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洋洋
摘要: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帶來了一系列網絡犯罪問題,利用網絡直播進行犯罪就是其中常見的形式之一。此時就要求完善立法,以解決不斷變化的網絡直播犯罪問題。網絡直播具有虛擬性、廣泛性等特點。因此,打擊相關網絡犯罪需要從信息網絡和社會管理兩個方面雙管齊下,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與法律效果。
關鍵詞:網絡直播 網絡秩序 解決途徑
中圖分類號:D9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7—0067—02
21世紀以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以及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互聯網日益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理念。互聯網給當今社會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存在著諸多問題:較為混亂的網絡秩序和欠缺有效監管的網絡環境,以及網絡秩序意識淡薄的社會群眾。本文是從互聯網發展現狀出發,旨在解決互聯網發展過程中存在的詬病,探究應對的方案以及法律對策。
一、網絡直播及其特點
網絡直播,指的是借助于互聯網平臺,以視頻、音頻等形式,向社會不特定公眾,不間斷地發布實時信息的一種活動。也就是說,網絡直播能夠在同一時間內通過不同的形式向公眾分享實時信息,是一種新型的網絡交流形式。
網絡直播存在其自身發展特點,主要分為以下幾種:
首先,社會主體覆蓋面廣。互聯網信息中心公布的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6月,中國的網民人數已經達到了7.51億,占到全球網民人數的五分之一,互聯網的普及率達到了54.3%,超過全球平均水平的4.6個百分點,比2016年年底同比提升1.1個百分點,網絡直播用戶超過3.25億,占網民總數的45.8%,社會群體參與廣泛。
其次,直播平臺種類多樣。網絡直播最初起源于美國。美國的實例成功以后,激發了國內發展網絡直播平臺的積極性,加之國內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與普及,互聯網直播平臺應運而生。國內巨大的直播市場需求,推動了直播平臺的發展,不斷豐富了網絡直播平臺的種類,誕生了各大網絡直播平臺,如快手、抖音、YY等,網絡直播市場競爭更是愈加激烈。
最后,不法網絡行為混跡其中,造成嚴重的社會后果。由于網絡直播行為的虛擬性,網絡直播者往往存在僥幸心理。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里,對所有具體事物的描述都是抽象化的電子數據和信息,網絡直播者通過各種程序和數據信息操作著不法行為。網絡直播者只需要一臺電腦與網絡連接就可以實施不法網絡行為,違法成本低,但是收益巨大,這種落差,刺激了網絡直播犯罪者的“冒險”心理,不法網絡直播犯罪活動時有發生。
二、網絡直播涉及的主要罪名
網絡直播活動在發展的過程中,由于缺少有效的監管與規制,所以會出現刑事犯罪問題。網絡直播活動中主要觸犯以下幾種罪名:
第一,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根據刑法第一百四十條的規定,本罪屬于行為犯,生產銷售偽劣產品,貨值金額達到5萬元以上的,構成本罪的既遂,偽劣產品尚未銷售,貨值金額達到15萬以上的,構成本罪的未遂。伴隨互聯網的發展,逐漸出現一種新興的經營模式,即利用網絡直播平臺來出售商品。網絡主播在進行直播時,會有觀眾瀏覽觀看,商品的賣家正是借助于此時的顧客流量,來進行商品的宣傳與兜售。達成合意后,直播平臺通過購物平臺,來實現貨物的交易。但是,由于缺少產品質量監管機關事前監督以及事后問責機制,產品的質量狀況得不到優先保障,不法分子正是利用了這一漏洞,來生產、兜售偽劣產品,達到刑法規定的犯罪數額時,則會涉嫌刑事犯罪。
