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增
四川省綿陽南山中學實驗學校
(一)有效教學概念的提出 有效教學(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起源于20 世紀上半葉的西方,在美國的教學活動中被提出并引起了世界各國教育學者的關注。自20 世紀以來,西方的教育理論普遍認為“教學是藝術”,但隨著科學思潮與心理學的不斷發展,人們的傳統思維觀念被不斷顛覆,“教學即科學”的觀念被提出和推崇,人們在科學的不斷發展下逐漸認識到,教學是可以使用科學的方法來進行研究和管理的,教學的方法是可以通過科學的解釋、判斷和實驗來進行優化和提升的,有效教學這一教學理念就此出現并得到了教育學界的一致關注[1]。
(二)有效教學的基本概念 有效教學理念是指教師在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工作后,學生所能夠獲得的具體進步或能力發展。高中語文有效教學所關注的核心內容是學生在高中語文學習中取得的進步或發展,因此有效教學理念肯定了學生在教學工作中的主導地位,將學生在學習中的收獲作為評判教學工作質量的核心標準。教學的效果并不是體現教師在教學工作中的表現,而是直接體現在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到了多少,如果學生在學習中沒有興趣或無法取得收獲,那么教師的工作即便是做得再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另外,學生雖然學得很努力很辛苦,卻依然沒有取得成效或得到進步,那么其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因此有效教學理念注重學生在某學科學習中的進步或發展,并以此作為衡量教學效果的唯一標準。
(三)有效教學的核心理念
1.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 教學工作的核心是學生而不是教師,教師的教學工作需要緊緊圍繞學生的需求進行開展,教育工作不是教師一個人的獨角戲,學生如果在學習中缺乏興趣、動力和有效方法,那么無論教師如何教,也不一定可以取得滿意的效果,因此有效教學理念要求教師首先應當轉變思路,改變課堂教學中的主導者地位,深入學生當中,了解學生在學習中的實際需求與困難,針對性提供解決方案,促進學習效果的有效提升。2.關注教學的效果 教學工作是可以通過時間的付出與效果的取得進行有效評估的,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應當樹立科學的教育理念,將教學成本投入與產出進行科學評估,尋找一條能夠將產能最大化的教育道路,為教學效果的提升奠定基礎。
新課程改革要求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應當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完善教學方法,使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與綜合素養的形成,在傳統的高中語文教學模式當中,教師作為課堂中的主導,多是采用講授式的方法將教材內容進行總結并傳遞給學生,學生作為被動的接受者很難實現學習中的主動性,這種教學模式造成了學生對教師的依賴心理嚴重,而教師也面臨著巨大的教學壓力;另外,大部分高中語文教師仍然秉持著應試型的教學理念,將成績的高低作為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在教學工作中采用大量的題海戰術應對語文考試,這樣的情況很容易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帶來較大的課業壓力,嚴重的還會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往往會出現教師著急學生懈怠,或教師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卻得不到預期的成果等情況,教學的效果無法得到有效的評估與提升。而有效教學理念的提出,轉變了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工作中的固有觀念,將科學性、創新性的教學方法帶入高中語文的課堂教學工作中,教師更加注重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實際需求,通過對教學工作的優化提升了教學效率,這對促進學生的核心素養形成,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提升高中語文學習效果,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一)高效有序的課堂教學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可以通過優化課前、課中、課后環節的教學工作得以實現,具體表現在:
1.課前準備工作 首先教師應設定明確清晰的教學目標,圍繞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工作的核心與重點,有效分解教學任務,優化教學方法,做好充足的教學準備,以保證高中語文教學課程的有效實施。 課堂教學內容的安排應本著適量適度的原則,科學進行內容的安排,合理搭配教材講解與互動提問及多媒體工具使用時間,課程節奏要符合學生的理解能力與接受能力,切忌貪多求快導致學生吸收不了,反而影響課程效果的實現。明確教學方法的使用,結合教學課程的主題、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方法的選擇,避免過度單一重復方法的使用,可結合多種教學方案實現教學目的。如教師在教學《雷雨》這一課時,可采用視頻觀看的方式,組織學生通過觀看電影作品片段,體會人物性格與戲劇沖突,加深對主題思想的深刻理解。2.課堂教學的有效開展 課堂教學工作應緊緊圍繞課程主題與教學目標進行,語言應簡練清晰,突出重點;課程節奏的控制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靈活安排,調動課堂教學的氛圍,減少拖沓、重復占用的課堂時間,提升教學質量;盡可能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注意力與積極性,教師應注重課堂教學的公平性原則,以溫和親切的態度對待每一位學生,在提問、互動、小組討論等環節注重充分照顧每一位學生,同時深入學生中間,了解學生課堂的狀態與實際的收獲。
(二)以人為本
每個學生基于自身性格特點、理解能力、學習能力及學習習慣的不同,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都會形成自己的一套方法和思路,傳統的教學方式往往采用一鍋端的教學方法,很難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進行針對性的教學,這樣的情況自然不利于教學效果的提升,也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因此要提升高中語文課堂的教學效果,教師應當秉持著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尊重學生不同的學習特點與學習需求,以學生的實際情況作為教學出發點,設計針對性的教學方法,深入學生當中,了解學生在學習中的困難點,針對性地提供解決方案,同時尊重學生對解題思路的不同理解,鼓勵學生積極思考,踴躍表達,加強師生間的交流互動,從而真正做到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促進教學效果真正落地。例如:教師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可以采用誦讀、詩詞故事會、古詩新唱等多種方式,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選擇適合學生的學習方式,基于學生的不同特點,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提升教學效果。提高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需要結合多種思路與方法,將新課程改革的教學要求融入高中語文的教學工作中,轉變過往的教學思路,以創新和開闊的眼光看待當前的高中語文教學工作,以扎實的理論基礎為依托,以多樣化的教學方法為手段,以學生的實際需求為指導,形成新的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