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十三五規劃中第67章第3節中提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振興傳統工藝,傳承發展傳統戲曲。發展民族民間文化,扶持民間文化社會組織發展”。由此可見,我國對非遺文化搶險營救工作的重視,并為其提供了充分的政策支持環境。
“中國女書”是在江永土話基礎上的婦女群體語,一般認為它屬漢文異形字,是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唯一只在女性中使用的文字,主要流傳于湖南省永州市江永縣上江圩一帶。女書作為一種罕見的文字體系和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化,被列入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入選英國吉尼斯大全“最具性別特征的文字”。然而,上世紀90年代隨著女書傳人的相繼去世,女書非物質文化遺產正瀕臨消失。
新媒體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例如網絡、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新媒體環境就是相對于傳統媒體所形成的新的大眾傳播的壞境。發展至今,新媒體能為數量龐大且成分復雜的受眾提供個性化實質性內容,而受眾還能在新媒體環境中進行再創造與再傳播,使得受眾相交于在傳統媒體環境下,內容創造者與內容傳播者的身份逐漸相互融合。
為應對當下日益加快的生活節奏和信息的碎片化,新媒體環境下的信息傳播趨向開放性、平等性、互動性、多元化發展。在整個環境中年輕受眾占主要地位,使得新媒體環境趨于年輕化。現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受眾,自我主體意識增強,受眾的娛樂、獵奇、消費心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滿足,大量的影視綜藝、商品廣告充斥網絡,受眾更容易接觸到生活以外的世界。
從江永女書的受眾來看,其所在地多在湖廣,年齡30歲者以上居多。從女書話題討論度來看,近年來在大眾中擁有較大反應的話題至多三項,2014年6月4日譚盾新作《微電影交響詩:女書》;2017年09月03日光明日報刊載《文化深山里的野玫瑰——傳奇女書的瀕危與重生》;2017年10月31日無錫女書傳人尤秀淵登央視《開門大吉》闖關。從女書關聯性來看:唯一具有強關聯性——電影《雪花扇》。從女書自媒體運營情況來看:以微信公眾號為例。據統計,與女書為名的公眾號有22家,與女書傳播相關的有14家,多為個人號,目前尚不存在保持活躍度的賬號。
江永女書傳承上呈現以下問題:列入非遺文化的江永女書僅限于本地少數人知曉,傳播面較窄;傳播受眾多為年長本地居民,作為非遺項目忽略了文化傳承的年輕人;江永女書在傳播內容上缺少娛樂互動性,傳播力度較弱。
針對江永女書面臨的傳承及傳播問題,將提出以下解決方案。
傳承,泛指對某學問、技藝、教義等,在師徒間的傳授和繼承的過程。而在現代社會的大背景下,維持師徒間的傳承方式較困難,師徒相授確保了文化技藝的能夠繼續存活下去,可是卻很難達到該文化技藝在大眾間廣為流傳。解決這一問題,多采用“博物館”式傳承方法。
其主要做法不外三種:(1)收集保存,用文字、影像等等方式放到圖書館、博物館,留存百世;(2)傳授教習當地的非遺傳承人,開設通俗易懂、體驗性強的教學課程,讓學生直接向傳承人學習非遺技藝;(3)宣傳展示,讓非遺傳承在公共場合直接呈現,如非遺音樂傳承人登臺演出,現場表演傳統曲目及非遺技藝人現場制作作品,現場表演制作過程等形式多樣。
