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茂廷
貴州省思南縣中等職業學校
眾所周知,漢語是我國的母語,我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保留下來許多優秀的文化,并借助于語文教學的方式進行傳承。與其他課程不同,語文知識蘊含深厚的人文情懷,教學不僅要教會學生字詞句,掌握文章閱讀的技巧,更要肩負起文化傳播的職責,引導學生領會情感內涵,并激發他們主動學習的興趣。不可否認,當前一些中職語文教師太過注重成績,忽視了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導致教學效率不高,無法樹立學生的人文情懷。針對這樣的現象,我們必須轉變思想觀念,明確情感教育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并結合實際做好教學。
從小學到大學,語文都是最重要的學科之一,也是課程教學的必修內容。究其原因,主要因為語文是工具性學科,也是有關漢語的教學。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實施,中職語文教學被賦予了更高的要求,學習過程中不僅要保證學生打好語文基本功,還完成深層次教學目標,即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熱情,讓他們深入理解文章要表達的情感,與作者產生共鳴。
情感教育就是保證教學深層次目標能夠實現的關鍵,通過教師與學生之間搭建情感聯系,通過幫助學生分析文章中蘊含的情感,讓語文教學內容由抽象變得具體和生動。尤其是在學習一些古文、古詩的時候,采取有情感教學的方式,能夠將晦澀難懂的文字變得通俗易懂,讓學生對當時的背景有所了解,進而讀懂作者寫作的目的,找到文字的精髓。
教師和學生是教育教學的兩大主體,彼此之間融洽的關系能夠推動教學質量的提升,建立更加靈活和高效的課堂。因此,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和學生之間先要做到彼此真誠的溝通,強化兩者情感的紐帶,這樣才能更好的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推進情感教育。具體而言,語文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與他們展開對話,明確學生的學習訴求,各個方面的優勢和劣勢。當學生遇到問題的時候,也不要一味責備,而是給予鼓勵,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良苦用心,進而實現有情感的教學。
不可否認,中職語文教學課本中有些文章較為深奧,距離學生的生活也較遠,他們不易理解其中蘊含的情感。特別是對于古文、古詩,更是分析不出深刻的內涵。教師作為教學的主導者,要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幫助學生掌握文章深層次的含義,在分析的基礎上明確文章的要點。
例如,在中職語文《過秦論》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在引導學生自行借助相關工具書了解全文的生字詞以及大概內容后,向學生們講述該篇古文的寫作背景以及相關歷史資料,以使學生們對該篇古文的中心思想以及作者所有表達的思想情感有初步的體會。再利用先進的多媒體設施向學生展現課前己準備好的影視或圖片等各類相關資料,如“焚書坑儒”、“孟姜女哭長城”等,以便讓學生直接感受到在秦始皇統治時期,百姓處于水深火熱中的煎熬生活,讓學生產生相應的情感從而使其更好地理解全文內容以及作者的所想所感。
教學要走出應試教學理念的束縛,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能夠更好的與生活聯系起來,防止出現只會“紙上談兵”的現象。同時,生活化的教學還能夠促進學生學習知識,將情感更好的進行傳達。例如,在教學《游子吟》這篇文章的時候,教師在讓學生理解文章內涵之后,可以讓他們根據自己身邊的實際談談自己的母親,表達對母親的感激之情。這樣一來,教學就實現了延展,學生也能夠更好的明確現實生活與語文的密切關系,進而主動的參與學習。
綜上所述,中職語文教學作為學生學習的必修課,若想更高效的教學,彰顯語文在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就必須以情感為紐帶,積極開展情感教學。知識經濟時代背景之下,對于學生的個人能力以及素質有著更高的要求,其中個人能力包括學生的文學素養及理解能力、語言表述能力等。因此,中職院校的語文教學活動一定要強化情感教育,通過融入情感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知識,加深對文本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