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輔導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組織者、實施者、管理者,在“傳播先進的思想和科學的理論,指導大學生在形形色色的社會思潮和意識形態中做出正確選擇,幫助大學生解決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困難,維護校園的安全和穩定”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優秀輔導員更是在角色引領精神、專業自覺意識以及角色心理品質方面,成為價值引領的風向標,而“思想政治教育主業與日常事務性工作沖突、輔導員角色期待和諧與角色扮演沖突”的現實問題也影響著輔導員自我角色的實現,文章主要從優化外部環境、平衡角色沖突、提升角色素質三方面尋求輔導員自我角色實現的務實出路。
《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中認定“輔導員是高等學校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教師和干部的雙重身份”。因此,高校輔導員除具備學生管理能力外,還擔負著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職責。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中強調,“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從這個層面來看,高校輔導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僅源于自身的角色使命,而且,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力量,更應該順勢而為,筑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高地,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大學生思想,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
作為一名高校輔導員,無論是理想角色模式還是重要工作職責,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業觀點深以為然,事務性工作應排在較為靠后的位置,但理想和現實之間往往存在一定的差距,學生黨務、團務,學生組織、學籍,行政、公寓管理等繁雜的學生管理工作構成了輔導員工作的日常,這就導致輔導員對于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的掌握不及時,對于學生發展訴求的回應出現延遲,高校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精準度不夠的問題也就在所難免。輔導員的角色已經發生異化,這勢必會阻礙其角色功能的發揮,輔導員自己也逐漸淪為機械重復學生工作的事務主義者。
角色期待,是指他人對自身提出的符合身份期待的希望和要求。
高校內部以及社會環境帶給輔導員不同的角色期待,這種角色期待一方面能夠促使輔導員不斷完善自身素質,提升自身能力,使其角色功能不斷得以實現。另一方面,過多的角色要求也會造成角色超載,多重的行為規范、約束使輔導員在自身角色的扮演中難以承受,存在較大的負擔和壓力,既不能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和服務,也不利于自身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外部環境要求的角色扮演和諧對比輔導員自身角色沖突的處境,難免顯得尷尬。因此,輔導員在角色沖突中的自我調適能力就顯得非常重要和必要。總之,平衡和諧的教育生態環境需要二者在雙向互動中找到一個最佳契合點,在激發輔導員工作動力的同時還要格外注意角色減壓,才能夠拓展輔導員投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間。
從教育的受眾來看,目前95后、00后大學生更多需要的是服務而不是管理,我們可以將這種服務歸結為輔導員的“思想引領、專業引領、實踐引領”,輔導員角色功能的實現有賴于自身角色思維的轉變以及在實際工作中的角色實踐程度。具備“角色引領”精神的輔導員意味著在實際工作中會有更高遠的宏觀把控,他們更容易觀測到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關鍵問題并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另外,還可以在疏通思想堵區、化解心理迷點、引導價值取向等方面,使學生真正感受到來自輔導員的關懷,從而拉近師生距離,增強師生信任感。實際上,滿足學生需要的同時也就實現了輔導員自身的教育目的。最后,充分發揮角色引領精神,必將有助于輔導員實際工作效率的提高,自我角色的實現。
教師專業自覺是教師意識到自身是專業發展的主體,在深刻理解自身角色定位的基礎上,反思并調整自己的教育觀念和行為,在教育實踐中通過各種途徑積極主動地完善自身知識能力以實現自我角色提升的意識和自覺行為。實際上,這種專業自覺中包含著“是什么”以及“如何為”的角色認知。從更高的層面看,這也體現著一種職業優化精神,這類教師身上往往充滿著一股向上的能量,而這股能量也勢必在潛移默化中影響我們的教育對象。
“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應建立在教師人格的基礎上。因為只能從教師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現出教育的力量。”從這個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提高除依靠教師個人的知識、能力素質外,更離不開其人格因素的影響。關于這一點,美國咨詢輔導專家考米爾(Cormier)提出了六種品質——“智力、精力、適應力、支持與鼓勵、友善”,這是成為一名優秀咨詢輔導者的基本要件。具體來說,輔導員的適應力,我們可以理解為,針對不同學生的思想、心理狀況,輔導員需要靈活采取適當的理論和方法,對學生進行思想引導。輔導員的支持與鼓勵。在合乎規則的范圍內支持學生根據個人主觀意愿做出決策、學會選擇,而這種合理區間內的心理期待,無形中會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從而激發他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挖掘自身潛力,完成預設目標。
高校需要踐行“全員育人”理念,我們需要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完成,除依靠輔導員這一基本力量外,還應該包括學校各部門及各部門的全部工作人員在內。厘清思想政治教育的權責關系,為輔導員角色減壓,促使高校內其他“育人主體”強化擔當意識,發揮其應有的功能和作用,從而形成有機互動的網狀育人鏈條。另外,“全員育人”的真正實現少不了硬性制度的支持和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提高不能僅寄希望于個人主觀的道德素養,作為高校一項重要的常規工作,必須有配套的制度規范與考核評價體系。
高校輔導員面臨著“管理角色”與“服務角色”、“教育角色”與“傾聽角色”、“政策執行者角色”與“權益維護者角色”、“朋友角色”與“監護人角色”、“輔導員角色”與“家庭角色”五大角色沖突。有效化解角色沖突,需要輔導員具備良好的自我調適能力。高校輔導員要在執行學校各項管理規定的同時,引導學生認識到制度執行背后的意義,管理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使他們更多的看到制度規定的有利方面,從中教會學生一分為二的看待問題,以寬廣的視角分析問題。
自媒體時代,大學生接觸信息的渠道多種多樣,不再受制于教師這一單一的信息源,“教學相長”變得更加真實和深刻。在這種情況下,肩負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重任的高校輔導員,就必須與時俱進,隨時隨地補充自身理論和知識上的不足,用黨的優秀成果科學武裝自己的頭腦,真正做好學生的領路人。此外,還要掌握業務理論與實踐知識、綜合文化知識。
輔導員要提升能力素養,增強角色實踐能力。角色交往能力,包括組織管理能力和角色溝通能力兩種。組織管理能力使得輔導員能夠科學預判工作中的成功與失敗,更加穩妥地應對學生危機事件的處理;較高的組織管理能力更容易使輔導員系統宏觀把握工作內容,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平衡發展。輔導員與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真正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贏得學生的信任,才會在處理具體問題時做到游刃有余。角色駕馭能力。輔導員飽滿的精神風貌、個人氣質等,直接影響著大學生對輔導員的評價,也關系到輔導員在學生心中的形象和威信。輔導員多重角色的壓力要求,在繁忙的工作中需要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塑造頗具魅力的人格,孕育穩定良好的個性,激發渴望成就的巨大動力,才能提高輔導員的自我效能感,促進自我角色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