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亦琪
(華東師范大學國際漢語文化學院,上海 200000)
不恰當的課堂活動分組方法往往帶來諸多問題,在中級口語課堂活動開展過程中,分組方法常見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
對于教師來說,在開展交際性課堂活動分組時,常出現以下問題。
1.1.1 忽略分組的重要性
在開展課堂活動時,新手教師往往會忽視交際性課堂活動分組的重要性。教師分組時,不會綜合考慮學生特點、活動類型、方式、人數安排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僅僅出于對自身簡便易操作的角度進行分組,導致學生不想開口討論,甚至產生消極抵觸的情緒。
1.1.2 分組形式單一,知識儲備不足
部分教師在進行分組時,由于對分組的知識儲備不足,一方案,分組方法缺乏多樣性,形式單一固定。另一方面,當使用一種分組方法遇到障礙時,缺乏臨場應變能力,無法想出快速有效的分組方法。
1.1.3 分組設計實用性不強,缺乏可操作性
部分教師在進行分組方法設計時,流程復雜,步驟繁多。一方面,學生對分組規則理解不清晰,無法找準自己的分組定位。另一方面,教師在實際操作時,分組耗時長,效果差。
無效的課堂活動分組,會導致學生在進行課堂活動時出現以下問題。
1.2.1 組內成員間配合度低
小組配合度低的表現主要有兩種:其一,組內學生性格都屬于外向型,喜歡發言,樂于表現和組織活動。于是在小組活動的過程中,學生之間開始爭奪組內話語權,導致活動失敗。其二,組內學生性格都屬于內向型,不喜歡主動表現自己,主觀能動性低,于是活動沒有人發言和安排,導致活動失敗。小組成員之間配合度低,影響組員課堂活動參與熱情,打擊參與者積極性。
1.2.2 積極性和參與度低
積極性和參與度低主要存在兩個極端的表現:一是組間某些成員占據絕對的主導權和話語權,另外一些同學完全無法參與和加入其中。二是整個小組積極性低,參與度不高。這種情況一般出現在競賽活動中,由于小組之間實力懸殊,有的小組干脆直接采取放肆態度,不參與比賽活動當中。
1.2.3 課堂秩序混亂,學生不按教師安排去完成任務
教師在開展交際性課堂活動時,出現課堂秩序混亂,學生頻繁使用母語等情況。如相同國家的學生安排在一起時,學生常常會用母語進行交流討論,不會去自主地使用漢語。此外,過分熟悉的人安排在一個組內,也可能會出現不完成交際性課堂活動,去聊天或者做其它事情。
蔡整瑩在《漢語口語課教學法》中將交際性課堂活動分為表演型活動、猜測型活動、對比型活動、調查型活動、拼圖型活動、解決問題型活動、交換觀點型活動、游戲型活動和綜合型活動九種具體類型。我們將其歸納為討論、競賽和角色扮演三個大類,并根據這三種不同的交際性課堂活動類型特點,試總結設計與之相匹配的分組標準。
話題討論是將口語表達與聯想競猜相融合的一種分組訓練模式。學習者分屬于不同小組,針對某一主題任務,充分發揮學習者的想象力,運用所學語言,探討任務結果,最后由個人代表小組給出答案或方案。這種分類包括猜測型活動、交換觀點型活動、對比型活動和解決問題型活動。
話題討論類活動進行分組時,小組人數一般為2-6人一組,人數不宜過多。若是兩人為一個小組討論,分組時教師要盡量注意組間差異性,將能夠激發彼此之間交流欲望的兩人人安排在一個小組內。如不同國家之間的學生,不同性別之間的學生,不熟悉的學生等。當人數超過兩人達到兩人以上時,教師應該注意組間的差別,一個小組內最少應該安排一個漢語水平高,組織能力強的學生,從而起到帶動作用,激發其他人的表達欲望。此外,還應該盡量避免將前后桌學生安排在一組,因為前后桌的學生極有可能來自同一個國家或者彼此之間相當熟悉,缺乏討論的動力。
小組競賽是指教師在下達某一課堂活動任務后,需要全組成員同時參與其中,共同完成活動任務的一種分組訓練模式。每個組員在整個口語練習中都擔當十分重要的角色,個人表現直接影響小組任務完成的效果。這種分類包括拼圖型活動和游戲型活動。
