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國棟 應珊婷 姚晗珺



摘要:標準化是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和發展的重要手段。以我國美麗鄉村標準化建設為研究對象,將我國美麗鄉村標準化建設的發展歷程分為探索起步階段、全面推進階段和穩步提升階段,梳理總結各階段的標志性事件,結合統計數據,從規劃、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試點示范、標準制定及研究等不同角度分析我國美麗鄉村標準化建設的推進路徑和取得的成效。結果表明,我國在從不同角度推進美麗鄉村標準化的過程中成效顯著,農業農村各項規劃中標準化出現的次數呈上升趨勢,相關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種類和數量也在增加,農村領域相關的國家標準和地方標準逐漸增加,各農村綜合改革標準化試點取得顯著成效,農村標準化相關的研究項目和論文的種類和數量不斷增多。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對下一步工作進行展望,以期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支撐。
關鍵詞:美麗鄉村;標準化;推進路徑;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 F320.3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9)17-0036-04
美麗鄉村建設是美麗中國的具體實踐和重要組成部分,是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宗旨與思路的提升和延續[1]。中央“一號文件”連續幾年關注美麗鄉村問題,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建設美麗鄉村是新時期新形勢下對“三農”(指農業、農村、農民)工作的新要求[2]。各基層積極響應中央政策,結合自身經濟社會特點、產業優勢等,探索出符合當地發展需求的美麗鄉村建設模式,涌現出了浙江安吉、貴州余慶、福建永春等典型案例。2010年,浙江省安吉縣率先提出將標準化應用于美麗鄉村建設,開創了農村標準化的先河。實踐證明,以標準化助推美麗鄉村建設,發揮其在提升建設各環節管理水平、支撐建設長效機制和模式創新、固化建設成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已成為美麗鄉村建設工作的重要手段。近年來,部分學者從標準體系構建[3-4]、滿意度分析[5]、標準化試點建設[6-8]等角度對美麗鄉村標準化做了研究,但當前的研究大多關注美麗鄉村標準化的單一領域或單個試點,尚未從國家全局層面對美麗鄉村標準化推進路徑展開系統研究。本研究回顧了美麗鄉村標準化的發展歷程,多方位、多角度探討了我國推進美麗鄉村標準化的工作路徑和成功經驗,為新時代美麗鄉村標準化乃至農村可持續發展規范化、科學化提供了借鑒和參考。
1 中國美麗鄉村標準化建設發展歷程
美麗鄉村標準化建設既是標準化工作的創新應用,也是美麗鄉村工作經驗的總結提煉。我國美麗鄉村標準化建設經歷了先自下而上、再由上而下、進而上下聯動的發展歷程,中央的統籌推進和各省的探索實踐協同作業,主要有3個階段。
1.1 探索起步階段(2006—2012年)
美麗鄉村標準化起源于浙江省安吉縣。2006年,由安吉縣主導制定的浙江省地方標準DB 33/T 622—2006《生態村建設規范》發布實施,作為當時新農村建設的指導標準,也可視作今日美麗鄉村建設標準的雛形,為今后的美麗鄉村標準化全面鋪開奠定了基礎。
2008年,浙江省安吉縣在全國率先提出了中國美麗鄉村建設10年宏偉目標,在2010年創新性地提出將標準化應用于美麗鄉村建設,并由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授予安吉縣“中國美麗鄉村標準化創建示范縣”稱號。安吉縣以此為契機,通過構建標準體系、保障標準實施、促進標準推廣等做法,充分發揮了標準的規范指導、示范引領、技術支撐作用,圍繞“1個中心,4個面,36個點”構建了美麗鄉村標準體系(圖1),確保美麗鄉村建有方向,評有依據,管有辦法,在村容村貌、公共服務、農村經濟、生態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試點作為成功案例為全國同類地區提供了參照和借鑒,并被作為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典型案例在全世界進行推廣。
1.2 全面推進階段(2013—2017年)
標準化試點示范項目是實現美麗鄉村建設有標可依、有章可循、有據可考的重要載體。2013年國家財政部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聯合下發了《關于下達農村綜合改革標準化試點項目的通知》,至2016年共下達2批共89個農村綜合改革標準化試點,覆蓋美麗鄉村建設中基礎設施與村容環境、產業發展、公共服務、村務管理等領域,將用標準化手段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這一經驗推向全國。
