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瑾/安陽工學院
產品設計作為一門動手能力較強的學科,對學生的設計及制作能力有較強的訓練。每門課程的課程作業成果都是學生精心設計并制作完成的,雖然在產品工藝方面無法跟批量生產機器化大生產的產品相媲美,但是其成果有其自身的優越性,例如專屬性,獨一性,定制性以及純手工制作的精美性。在倡導應用型教學的今天,如何將優秀的課程成果推廣出去,形成一個生產展示銷售一體化的良性生態圈是每位老師在教學中一直考慮的問題,一些院校和老師已經在探索該問題,并且相應做了一些嘗試性的課程改革,都收到了較好的反響,學生的作品能夠直接反應學習成果或者老師的教學成果,這些作品都是藝術設計作品,很多都具備完整的藝術作品或藝術設計作品的特征,因此它們也具有藝術價值。在工業設計中學生設計作品向商品的轉化,采取展銷結合方式是一種較為有效和直接的途徑。制作、展覽、銷售結合的辦學模式是為了培養適應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專業技能人才。目前在我國這種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畢業之后更易于與市場接軌,同時,學校通過展銷結合的方式擴大了影響力,也為學生就業爭取了更大的空間。
對于一些地方性院校尤其是三四線城市的高校來說,將學生作品推向市場難度比較大。地域封閉交通不便,市民欣賞水平有限是一個外在客觀因素,同時學生在學習中掌握的相關理論知識往往過于理想化,忽略了市場上對制作流程、工藝水平的要求,設計的產品往往很難實現,即便做出成品造價成本較高,與市場接軌較難,設計的作品始終是空中樓閣,這就對教師及學生的設計思路有一個全新的要求即熟悉加工工藝,了解消費者需求,并且將這種思路在設計初期就貫穿于整個設計過程中。學生設計作品走向市場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前期需要學生做大量的市場調研,針對調研的情況進行總結使學生自發地根據市場行情進行設計,需要建立一個暢通的交流通道,而課程作業的展示便是這個通道的載體。學生深入市場,歸納總結,修改提煉,通過實體展示、網絡渠道進行展示,同時達到銷售與交流的目的?,F代發達的網絡連接全球,為學生課程成果展示起了一個很好的輔助作用,可以通過網絡載體將作品進行發布,同時可以收集消費者的需求和使用心得,為后期設計提供了充分的設計依據。
這種以展覽為載體進行課程成果轉化的模式需要一些條件支持,這些條件支持有主觀條件也有客觀因素,現對以上所涉及條件進行一一分析。
第一,結合課程實際區分對待課程轉化模式。
設計教育課程教學不同于傳統教學實踐,需要將實踐活動引入到課堂中,使學生在課堂上將理論轉化為實踐,同時需需要教師在其中輔導修正。設計實踐教學需要教師有較強的理論聯系實際能力,針對不同情況解決問題,并將問題串聯成線作為實際案例分享給學生。設計活動需要設計者有大量的實踐活動,通過設計實踐可以提高設計能力,開拓設計思維,提升創造力。產品設計課程分為專業基礎必修課、專業方向限選課、專業拓展選修課主要三大類,有些課程的課程作業適合成果轉化,有些卻不適合。在專業基礎必修課中一大部分不適合成果轉化,由于該類課程基本上設置在大一大二,學生對設計理解不深,動手能力不強,做成的作品無論從設計還是工藝上都有待提高,所以不適合轉化為成果。但是此類課程又是設計的基礎,基礎打好了,后面課程的學習會順利很多。所以,每門課程都是環環相扣不可或缺的。
在進行課程講授和實踐訓練時,需要充分考慮市場需求、工藝發展、社會趨勢,要充分依托市場的特性,人文關懷。需要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針對復雜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懂得整合資源,合并功能,敢于提出先進設計理念,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實時更新教學理念。學習綜合性院校先進思想,關注國內外動向,為設計專業提供方向。