活態傳承是指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成發展的環境當中進行保護和傳承,在人民群眾生產生活過程當中進行傳承與發展的傳承方式。活態傳承相較于“博物館”式傳承,它清楚的意識到一切文化藝術如果失去群眾性,沒有大眾的再創造,文化將會停滯;沒有大眾的需求,文化將會走向消亡。近年來,故宮博物院就為我們帶來了活態傳承成功的案例,通過每日故宮app、故宮文創、紫禁城里過大年等舉措為我們打破傳統傳承思維模式,探索新的傳承方法。讓位列非遺文化的江永女書在生活中傳承與應用,如此才能夠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活”起來,才能達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最終目的。
新媒體,大處著眼可為信息時代的發展趨勢,小處著手亦是豐富多彩的媒介形式。在現代生活中新媒體將會無處不在、無孔不入,其手機移動端、智能設備、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科技也會融入到新媒體的應用當中,也就是在懂受眾需求的新媒體環境下,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利用新媒體也是必然趨勢,尤其是旨在使文化在大眾間活起來的活態傳承,利用新媒體這一傳播媒介將女書文化打入年輕群體中。
1、與實體經濟的跨界合作,打造行走的江永女書傳播媒介
女書作為一種文字,在現在的環境下并沒有識別度。那么,它更多的是作為一種符號、圖像呈現。可利用江永女書的符號、圖像進行VI設計、產品包裝設計、文創產品設計等形式,創造更多的客戶接觸點。如永州當地特產“江永香柚”,加入“女書”元素的獨特外包裝設計,引發消費者的好奇心,吸引消費群體購買,產生較深的視覺印象。同時將女書作為企業的VI,融入到當地的企業視覺識別系統中,使得女書精神植根于實體經濟,在實體經濟中得到活態傳承。也可結合當下漢服熱,使用江永女書的視覺元素進行服飾設計。女性穿戴女書飾品,正是行走的江永女書的傳播媒介。將獨具女書特色的實體經濟利用新媒體平臺,進行銷售傳播即文化輻射。
2、線上博物館沉浸式體驗,線下博物館趣味性互動
我們可將已相對完備的女書數據庫進行功能衍生,發展出線上博物館,支持PC端與手機移動端進行沉侵式體驗活動。參與其中,可編撰一個“女書”字,圍繞該字展開的一段新的文化小故事,賦予每一個文字新的時代意義。
線下活動可以與線上活動相呼應,如博物館不單單是過去文物陳列擺放,進行數字化處理、VR技術的加入,能讓人真切感受到女書文化在當地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體會女書文化精神,促進女書文化的深度開發,客觀呈現非遺的原生面貌,做與文化的觸手可得。
3、明星效應的帶動“江永女書熱”, 賦予女書現代意義
現在年輕大眾所認同的多是意見領袖或者說是明星,可為江永女書尋找最能代表女書精神的公眾人物,作為女書文化的形象大使,擔負著向公眾傳播女書的工作。先是該公眾人物的粉絲受到影響,再通過粉絲的二次傳播擴大影響范圍,使得女書文化能夠做到第一步符號普及化。進而結合以上措施實現第二步的內容普及化,形成一股社會大眾尤其是年輕人群會自發形成女書文化藝術的再創造力量,形成一個良性的傳播循環,實現賦予女書以現代意義。
4、圍繞江永女書進行文化再創造
利用江永女書自身歷史文化價值的品牌背書,普及藝術知識、歷史文化,提高審美,陶冶情操。可圍繞江永女書文化進行文學和藝術作品創造活動,如通過女書藝術作品的賞析,進行女書手游的開發,編寫一段以女書歷史文化為背景的小游戲。該游戲風格設計借鑒江永當地地方特色,讓用戶在玩耍之余不自覺受到女書文化影響。亦可讓中國當代電影民族的堅守和非遺保護交織,以女書項目作創作題材的電影,影片類型可選,做年輕人喜愛看的故事,作江永女書在當代中的文化發聲桶。
世界上唯一的女性字體江永女書正瀕臨消失,這些年江永女書文化通過“以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保護繼承方針,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得以解決了生存問題,但是這保護措施仍沒有使得江永女書活躍在大眾生活當中。新媒體環境下,如何使得江永女書在國家未來繼承人的年輕人群體中得到傳承乃至發揚光大,就要遵循新媒體環境的運行規律并順應當下受眾的真實需求,做受眾喜愛的、豐富多樣的“江永女書”,在江永女書的文化傳播中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