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廣西地區而言,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機構十分稀少,導致廣西所擁有的文化遺產規模嚴重失衡。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需要后繼有人,而傳統技術背景下的文遺保護工作面臨著難以開展的尷尬境地,年輕人望而卻步,文化傳承的斷層需要新的理念和新的技術去彌補。因此,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平臺在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應用價值日益凸顯,開發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大數據平臺,將移動互聯網技術應用在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是中國進入全民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大勢所趨。
關鍵詞:大數據平臺 侗族木構建筑 營造技藝廣西地區 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大數據平臺的目的及優勢
以風雨橋、鼓樓為代表的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作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全以榫卯連接,工藝精湛,造型美觀,是桂北地區最具特色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和美學價值。此外,侗族木構建筑中所包含的信仰文化和以掌墨師文化為代表的傳承習俗,已然成為侗族文化的標識,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但令人擔憂的是,當下由于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后繼乏人,加之木材資源日益匱乏,木構建筑防火能力極弱等因素,造成侗族木構建筑及相關技藝的傳承和保護存在著延續的危機。
近年來,國家將傳統村落、歷史建筑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放在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各級地方政府為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頒布新的政策和文化,劃撥了大量專項經費,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正在從專業機構向全社會推開,各類社會力量參與文化遺產保護成為大勢所趨,尤其是年輕一代的參與和新技術的應用更是未來若干年的主流發展方向。但是,廣西地區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機構十分稀少,廣西所擁有的文化遺產規模嚴重失衡,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和傳統技術背景下的文遺保護工作面臨著難以開展的尷尬境地。當前,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平臺在文化遺產保護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開發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大數據平臺,將移動互聯網技術應用在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是中國進入全民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大勢所趨。
二、大數據平臺的現狀及問題
柳州城市職業學院文化遺產研究學會的教師隊伍通過多年的田野調查,走訪了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黔東南等多個侗族傳統村落,將多年的科研成果進行了產業轉化,搭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大數據平臺,已經取得了豐富的經驗和成果,但同時也存在著諸多問題。
其一,侗族木構大數據平臺的建設成果和工作開展進程落后于全國其他經濟較好的地區。從全國范圍來看,浙江、湖北、山西等地在非遺數字化保護,尤其是數據庫建設方面的起步較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侗族木構大數據平臺的建設工作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已經建成的非遺數據庫與非遺資源總量的比例極不平衡。而且,數據庫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孤島現象,文化遺產資源無法得到高效的互通共享。
其二,非遺數據的采集不全面,大數據平臺建設的質量不高。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作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之一,具有相當大的歷史、藝術、科學研究價值。盡管大數據平臺目前已為三江縣402座歷史建筑建立了基本的科學數據和影像,建立了88位民間工匠的多媒體信息檔案。而且在廣西編織工藝技藝、蠟染工藝技藝方面建立擁有500多個實物的圖片庫,在此基礎之上,非遺數字化保護工作正在有序開展,但仍受到時間、財力、行政管理體制等多方面客觀因素制約,尚無法對所有非遺數據和傳承人進行全方位、深入的數字化記錄,大數據平臺建設的進度和質量暫時無法達到理想狀態。
其三,在現有的大數據成果中,大多數存在著形式與功能上較為單一的問題。具備一定深度和定向性質的專題數據庫內容較少;以文本資源為主的數據庫較為常見,圖片庫、多媒體庫較少,而且對數據缺乏立體的分析評估能力,對大數據的應用程度不高,沒有很好地實現高校教師科研成果產業化。
三、大數據平臺的前景思考與分析
目前,廣西擁有國家級傳統村落161座,自治區級傳統村落654座,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52項,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623項,并且各級文物建筑和非遺項目逐年遞增,而這些項目是我們亟須保護的,也是我們目前工作的重中之重。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和大數據平臺在文化遺產的保護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筆者認為,探討大數據的戰略意義不在于掌握龐大的數據信息,而在于對這些含有意義的數據進行專業化處理。在未來,對非遺數據進行挖掘、孵化,培育、運營優質IP,輸出各種與非遺相關的產品和服務,并最終形成產業化應用才是一條正確的、可行的、科學的非遺文化保護策略。
本文以侗族木構營造技藝為切入點,探索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平臺在文化遺產保護中如何發揮研究功能,如何輸出更多的非遺優質IP項目,既能夠讓教師的科研成果實現產業化,又能夠為非遺文化的保護注入全新的技術理念和智慧資源,對廣西非遺文化的傳播和保護起到促進作用。
(作者簡介:李晶晶,女,碩士研究生,柳州城市職業學院建筑工程與藝術設計系,研究方向:文化遺產保護)(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