第二,對學校的教學條件要求。
學校作為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和活動區域,需要滿足學生課程當中課程涉及到的實驗室及實驗設備,為學生設計制作模型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設計過程是一個復雜繁瑣的過程,需要經過大量的市場調研,元素簡化提取,草圖方案繪制,研討方案到最終方案確定,花費大量的腦力和體力勞動,確定后的方案是每位同學的心血,所以對制作過程要求更加嚴格,提供必要的加工設備,為學生設計想法的實現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設備齊全還不能夠保證成果順利轉化,還需要能夠熟練操作設備的操作者。學校目前具備了相當一部分高級加工設備,同時還在不斷購置有利于學生學習的設備,但是,很多設備價格昂貴,維修維護相對麻煩,甚至一些設備存在一些危險性,操作復雜短時間交給學生操作的可能性不大,這就需要聘請專業技師進行操作。當然,這個轉化過程看似簡單,實際操作起來時會發現困難重重。對于加工師傅來說,他們接到的每一個制作任務都不相同,跟市場中千篇一律的設計區別較大,基本上每件成品都是孤品,都需要對其加工工藝進行設計,這就需要加工師傅有扎實的設備操作基礎,能夠解決制作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同時有較好的交流溝通能力,能夠理解學生意圖同時跟學生合作解決相關問題。加工師傅跟學生之間的磨合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即便操作再熟練的師傅也需要一個熟悉學生設計習慣的時間。如果以上說的因素(加工師傅具有精湛的操作手法,高效的交流、理解能力,默契的配合模式學)都具備了,那么課程成果的應用型轉化就會很快實現。但是受客觀因素的影響,如何使這一些優秀的加工師傅留下來長期為學生服務,是一個值得探討和深思的問題。
第三,對學生的整體素質要求。
學生在設計過程中需要對市場同類產品進行深入調研,并總結提煉,尋找差距與消費痛點,有針對性的進行再設計。草圖方案定稿之后就要考慮加工工藝,要求學生深入理解市場中加工工藝以及加工之后的效果,學校能夠提供的設備中,操作簡單危險性不大的加工設施可以自己動手操作,能夠提高動手能力同時也了解了相關加工方法,對于一些危險系數大的設備則需要配合加工師傅共同完成。這時學生就需要將設計圖紙按規范繪制清楚,同時將設計意圖清晰準確的傳達給操作者,使操作者完全理解設計者的作品,一件作品由最初的設計構思到成品轉化才能夠順利完成。對學生而言,他們設計的作品理想化程度高,對加工工藝的理解不到位,導致很多想法無法實現,這就需要跟操作師傅不斷交流進行方案修改,結構再設計,達到可實現的目標;要求學生具備深刻理解加工流程及加工工藝,準確的表達能力,較完美的設計想法,靈活的應變頭腦,在現實加工中懂得妥協和變通,力求使作品完美制作呈現出來。
第四,物聯網對課程的輔助作用。
網絡的發展將世界連接成了一個整體,任何動作和行為都可以通過網絡傳播到全世界。所以,地域性的局限性對產品發布而言影響較小,同時,學生收集材料進行歸納調研也會更便利一些,這樣會擴大學生設計視野。學設計的學生需要多看多想,要對當今流行趨勢和設計主流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學生需要收集一些前沿設計網站,并且定期查看網站中推出的內容,以為自己的設計作品提供設計思路。設計作品完成之后,可以通過相關的網絡平臺推出,例如閑魚、淘寶、58同城、豬八戒等諸多設計網站進行設計推廣,并注意收集瀏覽者、購買者、使用者的心得體會,以便進一步改進。
通過上述幾個因素相互影響,使課程作業向成果轉化的過程相對順利一些,當然還有其他許多因素制約成果的轉化,在教學中也會遇到更多問題,教師能做的就是在實踐教學中不斷解決問題、更新知識、傳播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