教師對小組競賽性質的交際性課堂活動分組時,首先應該考慮組間同質,即組間漢語水平相當,人數應該相等,切忌差距過大。小組與小組之間的水平應該盡量平均,一個小組內水平高的學生和學生低的學生相互搭配,通過水平高的學生帶動水平低的學生,組內的每個成員共同決定競爭性任務的結果。小組之間的人數也應該大致相等,避免因為人數差距過大影響比賽結果。如果出現強強聯手以及弱弱被迫組隊,或者小組間人數明顯差距過大的情況,容易讓學生產生失望的情緒,不再積極投入到競爭性比賽之中,以消極的態度參加交際性課堂活動,學習效果不佳。因此,教師應該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
角色扮演是指在教學課堂上模擬真實的交際場景,針對某一對話主題,以組為單位,分配給各小組成員不同的角色,按照一定的情節設定,進行口語交際練習的一種分組訓練模式,它主要是表演型活動,包括表演和配音等形式。
教師對角色扮演類型的活動進行分組時,首先應該考慮到人數和人員分工是否合理。教師應該根據需要表演的內容,確定每組人數的多少,以確保每個人在小組中都有自己的職責,避免出現小組內由少數幾人主導話語權,其他人觀望的情況。此外,每組中應該至少分配一位組織能力強的學生,以確保活動有效地進行。
分組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得到更多的漢語練習機會,幫助學生之間相互合作,相互學習。我們通過分析分組常出現的問題,認為教師在開展分組活動時,應該遵循以下幾個原則:(1)針對性。分組應該具有針對性,要考慮到交際性課堂活動的類型,時間長短,以及每節課開展的次數。不同類型的交際性課堂活動,其分組標準也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差別。如小組競賽性質的分組首先應該關注小組之間是否同質,漢語水平是否相當,人數是否相等。而在話題討論性質的活動時,我們首先應該關注組間是否異質,即小組成員之間的差異性,不同國籍或者性別,讓學生彼此間有溝通的欲望。此外,如果活動時間長,開展次數多,教師應該考慮進行二次分組;如果時長適中且數量少,教師只需進行一次分組。(2)差異性。在進行課堂活動分組時,我們要注意小組的差異性。組內成員之間應該存在著信息差,彼此之間有交流的欲望。如男生和女生搭配,不同國家的人搭配,不同年齡的人搭配,這種人為制造的信息差,能夠激發學生參與討論的熱情,讓學生愿意主動積極地去增進彼此間的聯系。反之,若小組之間沒有差異性,小組成員之間對彼此的生活非常熟悉,容易出現沒有討論的欲望或者很快敷衍了事的情況。(3)多樣性。分組多樣性指教師的分組形式應該多樣,可以更替出現,避免固化單一即一種分組方法多次重復出現的情況。如從人數上進行變化,兩人一組,三人一組,五人一組等;從性別上進行變化,男女各一組,男女混合成組等;從方法上進行變化,如座位相鄰為一組,教師隨機安排為一組等。通過不同形式的分組方法,提高課堂的趣味性,增進學生彼此之間的交流和合作。(4)實用性:教師在進行分組設計時,應該考慮到分組方法的可操作性。如分組時長的長短,道具的復雜程度,流程的繁瑣程度,分組規則學生是否能夠聽懂等,都是教師在進行分組時應該考慮的內容。一個實用性強的分組方法能夠幫助教師順利開展課堂活動,而一個缺乏可操作性的分組方法會阻礙課堂活動的進行,導致活動失敗。
我們在進行分組時,應該具有針對性,不同活動類型,不同時長的活動應該有不同的分組方式;分組時,我們應該注重差異性,要注意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分組時,我們應該注重多樣性,形式要有所更替,避免重復單一;分組時,我們應該注重實用性,便于教師操作和實施。此外,教師在進行分組時,應該根據教學中特定的需要,有選擇地,或交替性地,相互補充地加以運用,要有臨場應變能力,增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加課堂的趣味性,讓學生在交際性課堂活動中得到有效的訓練,提升學生漢語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