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翼/黑龍江大學應用外語學院
20世紀60年代后期,專門用途英語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隨著國際間的科學、技術、經濟和文化交往的日益擴大而得以迅速發展起來。20世紀80年代時,ESP的研究者越來越多,并涌現了大批論文和著作。ESP是指與某種特定職業或學科相關的英語,是根據學習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開設的英語課程(Hutchinson&Waters,1987),目的是培養學生在一定工作環境中運用英語開展工作的交際能力,其分支為電子商務英語、外貿英語、國際金融英語、新聞英語、醫學英語、法律英語、旅游英語、營銷英語、學術英語、科技英語等等。
我國的一些外語院系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嘗試開設“科技英語”課程,但主要通過專業閱讀進行,大學英語仍以基礎英語(General English)教學為主,專門用途英語教學并沒有真正得到落實。90年代以來,我國一部分院校的英語專業成為改革的先驅,在課程體系中增加ESP課程。商務英語、金融英語、旅游英語等課程得以在英語專業學生中蓬勃發展。但作為高等教育中多數群體的非英語專業的大學英語教育的改革則更多地體現在四、六級考試、語言技能側重的調整上,較之英語專業的革新仍不盡如人意。
根據最新《高中英語課程標準》,高中英語課程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語言能力,對優秀高中畢業生的語言詞匯量的要求高達4500,也將開設近似于大學英語的課程,如綜合英語、英漢筆譯、報刊閱讀等。而《大學語言課程教學要求》中對大學英語的詞匯量要求為,在兩年大學基礎語言階段之后詞匯量達到4500。由此可見,大學英語急需從通用英語向專門用途英語過渡;高中畢業生或已具備大學英語要求的學習能力,如何讓學習者在大學英語的學習中獲得更大的收益已成為教育者繼續關注的話題。
2001年,隨著開 放 教 育 資 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OER) 運動的開展,世界各國教育者爭相在互聯網上發布教育資源。人們 (比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 隨之從授權許可角度對開放教育資源進行定義:“以數字化或其他格式存在于公共領域或者根據開放許可協議發布允許他人不受限制或者受有限限制免費獲取、使用、改編和再分配的教學、學習和研究資源”(UNESCO, 2002)。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斯坦福大學等世界級學府紛紛在互聯網上投放高質量的教學資源,其中僅麻省理工學院就放置了2000余門課程。在資源共享和信息科技高速發展的網絡時代,高等教育模式也悄然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自2001年美國斯坦福大學推出慕課(MOOC)以來,越來越多的高校及教育機構選擇與大型網站合作,繼而推出供全球學習者使用的開放教育資源。
我國國家教育部于2011年6月13日頒布了《關于啟動2011年精品視頻公開課建設工作的通知》的文件。文件對開放教育資源的課程目標、定位、要求與運行機制等方面做了細致的說明,并公布了遴選出的103個精品公開課程的選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指出,要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引導高校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網絡視頻課程,形成一批可供高校師生和社會人員免費使用的優質教育教學資源。2011年7月愛課網(Icourse)被作為教育部十二五期間“本科教學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得以隆重推出。同年11月9日,我國公布了二十門中國大學視頻公開課,并受到互聯網學習者的一致好評。次年,我國又在互聯網上投放了四十門開放教育課程資源。開放教育資源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同時提供了幾乎是零成本的知識習得模式,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與高速發展,開放教育資源在我國乃至全球范圍內蓬勃發展,它正在影響著數億人的命運。
大學ESP課程既需要平衡整體學生的學習情況,為部分英語基礎薄弱的學生掃清語法、結構等基礎知識的障礙,又要擴充學習資源為學生設置啟發性問題,以便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思辨能力及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因此,我們應結合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引入開放教育資源同時為ESP課堂服務。
翻轉課堂(The Flipped Classroom)是教師于課前制作教學微視頻等教輔材料并在互聯網上進行分享,學生于課前觀看教學視頻并自主學習,于課堂上接受教師檢查及參與教師課堂活動,以完成知識內化的一種教學模式。大學生有76%認為自己有自學能力(卜彩麗、馬 穎 瑩,2013:9-11),并 有 72% 的學習者認為自己有英語表達能力,或在借助肢體語言和極少量漢語的情況下能夠實現交流目的(盧海燕,2014:33-36)。結合開放教育資源,將在傳統課堂上的知識講授環節翻轉到課下是可行的。
一項針對大學英語教師素質的調查研究(戴曼純、張希春)發現全國大學英語教師平均年齡為31.19歲。如此年輕化的年齡結構更容易接受新的事物,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較強,也最具有改革的熱情與精力。開放教育資源不僅適用于課前翻轉教學,也適用于教師業務水平的提高與借鑒。開放教育資源大多為優質教育資源,不僅為學生提供了汲取知識的不同平臺,也減少了教師的重復工作量,并可以做為教師學習和參考的良性資源。
有條件的高校可以引入智慧課堂實現ESP教學與信息技術的全面融合。劉俊將智慧課堂定義為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利用“互聯網+”時代的大數據、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等新信息技術,構建的信息化、智 能 化、高 效 互動 的 學 習 環 境。他 指出:它的優點在于能將課堂教學評價從基于教師經驗的直觀判斷轉變為基于學習數據分析和反饋的客觀判斷。高校教育者應用教育數據來挖掘教學信息并通過大數據分析來促進教學。智慧教學是翻轉課堂教學改革與發展的新前景。
隨著開放教育資源的不斷延伸,當代學生作為“數字原住民”有著更為便利的條件和資源進行自主學習,智能時代的高校教師不再是其獲取知識的唯一來源。教師急需更新教學方法,還應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個性化的育人風格、深厚的學術功底、獨特的授課方式、熟練的信息技術操控能力以及靈動的設計、組織與協調管理能力。各大高校應大力鼓勵任課教師進行教改方面的課題研究,開展講座與論壇,促進一線教師之間對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的探討,為資源共享提供平臺與技術分享,逐步提升高校教師先進的教學素養。
在翻轉課堂模式及智慧課堂的支持下,學生于課前借助教師篩選的開放教育資源進行生生、師生間的互動交流,不僅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豐富了教師的教學環節,為ESP教學創造了更多自由開放的空間,為進一步加大教學改革和創新的力度提供了新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