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穎
摘 要:新時期要加強黨對高校黨建工作的創新型探索,包括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等方面的探索。高校要把握好新形勢下黨建工作的特殊規律,提升高校黨建工作的時代感和實效性。而在當今的大數據時代下,新媒體已完全介入到大眾的生活、學習、工作等方方面面,將新媒體融合到高校大學生黨建工作所引起的技術革命和思維模式的撞擊,勢必會對大學生黨建工作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所以,高校在新媒體視域下藝術性開展大學生黨建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大學生;黨建;藝術性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10-0117-02
隨著科技突飛猛進的發展,新媒體應運而生。它區別于報紙、電視、電臺等傳統媒體的形式,具有傳播速度更快、信息開放、交互便捷等新特征,又被稱之為網絡媒體或數字媒體。新媒體的快速發展給大學生黨建工作帶來了新的問題、新的挑戰和新的機遇,同時也為高校黨建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為不斷發展和創新大學生黨建工作提出了新使命。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加強和改善黨對高校的領導。其中要求加強高校基層黨建工作,充分發揮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為順應新時代的發展,新形勢下的黨建工作越來越求新求活,那么在新媒體視域下高校在掌握高新技術的同時兼具藝術性地開展大學生黨建工作將對高校黨建工作的持續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文將結合高校大學生黨建工作的實際和新媒體手段的特點,在藝術性地開展大學生黨建工作上著重突破“融”“合”“改”“闖”“干”五個方面。
一、融——內容和技術
“融”是指將高校黨建工作的內容和新媒體技術進行融合。顯而易見,新媒體視域下催生出了很多新的新聞產業鏈和傳播形式,相比傳統單純地宣傳黨建知識和新聞播報,新媒體的應用能以更加靈活有趣的方式被越來越多的高校大學生所接受和理解,因此高校應主動占領新媒體大學生黨建工作的宣傳陣地,加強對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黨建工作的建設與創新。
高校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因此高校必須要在黨的領導下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大學生黨建工作面臨的群體不只是學生黨員,而是高校的全體大學生。高校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遵循學生的成長規律,與時俱進、因勢而新,善于運用學生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方式來引導大學生弘揚優秀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進一步培養其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和先進思想的傳播者。因此,為順應新時代的發展節奏和大學生黨建工作的發展需要,黨建工作內容與新媒體技術的結合勢在必行,高校要以此為契機牢牢把握傳播先進思想的主動權,引導每一位青年學子更加堅定共產主義信念,永遠跟黨走。
二、合——機構和人員
“合”是指黨建機構和黨建工作人員的整合,也可理解為高校大學生黨建工作隊伍的整合。新媒體視域下的大學生黨建工作必然對新媒體的應用技術有較高的要求,但就目前各高校使用新媒體平臺的情況來看,高校黨建工作者對于新媒體技術的掌握是不夠的,只停留在簡單的編輯、推送等層面。平臺建設上缺失互動性和關聯性,內容上缺失趣味性是目前普遍存在的問題,剖析其原因在于黨建工作人員對于工作的熟練程度與新媒體的適應程度呈反比。也就是說,黨建工作往往被視為是“熟練工種”,即從事黨建工作的時間越久,黨建知識和相關工作處理起來就越得心應手。而新媒體平臺是新興產物,想要熟練應用新媒體,就要在技術上多下功夫。但隨著科技手段的不斷發展,新媒體技術也是“瞬息萬變”的,今天流行的東西明天可能就不流行了,今天運用起來“時髦”的技術和平臺,過一時期可能就銷聲匿跡了,整體呈現技術信息更新速度快的特點。考慮到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現狀和未來發展的可能性,高校要在新媒體視域下開展大學生黨建工作必然要加強鞏固大學生黨建工作隊伍建設。
為適應新媒體時代下的大學生黨建工作新要求,打造一支“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的高校黨建工作隊伍是大勢所趨。就目前各高校黨建工作隊伍的建設情況來看,專職從事大學生黨建的工作人員本來就相對較少,面對繁重而復雜的黨建工作,大多數高校的專職黨建人員都身兼數職,如:黨員發展、干部任用、機關事務等,這樣并不利于新媒體時代高校大學生黨建工作的開展,長此以往新媒體時代下的高校黨建工作將變得流于形式,應付了事。因此,可逐步擴大新媒體大學生黨建工作隊伍,將各學院優秀的黨務秘書、黨支部書記、學生黨員擴入這支隊伍中,他們更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更有助于新媒體平臺的建設和大學生思想認識的提升。
為保證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黨建工作的實效性,高校還應在硬件和軟件兩方面著手做好突破。硬件上,高校要加大對大學生黨建新媒體平臺的資金投入和設備支持;軟件上,要加強新媒體大學生黨建工作隊伍建設和培養。在保證隊伍穩定的情況下,還要加大對高校新媒體黨建工作人員的知識技能培訓力度。
