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晶哲
齊齊哈爾一重技師學院
高職院校是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的重要來源。隨著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高職學生已經成為企業重要的勞動力資源。在全民思想觀念變化、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社會對高職學生的素質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實踐證明,在具備基礎知識、職業技能的基礎上,具備高尚品格、環境適應能力強的學生更受企業青睞。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在重視職業技能、職業知識傳授的同時,也要關注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因此必須加強對高職德育課程的研究,尋求更為有效的手段提升德育課程的育人效果?,F階段,高職德育課程是高職人才培養體系的薄弱環節,為了培養出具備職業能力、職業素質與職業道德的人才,需要深入研究德育課程改革。基于此,本文對職業素養培養導向下高職院校德育課程改革進行了研究,希望對促進高職德育課程良性發展、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有所裨益。
課程目標決定了教師的教學方向,也影響著德育課程的質量,對高職學生個人成長與教育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然而,當前高職院校德育課程目標不夠明確,主要表現為:一是德育課程目標界定較為模糊。高職院校德育課程的目標應該探討如何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實現學生個人素質、道德行為的提高和養成,在教育教學、就業工作中做到技術性與人文性相結合。
一是德育課程內容缺乏針對性。當前,高職院校和本科院校使用相同的德育教材,難以體現學生之間文化水平、專業方向的差異,難以兼顧德育的共性與個性,課程內容缺乏針對性。二是德育課程內容體系的開放性不足。當前,高職院校德育課程的政治、哲學、法律等內容基本不變,難以突出德育的特色,限制了學生發展,也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三是德育課程的內容脫離學生實際生活。當前德育課程內容政治性過強,內容偏向于理論,課程內容不太貼近“90后”“00 后”高職學生的生活,難以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四是德育課程內容與職業的融合度較低。目前,仍有一部分高職院校認為德育就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僅通過思想政治課進行,乏味、理論性的內容難以調動學生的興趣。從校本內容來看,涉及職業道德、職業行為的內容較少,不利于學生今后的職業發展。高職院校德育課程內容不合理使其育人作用難以真正發揮,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德育目標的實現,難以滿足新時代對綜合型人才的需要。
當前,社會、技術的快速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這一背景下,高職院校德育課程必須與時俱進,從源頭入手,合理調整高職院校德育課程培養目標,充分體現德育的前瞻性、針對性與層次性,從而更好地指導德育工作。
在制定德育課程目標時,要在國家發展要求、專業發展需求的基礎上制定。教育工作者們要立足于發展實際,深入研究國家發展形勢、專業發展現狀,不斷完善德育工作,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行業、企業提供德才兼備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經濟發展。與此同時,要立足區域發展實際,以區域經濟發展的需求為導向培養專業人才,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德育工作,提高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適應性。高職院校德育課程目標不僅要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法律意識,也要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職業精神,因此要結合行業需求、專業特色進一步細化課程目標與教學方式,提升德育課程目標的針對性。
第一,構建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相結合的德育課程體系。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應該優化課程內容?!八枷氲赖屡c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等是高職院校學生的必修課,但其內容大多不受教師與學生的重視,缺乏吸引力。要想改變這一現狀,必須整合現有的課程內容,篩除部分重復、陳舊的內容,合理增加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內容,如就業、心理健康、婚姻等方面的內容。同時,對學生已經學習過的內容要加以整合,如根據學生實際,可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主線,以問題為抓手,整合相關內容或專題,提高課程教學靈活性。另外,要重視德育隱性課程的開發,通過隱性課程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思想道德水平。例如,可以將教學課堂搬到現場,定期組織學生到革命紀念館、社會主義新農村等地開展現場教學,讓學生結合課程內容,現場學習革命精神,感受時代發展;或者是舉行宿舍文化展示、校園大賽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第二,增加職業道德教學內容。高職院校德育課程改革必須抓住學生職業發展這一重點,結合市場和社會的整體需求,以用人單位的崗位標準、能力要求等作為教學內容,使學生具備職業規劃意識,引導學生明確未來職業發展方向。同時,高職院校要以職業內涵為抓手,將職業規范等納入德育課程內容中,課程內容要強調愛崗敬業、集體主義、創新意識等,使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自覺養成適應未來職業特點的道德素養、道德品質,為學生未來的畢業、求職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在社會經濟已經進入新常態、技術進步飛速發展的背景下,高職院校德育工作面臨新的挑戰,德育課程改革勢在必行。高職院校必須轉變思想,立足實際,加強對德育的研究,以職業目標為基礎,明確課程目標,不斷優化課程內容,根據學生的反饋情況等調整教學手段,在校企合作的基礎上加強德育合作,多層面推動德育課程改革,提升德育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