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飛鯨
(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福建福州 350001)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是當前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務。所謂“課程思政”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新媒體傳播》是網絡與新媒體傳播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該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新媒體傳播能力、反思能力和批判能力。育人目標是幫助學生成為有道德、懂法律,具備良好媒介素養和綜合素養的德才兼備的人才。在本課程教學中開展思政教育需要找準思政教育的映射點,使專業教學和思政教育自然融合。所謂新媒體是指采用網絡技術、數字技術、移動通信技術進行信息傳遞與接收的信息交流平臺。隨著技術的發展,新媒體成為了新聞傳播的主陣地,承擔著傳播信息的重要責任。新媒體有別于傳統的報刊、廣播、電視等大眾媒體,新媒體傳播具有即時性、交互性、海量性、多媒體性的特點,其傳播平臺豐富,包括了網站、微博、微信、QQ、APP等,公眾借助這些平臺可以參與信息生產與傳播,“人人都是麥克風”,新媒體使傳播者與受眾的界限模糊。新媒體傳播者素質良莠不齊,其中既有專業的媒體人,也有普通大眾,導致新媒體傳播存在著信息泛濫、信息虛假、侵犯隱私、失范失序等問題。可見,在新媒體傳播教學中進行思政教育十分必要且具有積極的時代意義。筆者認為,具體做法是針對新媒體傳播出現的問題抓好以下三個方面。
媒介素養是指在信息化社會中,人們不再被動接收各類傳播媒介輸送的信息,并具備解讀、分析、選擇、批判甚至再創信息的能力。面對信息時代媒介化生存的現狀,具備良好的媒介素養,是新媒體傳播專業學生做好專業工作的前提。它包括:抵御信息垃圾的能力、準確的新聞判斷力、高效的信息整合能力、對傳播媒介的批判能力、對媒介的糾錯與改正能力等。緊抓媒介素養教育,可以提高信息把關能力。網絡時代,首先要對海量的、魚龍混雜的信息進行篩選,要求信息是真實客觀的,堅守誠信的底線。其次,判斷信息的新聞價值。構成新聞價值的要素包括:新鮮性、重要性、接近性、顯著性和趣味性。具有新聞價值的信息要與公眾的利益相關聯,要能否滿足人們的感官需要。公眾利益既包括經濟利益,也包括安全、公正、道德、榮譽、審美等社會價值利益。而感官需求則是人們對事物的好奇、趣味等的心理滿足,它不是獵奇、低俗、庸俗、粗俗。
新媒體傳播對媒介素養和專業把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媒體的信息把關可以按計劃在采寫、編輯、審核、傳播等環節進行事先的層層把關。而新媒體的快速、交互性傳播給新媒體的把關增添了難度,更多是對已經傳播的信息進行過濾、轉發,再以傳播者的角度發表言論、觀點、評論,這就需要很強的判斷能力與引領能力。因此,在媒介素養教學中滲透思政教育,能提高把關能力,保持正確的方向,弘揚正確的價值觀。
新聞職業道德是媒體和新聞從業人員在進行新聞報道活動時應該遵守的道德準則和道德規范。但新媒體時代,新聞職業道德失范現象不少。網絡的發達,大量自媒體的興起,造成新聞工作者不再是“無冕之王”,他們難有工作自豪感和榮譽感;為了追求經濟利益或為了吸引眼球,新媒體傳播中出現虛假信息、標題黨、惡意炒作、暴露個人隱私、過度娛樂等情況。2014年以來,國家網信辦多次關停一批微博,微信公號,處理一些網絡大V。這些現狀提醒我們要重視新聞職業道德教育。具體教學中,組織學生認真學習《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使學生明確:新聞工作者要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指導新聞實踐,學習宣傳貫徹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繼承和發揚黨的新聞工作優良傳統,積極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恪守新聞職業道德,自覺承擔社會責任,敬業奉獻、誠實公正、清正廉潔、團結協作、嚴守法紀,做到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堅持新聞真實性原則,發揚優良作風,堅持改革創新,遵紀守法。這些準則是一個新聞從業者必須恪守的職業道德,它和國家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吻合,可以說思政教育很自然地融合在了專業教育中。
一個國家和政府考慮到自身的利益和對社會的責任,為了防止泄露國家機密、損害國家政府形象、危害公共安全和公共健康的信息,會對傳播的信息實行控制。其中,頒布相關的法律法規是最有權威的傳播控制方式。近年來,新媒體傳播出現諸多亂象甚至違法行為,比如傳播虛假信息、網絡造謠、侵犯隱私、輿論審判等,這些情況都與相關法律法規的缺失和不完善有很大的關系,也給國家和社會帶來不安全、不穩定的因素,國家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輿情監測,若能從法律層面進行規制,有法可依,勢必會減少很多亂象。為此,近年來,我國在原有《刑法》《民法》中相關條款的基礎上,先后出臺了一系列與互聯網相關的法律法規,實施媒體問責制,有效約束網絡傳播行為,確保正當的信息傳播活動的進行。相關的法律法規包括:《音像制品出版管理辦法》、《電子出版物管理規定》《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網絡出版服務管理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等。新媒體傳播教育中要加強以上法律法規的教育,促進學生認真學習相關法規法律知識,引導學生養成依法傳播、依法接受信息的法治習慣、法治思維。通過新聞法規案例討論、知識競賽、考核等多種方式讓學生掌握、理解和運用相關法律法規。做到自覺地以法律為準繩,規范新媒體傳播行為,營造公平、有序、法治、清朗的傳播環境。
總之,以上三方面是新媒體傳播教學中進行思政教育的關鍵點,也是合適的融入點,其中的思政元素十分豐富,抓住三方面可以實現課程教學與思政教育的自然融合,春風化雨地實現培養新媒體傳播人才和“立德樹人”的目標,讓專業的學生成長新媒體傳播領域的使命擔當者、正確價值的傳播者和引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