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鴻彬
福建晉江市英林鎮英埔中心小學
拓展閱讀,一方面表現在讓學生對文章的相關背景以及作者有一定的認識,另一方面,也表現對教師的專業能力和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機遇和挑戰。另外,在小學語文中有效拓展閱讀,既是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也是開拓學生視野,提高其人文修養的重要保障。而有效開展拓展閱讀教學離不開合理的策略,有效的策略可以讓課堂變得饒有趣味,從而讓閱讀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基于此,筆者將從“課前導讀、課堂解讀、課后整理”三個角度來闡述小學語文拓展閱讀教學策略。
課前導讀,對教師而言,要求教師要通過創設有效的情境,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對文章有初步的認知,進而讓學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閱讀教學質量。對學生來說,課前導讀是學生預習的重要途徑,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而且,更重要的是,學生有效的預習也可以讓教師的導讀變得更加簡單、高效。因此,課前導讀是拓展閱讀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學生閱讀感受力和鑒賞力的重要前提。例如:在學習“圓明園的毀滅”這一課內容時,我會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借助多媒體的手段進行有效的導讀,以拓展學生知識廣度。首先,我讓學生觀看有關“圓明園”的紀錄片,通過將圓明園毀壞之前的景象和毀壞之后做對比,讓學生思考:為什么圓明園會被毀滅呢?然后我再聲情并茂的講述圓明園那段歷史知識,以此來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意識。之后,我再讓學生反復閱讀文章,親身體會文章中所表達的對外國侵略者的譴責,增強學生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通過這樣的導讀,讓學生視頻情境中感受文章所傳達的情感,進而讓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刻。
新課標對于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了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要求,教學中要重視實踐,給予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減少教師的講授所占比例,要讓學生能夠高效開展閱讀活動。閱讀材料的選擇要以教材為基礎,選擇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材料,引導學生展開對文本的精讀。要在閱讀時強化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學生對文章的分析能力,使學生能夠對文章的核心觀念與思想進行理解,加深學生對文章的感悟。首先,要通過布置預習任務的方式引導學生展開預習;其次,要讓學生通過反復閱讀的方式加深對文本內容與難點的理解,對作者的思想與情感進行深入體會;最后,要讓學生自己對文章的內容展開分析和規劃,深入剖析文章,找出其中的難點。同時,教師還要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進行培養,使學生能夠在自主閱讀中積累更多的閱讀經驗與素材,并將閱讀成果帶到課堂中與其他學生展開交流,在討論中提高對文本的理解。教師通過問題進行引導,激發學生興趣,在閱讀當中加強閱讀的能力。在精讀文章的過程中,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討論,交換思想與技巧,提高閱讀能力,加深對文本的理解[1]。例如,在學習《九寨溝》時,教師可以開展精讀,讓學生在精讀的過程中強化對文章的理解。當學生閱讀與雪峰相關的段落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相關的圖片或者影音資料,通過多媒體教學的方式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在視覺上對學生造成沖擊,使其能夠更加直觀地體會雪峰的壯麗,感悟作者文字當中的形象。另外,教師還可以使用強調式的方式對學生進行閱讀訓練,將文章當中重點段落反復閱讀,加深學生的印象,使學生能夠在腦海當中勾勒出作者描繪的景色。
課堂解讀是閱讀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應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對文章解讀角度的多元化已經是不可阻擋的趨勢。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本著“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營造開放、多元、包容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多角度解讀,以期達到以情促智,情智共生的教學效果,從而在促進學生深度理解文章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例如:在學習魯迅先生的“少年閏土”這一篇文章時,我組織學生在課堂上以講故事的形式展開對魯迅作品的解讀。首先,我以談話的形式進行課堂導入“我國有個文豪,一身標準民國裝,濃濃的胡須,他是誰呢?”接著讓學生自主朗讀課文,并讓學生總結閏土這一人物形象。然后,我讓學生分組探究這篇文章的寫作風格以及人物描寫的特點,并在課堂發言,以此增強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最后,我再讓學生討論交流,并選出組內代表,以講故事的形式來講述有關魯迅的相關事跡或作品,比如,魯迅的《狂人日記》、《朝花夕拾》等作品,以讓學生初步認識其作品思想表達的深刻性。可見,這樣的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讀可以開拓學生視野,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
課后整理要求學生在閱讀后,對文章的相關知識進行有效的整理,并在理解的基礎上能夠對文章表達的情感形成自己的認知。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對文章的相關知識進行有效的總結和歸納,并能夠對文章所運用的寫作手法學以致用,以培養學生以讀促寫、讀寫一體化能力的發展。
例如:在學習“為人民服務”這一課文章時,為了讓學生對文章的結構有更深刻的理解,我會讓學生在課堂上反復閱讀文章,并找出文章中的每段的論點以及所用到的議論方法。比如“引用”這一方法,文章中毛主席引用司馬遷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讓學生談一談對這句話的理解,并且讓學生討論交流相關“生死”的名言警句,做好相應的筆記。最后,為了升華文章的主題,我讓學生以“為人民服務”為命題,寫一篇議論文,并運用一種以上議論方法,以期讓學生能夠立足于生活,深刻理解“為人民服務”這一宗旨。
略讀教學主要是在文章閱讀前,大概了解文章的整體寫作思路、故事梗概,不做細致的閱讀研究,為后期精細化閱讀奠定基礎,學生能快速地找到關鍵詞與關鍵段落,這樣會提高閱讀效率。教師在略讀教學的時候,需要給學生選取一些趣味性強、內涵性好的文章,讓學生通過閱讀、分析、交流、總結的方式更好地理順文章的寫作思路。學生通過略讀的方式,能了解文章的大意,但需注意兩方面的內容:第一,教師訓練學生閱讀能力的時候,要讓學生融入文本環境中開展閱讀,不要單獨就某個段落開展講授,這樣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整體閱讀觀;第二,教師要根據學生實際的習能力和學習狀況,選擇合適的方式進行教學引導,使學生能讀懂文章,更能讀透文章,養成獨立閱讀思考的好習慣。譬如,教師為學生講授《沙漠綠洲》的時候,教師先鼓勵學生略讀文章,并結合教學內容做好問題啟迪,鼓勵學生思考沙漠中的綠洲代表的含義,并讓學生在略讀中總結綠洲的環境。學生在教師提出問題后,帶著問題略讀,能快速找到答案,并能在略讀中大概理清文章的主體脈絡,這對后續的閱讀學習有積極影響[2]。
綜上所述,拓展閱讀是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發展的重要途徑,但拓展不是無方向的隨意拓展,而是經過有效設計,旨在培養學生在學會的基礎上“會學”的能力。因此,教師要以先進的教學理念為指導,創新教學方法,將語文本身的特性和傳播規律與學生的認知規律結合起來,在語文教學中逐步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