05,統計價值明顯存在。
2 結果
2.1組間對比分析臨床治療總有效率
見表1。對照組無效12例,總有效率72.73%,分析組僅1例無效,總有效率97.73%,分析組數值在組間比較中體現更高,P<0.05。
2.2 組間對比分析PSOI評分
見表2。分別對兩組治療前后PSOI評分進行組間、組內比較,治療前兩組分數并未出現明顯區別,無差異性結果出現,P>0.05。治療后,對照組與分析組分數值均有明顯下降,且P<0.05;而分析組治療后分數更低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在中醫角度看來,失眠主要是由于肝不藏血,體虛發熱導致心神受擾,進而影響患者的睡眠質量。因此,在治療過程中,務必要先恢復其肝臟的藏血功能,使血液能夠充盈肝臟,對肝陽上亢的情況加以抑制,才能夠達到疏肝理氣,氣血正常運行的效果,從而恢復睡眠質量[4]。酸棗仁湯由《金匱要略》中酸棗湯改進而得,具有養血靜心、清熱安神之功效,是治療肝血不足之良方。方劑組成中以酸棗仁為重用之藥,其作用在于補肝養血,恢復肝臟疏泄,去除虛熱,從而起到靜心安神的作用。配以知母、茯苓,滋陰降陽,去除煩熱,提升本方寧心、安神的功效。另外,取少量甘草,用于將諸藥調合,所有藥品藥效發揮至最大,解除煩熱之證,恢復睡眠。
綜上所述,在使用常規西藥治療失眠的同時,配合酸棗仁湯,可更好的恢復睡眠質量。
參考文獻
徐浩, 汪洋鵬, 樓招歡, et al. 中醫治療失眠病癥常用中藥藥對研究進展[J]. 中華中醫藥雜志, 2017(2):693-696.
楊文潮. 酸棗仁湯聯合常規西藥治療失眠的價值研究[J]. 中藥藥理與臨床, 2015(4):257-259.
張卓銘, 張紅麗. 酸棗仁湯加味治療肝陰虧虛型失眠的臨床療效機制初探[J]. 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7(2):92-95.
李珊珊. 加味酸棗仁湯治療肝血虧虛證失眠患者的臨床觀察[J]. 中醫臨床研究, 2017, 9(4):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