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奇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區南午村鎮第二小學
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教師的熱情都很高漲,個個都氣勢昂揚,有信心把小學語文工作做好,但經過幾年的探討,有些教師還不適應新課改,課堂教學中仍存在一連貫的困惑,值得教師深思。
語文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思維活動是建立在濃厚的興趣和豐富的情感基礎上的,只有喚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他們就會自主地學習?,F實的學習中,一些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不再濃厚,學習的熱情不再高漲。他們感受不到學習的快樂,更多的,他們只是完成學習的任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學生的這種學習情況呢?
教師的教學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如果教師對教學沒有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課堂教學缺乏足夠的激情,學生又怎么會興趣盎然、滿懷激情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呢?教師在課堂上是否充滿了激情?當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不再濃厚,我們是否應該更多地思考自己的教學呢?
教學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景:教師一腔熱血、激情四射,一些學生卻面無表情、無動于衷。教師的滿腔熱忱付諸東流、化為烏有,這不能不讓教師感到心痛。
小學語文教材中選編的課文大都是名家名篇,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美文佳作,集思想性、人文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十分適合學生的學習。但同時不可否認,教材的部分課文太過注重思想性、人文性,忽視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愛好,忽視了學生學習的感受。
學習方式過于簡單。教學中,課堂是學生學習的唯一場所,語文課本是學生學習的唯一用具,大量的練習擠占了學生們課外閱讀和實踐活動的時間。語文學習成了識記、誦背、練習、考試……這樣的學習,學生會喜歡嗎?學生會感興趣嗎?
有的教師教學《蝙蝠和雷達》時,教學設計如此:讓學生讀課文后,按課文所說的,分小組在組內某一個同學身上做實驗,探究蝙蝠夜間飛行的奧秘。
表面上看,學生在課上“探究”得熱熱鬧鬧,但實際是:(1)學生究竟有沒有弄明白這個奧秘,不得而知,有可能原本比較明白的,做了這個實驗反而變得云里霧里的了。(2)就算學生做完實驗終于明白蝙蝠夜間飛行的奧秘,難道學生在課中得到的實驗技能是語文課的應負責任嗎?回答是否定的。
關于探究學習,教師也應當明白:探究學習指的是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載體,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或途徑,引導學生自主收集、分析、處理信息,感受和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學素養的一種學習方式。探究學習的基本性質是“學習”,而不是“研究”。
語文學科的探究性學習不能等同于科學課的探究性學習,兩者的教學目標是大相徑庭的。提倡學科的融合,并不等于非語文課的內容都可以充塞進語文課。在語文課上,不管使用何種教學手段,都要深入思考:這是否有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是否為語文服務?是否能促進學生對課文的感悟體驗?偏離這一目標,再熱鬧的活動,也是無效的。
理念的轉變,是適應語文新課程改革的根本前提。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教師主要靠自己個人解決課堂里面的所有問題。新課程里提倡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那么就要靠教師集體能力的發揮,就需要更多人,更大的空間,教師之間將更加緊密地合作,與不同學科的教師打交道,那語文課到底是什么課?
現代教師所面臨的挑戰,要求教師保持開放的心態,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進行多方位的學習,現在的語文教學,已經不是單一的語文知識,而是涉及多門學科的知識,這就要求教師要改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使自己具有更開闊的教學視野;其次,就是學會和同行合作,吸取多人的智慧,協調一致;對學生的評價,不僅看學生成績,還要多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重視知識的運用、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不搞提海戰術,減輕學生負擔,促使學生主動學習。
在這十幾節課中,多次有這樣的教學語言:“同學們,你喜歡哪段就讀哪段”、“你想寫哪幾個字就寫哪幾個字”,于是,就有不少學生揀最簡單的一讀、一背、一寫了事。
誠然,教師的初衷是要體現尊重學生,給予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利。但是,教師給了學生選擇的自由,卻沒有給予相應的責任。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語文教學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我們應當這樣理解:新課標中提出的“致力于”要花更多的是時間和力量,不同于以往的“培養”;新課標中所提的“語文”,是作為一種文化而提出的,不同于以往所提的“語言文字”,不只強調其工具性;新課標所指的“語文素養”不同于“語言能力”,不是單項要求,而是在語文學習中,學生通過識字寫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內化漢語言的優秀文化成果,最終養成的一種涵養水平;“形成與發展”表達了語文課程的過程意識。
新課標中“語文素養”的內容包括:熱愛祖國語文;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的正確態度;豐富的語文知識;語文能力。;語感;思維水平;良好的個性;健全的人格。而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就要求教師通過教學活動來加強學生必要的語言積累,培養學生基本的語文能力,養成學生良好的語文習慣,增進學生現代的人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