2014年4月,浙江省在總結“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的基礎上,發布了全國首個美麗鄉村省級地方標準DB 33/T 912—2014《美麗鄉村建設規范》,并寫入中共浙江省委十三屆五次全會提出的“建設美麗浙江創造美好生活”兩美浙江決定,用于指導全省美麗鄉村建設。2015年6月,GB/T 3200—2015《美麗鄉村建設指南》發布, 為全國各地美麗鄉村
建設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導。該標準對美麗鄉村建設的基本要素作了統一規范,同時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創新發展,填補了我國現有標準體系中尚沒有與美麗鄉村系統性建設相關國家標準的空白。GB/T 32000—2015《美麗鄉村建設指南》被納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評價美麗鄉村宜居示范村的依據[建村(2016)274號]。山東、海南等8個省份在GB/T 32000—2015《美麗鄉村建設指南》基礎上,根據各自地域特色制定了《美麗鄉村建設規范》《美麗鄉村建設導則》等22項省級層面的美麗鄉村建設綜合性地方標準,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指南。由此形成了國家標準與地方標準協同推進、互為補充的格局。
1.3 穩步提升階段(2018年至今)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2018年11月,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在北京、江蘇等省份開展全國第三批美麗鄉村建設標準化試點工作,建設方向緊緊圍繞鄉村振興這一重大戰略。與前2批相比增加了小城鎮建設、村集體經濟發展、村莊可持續發展等領域。同時,美麗鄉村標準體系不斷完善,GB/T 37072—2018《美麗鄉村建設評價》發布,《村鎮污水處理設施運行效果評價技術要求》等13項美麗鄉村相關的國家標準被立項,涵蓋的領域更加細分。各省根據中共十九大報告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新部署、新要求,繼續深化美麗鄉村標準化工作,為鄉村振興奠定美麗基礎。比如,浙江省授予GB/T 32000—2015《美麗鄉村建設指南》浙江省標準創新貢獻獎重大貢獻獎,同時根據新時代美麗鄉村的特征與要求,開展了《美麗鄉村建設指南》國家標準的績效評估工作,并在此基礎上修訂了美麗鄉村省標;山東省出臺了DB 37/T 3467—2018《美麗鄉村標準化試點建設與驗收指南》;江蘇省發布了DB 32/T 3468—2018《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服務規范》等。
經過幾年的大力實施和宣傳推廣,我國在標準化推動農村環境整治、農村經濟轉型升級、城鄉資源優化配置、提升財政資金績效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以標準化手段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已得到各地的廣泛認同,標準化理念也逐漸深入人心。
2 中國美麗鄉村標準化推進路徑
2.1 強化規劃引領,用高點位的頂層設計謀劃美麗鄉村標準化建設
標準化在農業農村工作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成為各級政府部門有關農業農村發展的規劃、文件、政策中的重要推進內容。在《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中,標準化共出現11次,涉及畜牧、種植、農產品加工等領域,而在各省份發布的現代農業十三五規劃中,標準化出現的平均次數達20.5次,涉及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產業鏈,是調整農業生產結構、提升農業生產力、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手段。在《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標準與標準化出現的次數達25次,涉及農村產業、農村基層服務、鄉村治理等多個領域,同時在各省份已發布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中,標準與標準化出現的平均次數為23次,已從農業延伸到生態、治理、公共服務等農村的各個方面,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
