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慧雯 李昊鈞
摘 要:國內的服裝行業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姿態,涌現出粵派、京派、漢派、杭派、海派等幾大服裝流派。閩派女裝成衣業也在這一浪潮中逐步發展,在業界自成一派,產生了一批享譽神州的品牌,整個行業至今仍在不斷地發展壯大。本文針對閩派女裝成衣業的分類及其現狀進行概述,深入分析款式、結構、面料、工藝和銷售等方面的特點,并展望未來發展的前景和方向,提出針對性的建議,望藉此對其今后的持續發展以借鑒與實踐意義。
關鍵詞:閩派女裝; 成衣業;發展現狀;趨勢
1 閩派女裝概況
服裝產業作為我國傳統的支柱產業之一,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服裝行業也如同武俠小說中的江湖一樣,根據不同的地域特征,不同設計風格與產業集群,分為眾多派系,常見的有粵派、京派、海派、杭派等。福建已成為全國五大服裝大省之一,而閩派女裝的提法在服裝業界也源遠流長。
1.1 閩派女裝的界定
當服裝行業在某一地區實現真正的產業集群,而且生產的成衣款式風格呈現出鮮明特點的時候,便可謂之一派。目前有關閩派女裝的界定,有兩種較為代表性的觀點:一是整個福建省女裝的統稱;二是僅廈門、泉州、晉江、石獅這些閩南板塊女裝的統稱。后者,是現階段比較主流的說法。
1.2 閩派女裝的總體特點
閩南板塊的女裝業之所以能成為閩派的代言人,有以下兩點重要原因:一是擁有較大的產業集群效應和鮮明的設計風格特征,在業內的影響力不可小覷;二是它源遠流長的發展歷史以及獨特的文化底蘊。
閩派女裝散發的獨特魅力,不同于粵派的時尚前衛、海派的精致優雅、京派的豪爽大氣,而自有一番文藝與雅致。福建地區的女性相比北方或內陸地區而言,膚色偏暗、骨架小且身材平直,因而女裝版型也有一定的差別,這無疑給閩派女裝本土品牌留下一定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2 閩派女裝的現狀
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消費者的品牌意識也隨之增強。大部分女裝企業為提升產品附加值紛紛成立品牌,因為它既是企業核心價值的重要體現,又是識別其產品的分辨器,更是質量和信譽的保證。
2.1 江湖地位
泛閩南板塊包含廈門、泉州等城市有“中國淑女裝之鄉”的美稱,是中國淑女裝的發祥地。其設計蘊含鮮明的地域特色,保有歷史文化沉淀下來的做工、用料、款式等特點,同時也大致能反映出福建當地的服裝文化和時尚消費的取向。
2.2 銷售狀況
閩派品牌女裝主要銷售的核心品類以襯衫、連衣裙、套衫、風衣為主。從福建乃至全國區域內各大賣場店鋪的業績排名情況中,我們可欣喜地發現閩派女裝品牌的身影,如布瑞米、the MSLAN、克德伊、紅館、雅柔等新晉閩派女裝。新穎的款式設計、舒適的裝修風格、對消費群體的合理把控,使她們在商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2.3 主要代表品牌
2.3.1 JORYA卓雅
創于1992年,是極具代表性的閩派女裝品牌。其精致而優雅的產品是對經典與流行的完美詮釋,善用的設計元素包括荷葉邊、馬蹄袖、蕾絲、蝴蝶結等,并通過結構上的改良呈現出新意。
2.3.2 雅奴天使
隸屬于廈門萬達峰服飾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消費群體以18~35歲時尚都市女性為主,產品構成包括淑女系列、優雅系列、經典系列、時尚浪漫系列。
2.3.3 the MSLAN嵐
成立于2010年,在省內的各種大型商場均有該品牌的身影,同時以福建為中心輻射至江蘇、上海、成都、重慶、武漢、長沙、云南、新疆等省市,其品牌形象在全國范圍內獲得了廣泛的認同,為新晉閩派女裝品牌。
3 閩派女裝的設計特點
