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文利
摘 要:新發展理念與美好生活之間有著密切關聯,具體而言,新發展理念是美好生活的邏輯起點,而美好生活是新發展理念的價值歸宿。基于此,新時代當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美好生活,而所謂美好生活,不是空洞的形上玄思,而是美好人生、美好社會與美好國家的三者統一。
關鍵詞:新時代;新發展理念;美好生活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10-0011-02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做出了新的概括[1],從中不難發現,人民矢志向往的美好生活同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狀況直接掛了鉤。這在黨的重大理論文獻中尚屬首次,但是如若從理論發生學視角加以考察,同樣可以發現,把美好生活同經濟發展邏輯地聯結在一起加以通貫考慮,自十八大以來就以理論建構邏輯的方式實際地發生了,其中的先例就是:十八大一結束,習近平總書記在同記者見面時就莊嚴宣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2]。為此,更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在這里我們僅從新發展理念與美好生活之間的關系視角切入以推進相關研究。
一、新發展理念:美好生活的邏輯起點
新發展理念與美好生活之間的關系并非像人們主觀臆測的那般容易了然,其關系的真正揭示,有待理論化的哲學審視,因此,為了深入理解二者的本質關系,這里將其置入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視野進行理論考察。我們知道,馬克思曾言:“個人怎樣表現自己的生命,他們自己就是怎樣。因此,他們是什么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既和他們生產什么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3]從這一經典論述中我們不難引申出如下結論: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二者具有牢不可破的同構性,換言之,人們從事生產的方式決定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從而有什么樣的生產發展,就相應地形塑什么樣的生活狀態,其中當然也包括,有什么樣的發展理念就可以期待什么樣的美好生活。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新發展理念是美好生活的邏輯起點。
新發展理念之于美好生活的這種邏輯起點關系,我們可以從歷史唯物主義的內在邏輯架構中得到充分認識與說明。我們知道,歷史唯物主義是沿著人與自然之間以及人與人之間這樣兩條理論經緯架構敷衍而成的。所以下面我們就著重從這一視角切入較為深入地論證上述那種邏輯關系。略論為二:其一從人與自然關系而言,新發展理念更加科學有效地加速和促進了“自然的人化”,使美好生活有了更為廣闊的時空平臺。誠然,馬克思有過“人靠自然界生活”[4]這樣似乎略帶自然主義色彩的論說,但是在歷史唯物主義語境中,所謂“自然”并非即指那種外在于因而異質于人的、冷冰冰的客觀自然界,而是指那種“在人類歷史中即在人類社會的形成過程中”“通過工業”而“生成的自然界”,也只有這種“自然界”才是“真正的、人本學的自然界”。可見“自然界”存在一個對人來說不斷生成的過程,也正是在這個日益擴展、逐漸生成的過程中,人的生活品級得以不斷提升。而新發展理念之所以以“新”名之就在于,貫徹落實這一發展理念可以使自然界通過經濟發展(廣義的工業)日益科學化、低碳化的方式而加快對人而言更加合乎人性的生成過程,從而為人們發展著的美好生活敞開自然之門。其二從人與人之間關系而言,新發展理念使美好生活得以在一個彼此友愛而自由平等的社會環境中徐徐展開。從表面上看,發展理念,無論新舊,似乎都與人際關系的社會發展無關,但究其實質則關系匪淺。正如馬克思所言:“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動和互相交換其活動,才能進行生產。”可見,人們在進行生產活動的同時便已蘊含了一定的生產關系于其中,而這種生產關系正是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的一個縮影。而這其間的邏輯關聯并不難領會:要使生產活動順利進行,調節生產活動的生產關系(狹義的社會關系)就必須合乎人的本質要求,所謂本質要求就是指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永恒向往。而我們知道,新發展理念是為化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些瓶頸而專門提出的應對之策,因此,它天然具備促進人際關系和諧發展的社會功能,因而能為美好生活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二、美好生活:新發展理念的價值歸宿
值得向往與追求的美好生活并非空洞抽象的形上玄思,而是深深扎根于新發展理念所實現的那種科學永續的新型發展基礎之上的。不過,美好生活之于新發展理念的本質關系并不僅僅表現為新發展理念的邏輯結果,而更為內在地表現于美好生活本身就是新發展理念所由以生發的價值歸宿。正如馬克思所言,改造對象世界的實踐活動已充分證明人“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所謂“類存在物”,是指這種存在物“把類看作自己的本質”,因而它能夠超脫自身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而“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也即“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與“再生產整個自然界”。由此可見,按照“美的規律”從事活動是人作為類存在物區別于其他物種的本質特征,也是人們生產與生活得以合乎人性的展開的不可須臾偏離的價值圓心。而這種“美的規律”所指向的,正是人們的美好生活,換言之,追求美好生活是作為類存在物的人的本質規定或曰價值原點,而由這種價值原點所輻射開來的人們的理論與實踐活動,包括新發展理念在內,一望便知。