美麗鄉村標準化領域的相關制度在不斷完善。為規范標準化試點項目的管理運行,持續深化標準化試點項目的實踐,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相繼發布了《全國農村綜合改革標準化試點示范項目管理辦法》和《新型城鎮化標準化試點項目管理辦法》,為提升標準化試點項目建設水平提供了政策保障。
美麗鄉村標準化發展方向更加明確。在最新的《國家標準化體系建設發展規劃》以及21個省(市、自治區)的標準化體系建設發展規劃、實施方案中,美麗鄉村建設都被列為重點發展領域,在加強農村公共服務、農村社會管理、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和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等方面提出要求。浙江省根據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大部署,出臺了《浙江省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標準化建設方案(2019—2022年)》,將鄉村振興與標準化緊密結合,為全省的鄉村振興提供了標準化支撐。
2.2 強化資源整合,用高質量的技術組織保障美麗鄉村標準化建設
目前我國共有農業機械、農業電子、農業氣象等12個農業農村相關的全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集中在農業領域,尚未涉及農村領域。在省級層面,目前已經有24個省(市)成立了共31個農業農村相關的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分標委)(圖2)。多數集中在農業領域,包括農業機械、農藥、種植業等,占87%,而電子商務、美麗鄉村等農村領域相關標技委相對較少,僅為13%。美麗鄉村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多個部門,同一領域也存在須要多部門聯動的現象,因此加快成立農村其他領域的綜合性標技委更加迫切。
2.3 強化試點先行,用先進模式和成功經驗示范帶動美麗鄉村標準化建設
為充分發揮試點先行、示范帶動作用,共同推進農村改革,推動城鄉協調發展,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聯合國家財政部于2014—2018年下達了3批共129個農村綜合改革標準化試點項目,其中第1批39個,第2批50個,第3批40個。
農村綜合改革標準化試點涉及的領域不斷擴展。第1批試點共涉及美麗鄉村、農業社會化服務和農村公共服務運行維護3個領域,其中美麗鄉村試點數為25個,占總數的 64.1%;第2批試點涉及美麗鄉村、農業社會化服務、農村產權流轉交易服務、建制鎮4個領域,其中美麗鄉村33個,約占第2批總數的66.0%;第3批試點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領域更加多元化,涉及美麗鄉村、農村公共服務、農業社會化服務、村集體經濟發展、農村產權流轉交易服務、小城鎮建設、農村可持續發展7個領域,其中美麗鄉村23個,占總數的57.5%。據統計,美麗鄉村是農村綜合改革標準化試點項目的重點方向,占總數的62.3%,包括鄉村治理、農村生活環境治理、農業產業化經營等子領域。從第2批開始,農綜改標準化試點領域不僅局限于村級,更是考慮到城鄉融合發展,將建制鎮、小城鎮建設考慮在內,實現了鎮村互動(圖3)。
129個國家級農村綜合改革標準化試點覆蓋了全國27個省(市、自治區),如圖4所示,在試點分布上南方的省份多于北方,東部的省份多于西部,部分省份相對比較薄弱,如青海、西藏等4個省份尚未開展試點工作,存在分布不均、差距較大的短板。第1批試點范圍相對比較集中,主要分布在鄉村建設工作相對較為成熟且有典型性的省份,如浙江、安徽等11個省份,第2批在第1批的基礎上擴大了范圍,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等23個省份,第3批分布在13個省份。這也充分證實了標準化與美麗鄉村實際發展水平密切相關。基于農村綜合改革標準化建設是一項綜合性較強的工作,須要有統一的規劃和牽頭才能順利推進,因此大部分試點承擔單位為縣級人民政府。
各省(份)也根據國家的文件精神,結合自身經濟社會特點、產業優勢和地域特色,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美麗鄉村相關領域的省級標準化試點建設。陜西省開展了3批共41個美麗鄉村標準化試點工作,重慶、云南等地推出了鄉村旅游服務標準化試點,海南省開展了農產品流通標準化試點,安徽省開展了生態鄉村標準化試點,浙江省將鄉村振興作為重大標準化戰略試點的重要領域之一。
2.4 強化標準制定,用各具特色的各級標準分類指導美麗鄉村建設
農村領域的國家標準數量不斷增加,內容不斷細化。2008年之前,我國農業農村國家標準主要分布在農業相關領域,農村建設領域的國家標準較少。2008年之后,隨著美麗鄉村標準化的提出和推進,農村領域的標準逐漸增多。農村領域現行有效國家標準共35項,其中近3年發布實施的為24項,占69%,主要分布在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等方面。近3年已立項的與美麗鄉村建設相關的國標有66項,主要涵蓋農村公共服務、農村人居環境改善、農業社會化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