隨著海峽西岸經濟的迅速發展,在一路一帶戰略的推動下,東西方的文化沖擊下,新一代的閩派女裝設計師們不斷從多元的文化碰撞中汲取靈感,不斷創新:
3.1 廓形
現代感十足的H和A廓形是當下閩派女裝成衣產品的主流造型之一,能更有效地修飾福建女性身體線條較為平直的缺陷。如the MSLAN女裝大部分產品幾乎都沿用H廓形,并成為其他新晉閩派女裝品牌成衣設計的主流廓形。
3.2 結構
福建女性身材線條不夠突出,顯得略微有些單薄。設計師在胸部或裙擺部分通過蕾絲堆疊或本布的褶皺設計,以增加服裝的層次感(如卓雅品牌)。新晉品牌的成衣則更喜歡在結構設計上做文章,在衣身、袖型、領型等位置通過分解、變換、組合、立體等手法改變傳統的衣片。
3.3 面料
3.3.1 常用面料
亞熱帶氣候使福建的夏季漫長酷熱,冬季稍短而無嚴寒,因而輕薄的面料更加盛行,如棉和高品質的仿真絲面料。而獨特的地理要素也賦予了當地居民質樸的性格,更崇尚棉麻這類天然材料。此外,再生纖維素纖維、粘膠纖維、萊賽爾以及聚酯纖維也較常使用。
3.3.2 材質對比
閩南人相互包容的性格特征借由服裝這一媒介,映射在設計師的筆下,使閩派女裝對面料的運用更加豐富多彩,變化莫測。如卓雅品牌2019春夏系列中的一組材質對比:藍色的牛仔面料,加上條紋面料,再搭配田園風的印花雪紡。三種反差極大的面料組合在一起,新奇獨特;色彩上則采用近似色,使之達到均衡的效果。
3.4 色彩
閩派不同品牌女裝之間設計風格不盡相同,自有不同的配色方式:
3.4.1 大地色系
新晉女裝品牌,如the MSLAN、紅館、Lee Monsan等,主要以大地色系為主:古銅色、灰色、綠色、藍色等,很少出現鮮艷的配色,整體搭配含蓄而不乏味。
3.3.2 明麗色系
傳統的閩派大牌女裝喜歡大膽的色彩對比和組合。通常年齡層越高,對色彩飽和度的需求越大,如寶姿、金苑等,經常使用粉紅、姜黃、嫩綠等明麗色彩,同時將無彩色與之進行中和搭配,在視覺上達到平衡效果。
4 閩派女裝成衣業的前景
4.1 機遇與挑戰
4.1.1 外來市場的沖擊
縱觀整個國內女裝市場的情況,雖然閩南板塊的紡織業產業集群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但經濟環境日新月異,中國的女裝市場正遭遇著激烈競爭及外來沖擊。勞動力成本上升、服裝進出口稅率變化,以及人民幣匯率上升、中國服裝在國際市場上受到反傾銷對待等因素,使原先品牌女裝的制作成本優勢逐漸消失。
4.1.2 產業鏈不夠完善
閩派女裝在當下繁榮的景象背后,也埋藏著質量良莠不齊、市場監管不足、生產流程不合理、成衣銷售盤點不及時、供應鏈反映緩慢等現狀。女裝面、輔料與人工成本不斷增加,而消費者也更重視產品質量,使企業的生產和銷售的利潤空間逐步縮水。閩派女裝更迫切需求一個能適應產業升級、管控更高效、競爭更良性、功能更豐富的產業鏈。
4.1.3 同質化現象嚴重
當前階段的閩派品牌女裝的產品,主要還是以模仿為主。由于缺乏設計研發能力及長遠目光的戰略性思維,導致整個行業還局限于互相模仿的階段。不但門店空間設計和產品同質化,甚至還延伸到戰略的同質化……這無疑給閩派女裝成衣業未來的良性發展,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
4.2 發展方向
面對激烈的競爭與不利的外部條件,閩派品牌女裝成衣業欲扭轉頹勢、逆市生長,勢必要結合我們區域行業自身的競爭優勢,摸索出一條可持續良性發展的道路。
4.2.1 建立品牌文化
正如科特勒先生所言“營銷的藝術大致上也就是建立品牌的藝術?!毕M者對于服裝產品的消費,同樣更多地體現在品牌的附加值上。傳統的營銷模式從實體營銷、產品營銷,逐漸轉向觀念營銷、品牌營銷,更多的是傳遞品牌文化及價值觀念,在精神的層面與消費者產生共鳴。品牌文化的建設有時甚至重于產品,但又必須建立在優質產品的基礎之上,二者互為表里。
近年由于海上絲綢之路的延伸,使得海博會、金磚五國會議、面料博覽會、中國國際橡塑展等活動在閩頻繁舉辦,不僅培育了區域濃厚的文化產業氛圍,也給閩派品牌女裝與國際風潮接軌創造了機會。閩派品牌女裝企業大可以借此機遇,從個性、美感、新穎等角度,從這些文化中汲取養分,為自身品牌的設計補充新的血液。
