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0年7月,我光榮的踏入了教師這個行列,1993年之際,我正式加入溫臺小學這個大家庭,至今已有20余年,在這段時間,大部分時間是擔任班主任這一工作,多年的工作經驗,使我深深的認識到,對于身心正處于發展階段的小學生而言,班主任作為一個班集體的組織者、教育者和領導者,在對其的教學管理具有基礎性作用。班主任工作確實是一門藝術,是一門研究每個學生以促使其全面健康發展的藝術,班主任要付出很大的精力和時間去研究每一個學生,以便因材施教,已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下面筆者就結合自身的班級管理經驗與思考,就如何做好農村小學班主任工作拋磚引玉,談一談自己的粗淺見解,供大家參考指正。
愛,是教育永恒的主題。魯迅先生曾說:“教育是植根于愛的”。班主任應該將愛融入班級管理之中,時常組織“贈人玫瑰,手有余香”主題班會及課外活動,讓學生體會“贈愛于人”的滿足感,教育學生學會把愛獻給他人,獻給社會,以愛傳遞愛,不僅能夠培養學生與人為善的美德,而且能營造一個充滿友愛、活力、和陽光的班級氛圍。小學生需要愛,他們不論是心理還是生理上,在適應學習生活過程中都比較被動,遇到困難容易退卻,相比城鎮小學而言,農村小學的學生則需要更多的關愛,他們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留守兒童,父母在外打工,通常都由不識字的爺爺奶奶照看,由于對母代之愛的缺失,他們幼小的心靈更加渴望愛的陽光,這就更加體現出農村小學班主任采取以愛為中心的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每個人都愛好孩子,但真正的愛是愛那些不好的孩子”,愛學生,就是愛每一個孩子,父母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但是農村的現實情況,卻導致了很多孩子缺乏母代之愛,沒有接受到嚴格的教育管理,以致于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更容易沾染一些壞習氣,比如說,學習缺乏主動性、做事大條、紀律松散等,這時就要求班主任必須做個標準的天平,在進行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時一視同仁,平等的對待每個學生,關心每一個學生,不偏袒優生,漠視學困生,不僅愛那些聰明,優秀,漂亮的孩子,更愛那些不聽話,成績差的學生,因為這類學生更容易自卑,需要以愛的鼓勵來找尋自信。平時多了解他們,在課堂重視他們的學習,在課外關心他們的生活,利用班會課讓他們與優等生合作解決問題,增強他們的歸屬感,能夠更好的融入這個班集體,除此之外,還可以向他們推薦一些好文章,對其加以引導,首先以朋友的身份走進他們的生活,再以老師的角色走進他們的內心,循序漸進,以真誠和愛鼓勵他們,只有這樣,才能形成一股強大的班級凝聚力,從而得到每一位學生的的尊重和信賴,真正做到教師舒心,學生放心。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每一個學生都是一粒神奇的種子,每個學生也都是獨立的個體,只有尊重學生,才能建立亦師亦友的師生關系,作為一名班主任,首先要摒棄對學生的粗暴干預,“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絕不能以自己的立場去要求學生做什么或是不能做什么,更不能憑主觀的臆測,來安排學生被動的達成老師的教學目標,當然,小學生正處于人生的伊始階段,還是需要一個引路人去指引他往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只是這種指引應以益友的立場去啟發、引導,學生究竟在想什么,學生究竟需要什么,哪些是正確的,如此種種都需要我們班主任在與學生的平等交流中了解,只有我們班主任多蹲下身子,傾聽學生的心跳,以平等的心態,走進學生的心靈,方可揣摩一二,從而也能真正實現為了一切學生的目標。
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而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黃金時段,在此階段,就需要班主任通過教育著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一個好的習慣,會使其終生受益。在日常教育中,讓學生“會學習”“懂求知”“能探索”“識辨別”,不自覺地塑造學生的良好品格,糾正學生的心理和行為偏差。作為班主任,我們更有責任和義務引導學生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讓這些習慣變成他們成功路上的墊腳石。
根據行為心理學研究,認為養成一個好習慣通常需要21天,即“21天效應”,所以班主任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可以通過潛移默化的隱形教學文化,用自己的言行舉止作為示范,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不斷學習、重復、鞏固,以養成一個又一個良好的習慣,比如課前充分準備,上課認真傾聽,善于發言,敢于質疑的品質,作業方面,端正書寫,認真審題,仔細檢查等好習慣。
物理學中常說分力合力,不同分力的結合才能構成最后的合力,這不就正如一個班級,離開了學生個體,就形不成班集體,離開了班集體,學生個體也就失去了載體,兩者缺一不可,只有班集體中的每一個學生朝著共同的方向努力,才能構成一個向上、積極的大家庭。學生是班級的主體,班主任要注重培養學生在班級中的自我歸屬感,要把自己當作班級的管理者,將班級的榮辱視為己任,以提高學生的集體意識,增強班級凝聚力。比如,班主任可以組織開展公益勞動、校內集體活動或是建立輪流值日制度,讓學生設身處地的參與到活動中,自己動手、自己管理、自己總結,長此以往,學生會自覺的形成“主人翁”意識,對于班集體事務的參與度也因此會大大提高。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股強大的班級凝聚力也并非一日形成的,需要班主任長此以往的教育、引導,同時,由于優生優育思想的盛行,班中較多的獨生子女,他們通常在“蜜罐子”里長大,集體意識比較淡薄,心理承受能力也比較弱,在日常工作中,當他們的主導性體現不出來時,就會使他們感到強烈的不適,甚至會產生畸形的自卑心理。這就要求,班主任在培養集體意識時注意方式,不可操之過急,太過嚴厲。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任何一個集體,都需要一個“領頭羊”,在班級管理中亦是如此,優秀的學生干部是整個班集體的核心,是聯系學生與老師之間的紐帶,一個積極陽光、紀律嚴明班集體的建設,必然離不開一支認真負責、善于管理、熱愛集體的班干部隊伍,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指出“管理者最重要的是管理自己”,班干部隊伍的建立,不僅有利于班級管理工作,更是培養學生自理、自強、自我約束、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徑。
但同時需要注意的是,注重讓學生管理學生,并不是意味著在班級工作中不需要班主任的引導,如果說,將一個班集體比作一只羊群,班干部扮演的是領頭羊的角色,班主任則是牧羊人的扮演者,只有兩者相互配合,才能管理好“羊群”。
孩子的成長環境主要是學校和家庭,在農村小學,由于大多數家長的文化水平不高,為了使學校與家庭的教育方向一致,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班主任應該注重與家長的溝通工作,比如可以進行定期家訪,開展家長會等,家訪與家長會相較于其他教育手段,其更為高效、便捷,可以即時、直接了解到家長的教育方法,教育思想以及學生的思想動態和行為表現,這更有利于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動向和班主任工作過程中所存在的教育盲區。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人類傳承文明和知識、培養年輕一代、創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徑。師者,作為傳道受業解惑者,是教育發展事業的核心,不僅要“教”,更要“育”,而班主任作為師者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要承擔起教書育人的重任,班主任的工作是一門琢磨不完研究不透的學問,只有不斷學習進取、與時俱進、完善自我、以德立身、以身立教,才能將這門學問學懂、學透、學悟。
注釋:
①出自1910年10月《新青年》之《我們怎樣做父親》.
②出自《和教師的談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