各省份也紛紛結合自身特色,制定符合農村發展實際、行之有效的地方標準。據統計,2008年之后我國各省份發布實施的美麗鄉村建設相關省級地方標準共233項,四川、江蘇、山東省較多,均超過20項。其中近3年發布實施的為124項,約占53%。
2.5 強化研究支撐,用高水平的科研項目服務美麗鄉村標準化建設
為了加強城鄉統籌領域的標準化研究工作,從源頭上提
升標準質量和水平,自2016年起,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先后下達了30余項城鄉統籌領域的標準化項目,緊緊圍繞著當前城鄉協調發展過程中農村建設領域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開展系統性研究。研究領域主要包括:(1)農村人居環境標準研究,如農村人居環境改善標準體系構建研究、農村生活環境治理標準化前期研究、農村人居環境改善標準化信息服務平臺建設項目、農業資源綜合利用標準前期研究、農村生活基礎設施管理與維護標準前期研究等;(2)服務類標準研究,如村級公共服務中心管理與服務、農業良種繁育與推廣服務、農業機械社會化服務、農業社會化服務標準子體系、農村產權流轉交易服務、農村公共安全與法律服務、農村廁所等領域;(3)其他類標準研究,如美麗鄉村建設標準子體系健全和完善研究、農村電子商務專項標準前期研究等。
學術界對美麗鄉村標準化的關注度也逐漸上升。2010—2018年中國知網中農業農村領域標準化相關論文數量共185篇,總體呈上升趨勢(圖5),其中2010—2014年論文數量相對較少,約為11.2篇/年,2015年美麗鄉村國家標準出臺、美麗鄉村標準化建設全面開展后,相關論文數量顯著增加,平均為32.5篇/年,2016年最多,達到48篇。
從研究領域看,2010—2014年間農業農村標準化論文中農業相關的論文占39%,農村相關的占61%,而在2015—2018年間農村相關的增加到80%(圖6、圖7),表明美麗鄉村國家標準發布后,學術界關注的熱點更多地轉向了農村領域。涉及的領域包括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配套、生態環境保護、治理體系構建以及美麗鄉村標準化綜合建設等方面,從不同角度為美麗鄉村建設向更高水平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撐,也為下一步鄉村振興標準化全面開展奠定了基礎。盡管目前的論文覆蓋了美麗鄉村標準化建設的多個領域,但大多以應用為主,在理論研究和標準績效評估方面仍有所欠缺。
3 新時代美麗鄉村標準化工作展望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新時代“三農”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根本依據和行動指南,美麗鄉村建設內涵和外延將不斷豐富[9]。與此同時,美麗鄉村標準化工作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面臨著新的使命任務。解析鄉村振興戰略的新理念和新要求,繼續完善美麗鄉村標準體系,不斷將美麗鄉村標準化研究向縱深拓展,加強理論研究、標準實施績效評估等方面的研究力度迫在眉睫,是標準化手段在基層建設實踐中得到更大發展、發揮更大作用的必然要求。在美麗鄉村長效管理機制、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等方面加強標準制修訂研究,使得農村發展更持續、農村環境更優美、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更完善,為建設新時代美麗鄉村提供標準支撐。
參考文獻:
[1]黃 薇,史亞軍. 北京美麗鄉村建設模式研究[J]. 農學學報,2015,5(5):118-122.
[2]駱 紅. “標準化+美麗鄉村”發展路徑與方法研究——以陜西省為例[J]. 中國質量與標準導報,2018(3):42-46.
[3]云振宇,劉 文,張 瑤,等. 淺析我國美麗鄉村標準體系構建[J]. 中國標準化,2015(9):66-72.
[4]李 倩. 美麗鄉村標準體系構建:基于政策、實踐與理論的視角[J]. 中國標準化,2017(9):112-117.
[5]侯 飛. “美麗鄉村”標準化建設探析——基于第三方測評的實踐思考[J]. 江西農業學報,2017,29(10):135-140.
[6]王成棟,王 洪,王 丹. “美麗鄉村”建設與標準化應用實踐[J]. 中國質量與標準導報,2018(2):48-51.
[7]陶學明,朱榮廷,鄭玉艷. 安徽烈山美麗鄉村建設標準體系構建探究與實踐[J]. 質量與標準化,2016(7):49-52.
[8]安 潔,吳 菁. 標準化視域下的美麗鄉村建設[J]. 中國標準化,2017(19):69-72,82.
[9]魏玉棟. 鄉村振興戰略與美麗鄉村建設[J]. 中共黨史研究,2018(3):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