4.2.2 注重核心設計
(1)融合傳統服飾元素。如借鑒閩東地區畬族服飾文化與特色:其圖案紋樣善于運用中國傳統的線描式手法,將最具特點的動態用剪影的方式躍然于面料之上;崇尚黑色和藍色,搭配別具名族風情的顏色鮮艷的頭巾、圍腰等配飾……將傳統元素融入到現代服裝設計中,更能成為閩派女裝不斷發展的源泉和動力,同時也提高了其辨識度。
(2)借鑒流行元素。運用當下流行元素,從造型、結構、工藝等方面,對款式進行創新設計;多采用大地色、海洋色、冰川色等自然色系,讓消費者感受到閩派女裝所帶來的舒適性。只有不斷汲取流行元素加以融合創新,才能更好地迭代提升產品,向世人展現閩派女裝的嶄新名片。
4.2.3 產業集群
注重服裝行業產業集群發展的重要戰略思路,加速進行產業鏈的優化整合,以滿足閩派女裝企業對于面輔料的需求;同時加大資源投放力度,從而實現服裝及服裝面科產業鏈的不斷延伸。只有充分發揮閩南板塊產業集群效應,將紡織、輔料和服裝加工三者有機結合,才能促進閩派女裝成衣業的良性發展。
4.2.4 眾創平臺
眾創平臺的興起,給閩派女裝業帶來了新的生機。新興女裝企業為滿足細分用戶群的個性化需求,讓獨立設計師、設計工作室、設計院校學生等通過眾創體系參與合作,通過平臺將產業鏈的上下游資源整合到產品體系中。銷售渠道端也采用眾包方式,每個用戶可以開設自己的買手店,進行單品組貨和搭配推薦,形成眾創內容和眾包服務。
這種模式的運營體系的高效性,不僅體現在產品的生產周期上,更體現在產品的按需設計上。這是真正基于用戶需求為中心的互聯網化產品體系,完全顛覆了傳統女裝企業的運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閩派女裝的創新力度。
5 結語
如今的閩派女裝還算不上一個編制完整的“閩派”。業內策動泛閩南板塊以“閩派”為名,其實是為進一步整合和凸顯閩派女裝的 “江湖”形象,使之有個更鮮明的風格特征。閩派女裝成衣業欲東山再起,重要的是著力營造板塊的差異性優勢,以獨有的區域特色在全國的女裝產業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營造一個完整的閩派,使閩派女裝成衣業更聞名于江湖之林的歷史使命,還需要新時代的服裝人共同來完成。
參考文獻
[1]連玉基,胡寶明.大話“閩派”服裝[J].中國服裝(北京),2004,(11):4451.
[2]尤晨.關于閩派服裝產業品牌差異化的思考[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3):3134.
[3]蔣紅英.廈門服裝業的現狀與發展策略[J].鷺江職業大學學報,2001,(04):3438.
[4]郭文琳.福建省服裝業發展的幾點建議[J].發展研究,2004,(3):2526.
[5]劉寶成,林秀芳.福建省紡織服裝業結構優化與升級研究[J].現代經濟(現代物業下半月刊),2009,(10):2122.
[6]龐紅瓊,彬伊奴.引領閩派休閑女裝潮流[J].紡織服裝周刊,2009,(34):36.
[7]陳珍妮.從晉江看我國服裝品牌國際化[J].經濟,2008, (7):8784.
[8]吳宣潤.中國服裝業的發展態勢[J].經濟論壇,2006,(10) :4446.
[9]莊樂文.關于“入世”后復興閩派服裝業的思考[J].廈門科技,2003,(6):3033.
[10]薛麗娜.淺談中國服裝業的未來設計方向[J].國外絲綢,2004,(5):2628.
[11]呂雅萍.石獅服裝品牌營銷研究[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4,(34)7:3536.
[12]蘇陽.女裝品牌的消費表達[J].中國服裝(北京),2010,(3):7677.
[13]劉雪婷.品牌服裝的構建與品牌服裝文化研究[J].河北紡織,2011,(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