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婷婷
杭州經濟開發區景苑小學 浙江省 杭州市 310018
在平時的教學中,不免有不少教師唯恐教得太少,導致“滿堂灌”的教學方式,重復訓練成了教師提高成績的不二法寶。其實很多只是孩子完全可以不教,很多練習孩子完全可以不做,而行至關鍵處,教師需要和孩子一起慢慢斟酌,細細咀嚼。為什么我們的孩子現在提的問題越來越少?為什么我們的孩子想法“單一”,無個性可言?為什么我們的孩子越來越依賴老師的講解?也許是我們教師走得太快了!
其實有時課堂需要等待,讓每一個學生個性地徘徊,徜徉在未知與已知,朦朧與領悟,生疏與熟練之間。但是,課堂等待也會造成教學進度滯后,這個時候教師該如何實施“課堂等待”,讓學生積極參與,就需要一種睿智。
4 月15 日去浙江大學華家池校區聽“千課萬人”陳昕老師的《秒的認識》這一課給了我很大的觸動:孩子回答好了,教師不加以評論;學生答錯了,教師無動于衷;體驗時間長短,就算學生感受不到,教師也淡定從容。她是在等待,等待孩子進行完整補充,等待孩子主動思考,等待孩子獨自感悟。想想自己以前的課堂,一節課整整40 分鐘,講的都是內容,最后留給孩子練習的時間都沒有,有時候感覺自己很繁瑣,什么都是自己在講,講得也很累,留給孩子的思考和發言時間實在過于狹窄,這樣其實限制學生的思維發展。今天突然感受到了:課堂需要等待,等待也是一種睿智。
陳昕老師《秒的認識》一課中,如何實施“等待”,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提問中的等待,話說:“聰明的教者總是善于提問,設計的每一個問題都是重要而有價值的。”如果學生能夠回答就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或者對其他學生有暗示的作用。這樣的效果往往需要教師一些等待。
陳老師提高了語調:“秒針是怎么告訴我們幾秒(計量秒)的?”問完問題,陳老師沒有立馬叫學生回答問題,而是站在那兒,細細觀察著孩子們的神情,似乎想要讓更多的人來回答。看著一雙雙都舉了起來,陳老師才開始點名回答問題。一學生大聲地說:“秒針每過1小格是1 秒。”陳老師聽著很滿意,將她的話寫在了黑板上。這個時候,學生更加有了自信,又有一學生說:“秒針走過1 大格是5 秒。”陳老師立馬夸了起來:“這不錯!”這個過程當中,其實陳老師拋出的這個問題是相當有技術含量,需要學生有良好的表達能力,這個時候陳老師不急于讓學生回答正是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并且組織好語言,所以有的時候我們還是應該在提出問題之后稍微等待一會兒,希望能夠更多的孩子參與思考當中。像自己平時上課,總是一拋出問題,有個別優秀的學生舉手了,我立馬就叫了他(她)回答問題,正好答案也是我所希望的,暗自高興。可是誰知道那些慢一點的學生到底思考了沒有呢?對于他們,我們留的時間是不是真的太少了呢?
“傾聽是教學藝術,等待是教學策略。教學要學會等待,等待是教師對學生的尊重。”
陳老師做出一副不明白的樣子,問道:“如果秒針從12 回到12 時,過了幾秒?”問完之后,過了一會個別學生舉起了小手!有的說:“60秒。”有的說:“1分鐘。”也有的說:“1時。”甚至還有人說:“59秒。”……學生在回答過程中,陳老師沒有一絲多余的話。只說了一句:“呀!這么多答案,那我們還是來驗證一下好了。”對于這個問題,學生的答案很多,但是學生在回答過程中,老師并不會去打斷孩子,或者反問:“真的是這樣嗎?”而是等待孩子述說完所以的答案,然后在進行反饋。充分體現了教師對學生最大的尊重。想著自己以前自己在上課等等時候,孩子一旦學生回答不出,或者回答是結結巴巴,或者是回答錯誤,我就隨意打斷學生的話語,生怕他把整節課都帶偏了,導致整節課都成為了我的獨角戲,長此以往學生們的自信心有可能就會被我所打壓,導致舉手的人越來越少,越來越不敢發言,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看來在以后的教學中有時候還是需要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學會做一個傾聽者,等待孩子發表完自己的想法,只有正確對待學生所回答的內容,才能形成積極,向上的心理。
“體驗”在字典中的解釋:體驗到的東西使得我們感到真實,現實,并在大腦記憶中留下深刻印象,使我們可以隨時回想起曾經親身感受過的生命歷程,也因此對未來有所預感。所以說“體驗”是非常難以捉摸的,也是非常飄渺的。
陳老師用期待地眼光看著孩子們,高興地說:“看看誰腦子中的時鐘最準?等下我會把時鐘打開,但是沒有聲音,請同學們閉上眼睛,靠著,10秒時間到了請你把手舉起來,再看看時間是否準確。可以沒嗎?”學生異口同聲“可以”。這時候課件出示無聲動態時鐘(前3 秒有聲音,后來沒有聲音),慢慢地大部分孩子已經舉起手。其中有一個學生一直沒有舉手。陳老師好奇地問這個學生:“你覺得10 秒到了嗎?”這個學生不好意思地回答:“沒有。”陳老師耐心地說:“為什么?你看看時鐘。”說著陳老師手指向了大屏幕。學生輕輕回答:“因為我只聽到了3 次響聲,后來一直沒有聽到。”陳老師這才恍然大悟,笑了一笑,回答:“后來是老師把聲音關掉了呢。請腦子中的時鐘準的學生說說你是怎么做到的。”順便摸了摸孩子的腦袋。好多學生回答了自己方法。接著陳老師又說:“那現在再一次感受一下10 秒,這一次直接不給聲音了。”滴答滴答時間慢慢過去,體驗完之后,陳老師竟然又讓學生感受了60秒。其實時間的長短既看不見又摸不到,對于學生來說非常抽象,這樣的體驗并不能一步到位,需要一個過程,對于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老師也不急不躁,慢慢引導,而且不斷地給學生提供體驗的機會,陳老師在活動中引導學生自我修正,逐步建立正確的時間觀念,突出學生“悟”的過程,努力營造具有生長空間的課堂。其中陳老師2 次讓學生體驗10 秒的長短。第一次是先直接感受10 秒,經過學生交流方法,再次體驗10 秒的長短。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體驗,有利于學生更好建立時間觀念。平時對于這種時間,人民幣等的教學內容,教師總是怕在體驗上面會浪費太多的時間,于是就會直接跳過這個環節,或者是直接出示結果,根本不會讓學生體驗了一次又一次。
總之,等待,說明了老師對學生的尊重,凸顯了學生主體地位的表現,符合新課程理念的一種教學手斷,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施的一門藝術,當然課堂中的等待并非毫無規則,可以任由我們隨心所欲,更讓等待發揮應有的作用,確實等待是一種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