三、改——精神和狀態
“改”的是精神和狀態。高校黨建工作具有嚴肅性和必然性,面對當前的新形勢,新媒體技術手段大舉應用,學生黨建工作必然不能再總是“走老路”“吃老本”,改變成為一種必然。
大學生黨建工作必然要改變自身傳統的方式,更多的接受“新鮮事物”并且能夠“為己所用”。除了要具有改變的精神,還要有改變的狀態,也就是接受變化,融入變化,伴隨變化的狀態。新媒體技術手段的迅猛發展,如同互聯網科技浪潮和互聯網電商一樣,是不可阻擋的。新媒體技術的宣傳和溝通方式,已經是除傳統主流媒體手段外,對我們有著重大影響的存在,那么讓高校黨建工作融入改變的浪潮,采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真正融入大學生的生活,在保持黨建工作嚴肅認真性的同時,兼具新媒體技術的時效性和熱點性,也就成為要改變的重中之重。因此,高校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大學生黨建工作活起來,推動大學生黨建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其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闖——形式和方法
“闖”的是形式和方法。顧名思義,新媒體視域下黨建工作的藝術性思考,重點就是要用闖蕩的精神來不斷探索新媒體時代下大學生黨建工作的新形式和新方法。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思想政治會議上曾重點強調,辦好我國高等教育,必須堅持黨的領導,牢牢掌握黨對高校工作的領導權,使高校成為堅持黨的領導的堅強陣地,同時要加強高校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創新體制機制,改進工作方式。因此,高校黨建工作要遵循學生的成長規律、教育規律和思想政治工作規律來探索新媒體時代下大學生黨建工作規律和實現形式。新媒體的展現形式具有多樣性,高校可通過多種途徑線上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黨建活動,強化大學生黨建工作的學習效果。如:打造“三微一端”的形式,注冊高校黨建的官方微博和微信公眾號,黨建工作者建立微信交流群,針對大學生的思想特點開發黨建應用程序,或建設高校黨建專用的學習網站,開發網絡學習園地等來增進大學生和黨員的理論學習和交流。除此之外,還可借助“易班”“學習強國”等app來觀看最新的新聞視頻、學習黨政知識、參與線上競答活動。在新媒體時代下營造高校黨委、學院黨委(黨總支)、各基層黨支部“比、學、趕、超”的優良學習氛圍,既增進了黨員之間的交流,又加深了大學生對黨性知識的了解程度。
五、干——務實和高效
“干”就是務實和高效。伴隨催人奮進的大好形勢,做好大學生黨建工作不能靠空喊口號,而要重在落實,落實的關鍵就在于腳踏實地、循序漸進地“干”。新媒體視域下的高校大學生黨建工作為新時代的高校黨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要講求務實和高效。高校黨建工作實質上是“難”做的,因為它面向的群體具有其特殊性和復雜性。盡管高校群體相比其他群體更具有活力和潛力的特質,但同時也暴露出大學生的“叛逆”和“不成熟”等缺點,這無疑給高校黨建工作的開展增加了難度,也是當前急需攻克的難點所在。為此,高校要結合新媒體的虛擬性、及時性和交互性的特點,利用這個平臺將黨的先進思想以大學生更容易理解和吸收的方式進行傳播,所以高校要高度重視網絡意識形態的防范和網絡輿論的監督管理,加強對網絡黨建信息的加工與過濾,以避免出現信息被惡意篡改或編造、歪曲事實,被不法分子所利用。高校大學生黨建工作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按照黨中央和教育部的工作重點,努力保持黨對高校的領導,務必使青年學生了解和把握當前的新形勢,引導其積極地向黨組織靠攏。新媒體視域下的大學生黨建工作不是簡單的復制、粘貼,而是通過新媒體的平臺將正確、科學的思想及時有效地傳達給青年學生。只有堅持務實與高效的“干”的精神,才能更好地將黨建工作的實效性和新媒體技術的應用性緊密銜接。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所講,“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作為高校工作者,尤其是面對新時代、新媒體形式下的大學生黨建工作人員更應該積極地運用各種手段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堅定理想信仰,銘記新時代所賦予的責任擔當和歷史使命,時刻牢記跟黨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參考文獻:
[1]烏力計.淺談新媒體時代下的黨校黨建工作[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5):136.
[2]賈錫芬,趙娜,王海東.新媒體視域下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創新[J].河北農機,2019(5):45,47.
[3]趙雪,荀明俐.新媒體視域下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創新發展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8):23-24,130.
[4]羅青.基于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黨建工作創新發展的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9(12):227-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