第二,組織、引誘、介紹賣淫罪。互聯網直播活動的隨意性,為性犯罪的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網絡直播犯罪分子借助于直播平臺,不僅向網民販賣、傳播淫穢色情圖片、黃色小說、黃色電影等淫穢物品,而且往往利用視頻聊天室,組織赤裸裸的色情表演、“視頻性交”等,更有甚者,公然在網絡上招嫖,組織、強迫、引誘、容留、介紹賣淫嫖娼活動。網上有一則案例,畢業于沈陽航空大學機械系的北方航空公司航修廠職工楊某,在2001年開始籌建名為“中國應招女郎”的色情網站。他先在美國的一家網站上申請了一個免費主頁空間,并用一臺計算機通過互聯網在自己家中建立起“中國應招女郎”的色情網站,來謀取暴利,其行為已經觸犯了組織、引誘、容留賣淫罪。
第三,誹謗罪。根據相關法條的規定,誹謗罪,指的是故意捏造并散布虛構的事實,造成足以貶損他人人格,破壞他人名譽,且情節嚴重的行為。網絡直播活動中的誹謗罪,與傳統的誹謗罪相比較而言,并非是一個獨立的罪名,而是傳統的誹謗罪借助于網絡平臺而出現的一種新形式。由于互聯網直播的便捷性,其傳播速度,遠超過傳統的誹謗罪。同時,互聯網直播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影響范圍更廣,后果更為嚴重。但是在司法實踐中,誹謗罪存在著取證難的問題,因此,構建一個完整的證據體系與取證程序尤為關鍵。
三、網絡直播犯罪的解決途徑
積極引導網路直播活動的規范性發展,使得網絡直播活動能夠推動社會的正向發展,筆者主要有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不斷加強網絡犯罪的相關立法。當一種新興事物出現時,必須由法律來規范其發展,網絡直播活動當然也不例外。首先,要明確網絡直播犯罪活動群體范圍,針對犯罪主體的特點進行專門立法。其次,相關立法的完善要對互聯網直播犯罪中的類型進行針對性的歸類,確定各種典型法律問題的屬性,才能更加針對性地解決問題。對于互聯網直播監管的內容方面,應當在事后監督、審查的同時,確立事前預防的規定,將互聯網直播犯罪活動控制在萌芽之中。立法機關在進行立法工作時,按照民主立法、科學立法的原則,充分聽取互聯網直播活動有關群體的意見,開展全方位的調研活動,制定一部立法層次高、內容全面系統、盡可能兼顧社會各方利益的法律法規。
第二,明確網絡活動各方參與者的職權劃分。首先,網絡直播平臺管理人應當從自身出發,牢固樹立責任意識和法律意識,加強監管網絡平臺的直播內容,促進網絡直播活動在陽光下運行。其次,不斷完善網絡行業的機制建設,通過立法的完善,明確行業自律公約的法律地位,加強行業內部的自我監管。最后,建立群眾有獎舉報制度,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同時網絡直播行業應當提供便捷的舉報渠道,設置便捷的投訴舉報入口。
第三,提高社會大眾的法治意識,積極引導社會公眾理性看待互聯網直播活動。社會公眾作為網絡直播活動的直接參與者,總是會帶有一種獵奇心理,盲目從眾,缺乏理性的分析態度,因此必須加以積極的引導。在觀看網絡直播的過程中,逐步培養監督意識,積極舉報涉及淫穢色情、暴力犯罪等方面的問題,制定有獎舉報制度,共同維護網絡環境的和諧。切實關注正能量主播,采取多種形式激勵和表彰傳播積極向上的直播內容和傳遞社會正能量的主播,以積極正面的心態面對網絡直播這一新興行業。
四、結語
伴隨著網絡的飛速發展,網絡直播平臺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大,這種新興產業的發展,需從相關立法、行業自律本身、有效監督等方面予以保障。為此,我國需要在借鑒世界各國治理經驗的基礎上,立足于我國的基本國情,建立并完善網絡直播產業法律體系,增強政府的監管與服務職能,加強行業自律,鼓勵社會民主監督,從諸方面入手,促進網絡直播行業的良性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英]戴恩·羅蘭德,伊麗莎白·麥克唐納.信息技術法[M].宋連彬,林一飛,呂國民,譯.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
[2]鐘志勇.網上支付中的法律問題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3]黃澤林.網絡犯罪的刑法適用[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
[4]李少平.網絡刑事司法熱點問題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6.
[5]黃園.網絡主播犯罪及其治理[J].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18(2):97—103.
責任編輯:張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