而問題在于,我們如何從新發展理念本身來說明其價值歸宿即為美好生活呢?而要真正科學回答這一問題,僅僅靠指出,以“美的規律”或美好生活為價值原點來開展生產生活,是人作為類存在物的本質要求這一點,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必須從新發展理念背后所蘊含著的真正的價值底色入手來說明之。當然在此之前,我們必須首先明確一點,即所謂“美的規律”“美好生活”是否確有所指?因為在歷史唯物主義語境中,美好生活的具體所指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而相應更新的。與此同時,歷史唯物主義又堅定認為,歷史現象,不管其紛繁與否,都是可以為人所認識的。這就啟示我們,對美好生活的理解,不能拘泥于一時一地、一事一物而必須透過現象看本質。循此思路我們可以說,構成美好生活本質規定性的,有兩大要素,一曰合規律性,二曰合目的性。而在社會歷史發展的不同階段,能夠始終有助于實現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二者完美融合的人類理論與實踐活動,其價值歸宿均是指向美好生活的,從方法論上講,這是符合歷史唯物主義要求的。而我們知道,新發展理念從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出發,審時度勢,為中華兒女實現美好生活愿景,科學規劃了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宏偉藍圖。析而言之,從合規律性上講,新發展理念將“創新”發展置于首位,符合當代中國經濟轉型發展的客觀規律,而從合目的性上講,新發展理念又強調“協調”與“共享”發展,符合黨為中華民族謀幸福的為民初心,因此,從二者完美融合而言,新發展理念雄辯地昭示出,其價值歸宿是落腳于全體中華兒女生活美好上的。
三、引領美好生活:新發展理念大有可為
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是我們黨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而新發展理念正是我們黨在新時代語境下,為達此目標而提出的全新理念,因此,“人民”是貫通新發展理念與美好生活之間的價值臍帶,也是新發展理念得以引領美好生活的根本所在。當然,美好生活不是云里霧里的形上玄思,而是真真切切地、具體而微地充盈在個人、社會與國家三個層面上的現實生活愿景,所以新發展理念之于美好生活的這種引領作用亦可具體落實在這三個層面上。
在美好人生層面,新發展理念將為每一個中華兒女鋪就通往美好生活的理想坦途。置身大千世界,每個人所理解的美好生活或有不同,但無論如何絕不是閃耀在云端的五彩霞光,而都有著堅實的物質力量做支撐。而新發展理念所倡導的“創新”發展正好為當代中國經濟社會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更為強勁的驅動引擎,使我國經濟實現新騰飛的同時,也為每一個中華兒女憧憬美好人生奠定了堅如磐石般的物質基礎。此外,引領美好人生的“創新”發展理念,更可促使憧憬美好生活的個人不斷提升自身素質,使之更有能力去開創屬于自己的那個與眾不同的精彩人生。因為“創新”發展理念不僅單純是一種經濟理念,更是一種思維方式,而這種思維方式是個人能力得以不斷發展的真正原動力。
在美好社會層面,新發展理念將為和諧社會的當代構建搭建起共同富裕的發展平臺。在歷史唯物主義看來,社會是人們相互之間交往關系的產物,因而社會的每一分子,無論貧富,其生活狀態都會通過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現實生活過程而與他人相關聯,從而勢必在社會整體生活面貌上折射出來,并最終作為反作用力波及每個社會成員的日常生活。正因此,新發展理念在經濟社會發展層面倡導“協調”發展、“共享”發展。“協調”理念可以在宏觀層面有效縮小城鄉、地區和行業差距;而“共享”理念則可以在微觀層面著力保障和改善困難群眾的生活狀況,確保美好生活,一個都不能少。
在美好國家層面,新發展理念將為人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打造永續發展的生態家園和開放繁榮的國際舞臺。無論什么樣的美好生活,只要是作為現實的人的生存狀態,都必須承載在山清水秀、天藍地綠的生態家園中,而新發展理念正著力加大經濟社會發展的“綠色”元素,以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命共同體,為美好生活打造綠色家園。與此同時,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離不開一個相對和平開放的國際環境。當今世界,互聯互通,只有具備國際視野的發展理念才能在歷史已成為世界歷史的今天獨占鰲頭、贏得未來,由此可見,新發展理念中的“開放”理念將給予美好生活的國際空間之廣闊,值得期待。
總之,在新時代,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美好生活,是時代的呼喚,更是歷史的必然。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9.
[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4.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7、340.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72、307、273-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