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民
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第五中學
在小學課堂開設道德與法治課程,其最主要的任務是提高小學生的思想水平和道德素養,使他們能夠從小就了解法律,學習法律,并且利用法律意識和道德素養規范自己的行為習慣。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小學階段的教學目標不應該只是注重對學生基礎知識的傳授,還應該引導小學生和積極融入社會生活,利用自己所學過的理論知識和養成的良好的行為規范,幫助自己解決在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理論知識和所講述的事例,都來源于現實生活,其學習的目的最終也是要使學生應用所學到的知識解決現實中遇到的問題,因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開展生活化的教學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小學生的思想還不成熟,他們正處于世界觀和思想意識初步形成的階段,他們對周圍事物的認知能力還比較弱。只有借助于他們身邊發生的真實事例,才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中所講述的法律知識和思想道德理論,通過這些具體的人和事才能夠讓學生形成直觀的感受,并積極的去踐行體驗,進而形成理性的系統而深刻的認識。因此,也只有開展生活化教學,才能通過教師與家長的言傳身教以及周圍事物的耳濡目染,使學生在心理、價值觀念、生活態度、人生理想方面都能夠有所收獲。
其次,只有生活化教學,才能使學生覺得親切,有更多的認同感,才能憑借發生在他們身邊的人和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自主能動性,才能更好的使他們產生思想上的認同和行為上的趨同。同時,身邊的人和事的示范與教育,才能夠更讓學生明確是非觀、榮辱觀,也才能夠讓學生理解道德與法治中的相關的理論知識和法律規則。這樣更容易讓小學生從小學法懂法,并且自覺地用法律意識約束自己的行為,也懂得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也可以以身邊的人和事教育小學生從小養成健全的人格,樹立遠大的理想,開闊自己的視界,提高自己的道德思想水平和認知能力。
首先,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把生活中的現象、生活中具體的人和事引入課堂教學,這些人和事應該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也許就是自己的親人,也許就是在自己的家里,或者就在自己的班級內,更有甚者就是學生們自己做過的,這樣更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從而形成示范與警示效應。這樣的教學形式可以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其次,教師要積極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景,通過生活中具體的問題導入,引入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展開進一步的討論,使學生在互相討論、互相溝通、合作學習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和法制意識,并且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法律知識。但是,要強調,教師在應用生活化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所引用的事例或引入的過程不宜突兀,要有利于讓學生接受與理解,并具有警示作用和引導學生趨同的作用。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所設置的教學內容,是和學生身邊的生活密切相關的,或者也可以說這些課程中設置的具體的事例,就是學生身邊環境和學生生活的縮影。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指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要融入社會生活,要有主人翁精神、合作精神以及創新意識。要善于通過生活實踐觀察身邊的生活細節,從而通過積極的社會實踐和認真的觀察研究發現身邊的問題,結合這些問題去理解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相關的思想理論和法律法規。素質教育的最主要教學目標就是對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可以增強學生的生活情趣,使學生熱愛生活、熱愛身邊的環境,進而產生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的崇高情感。并且在這些基礎上,對周圍的世界形成基于自己的認知能力和獨特視野的看法與見解,因此能夠產生更好的教學效果。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目標,就是要幫助學生養成獨立而健全的人格,因此,對于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評價也應該摒棄傳統的評價機制,應當重視對學生的學習過程、日常生活、行為習慣、學習能力、思想道德水平、遵紀守法等的客觀評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錯誤和不足,并結合具體的事例及時的幫助學生予以糾正。教師要本著以人為本的理念,充分認識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與肯定學生的個性化差異與個性特點。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在教學與生活實踐中鼓勵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優點與長處。同時,在教學評價中,教師不僅僅要評價學生的行為,更要通過學生的行為發現學生行為背后的真正內涵與潛在問題,從而應用不同的評價方式和教學方式,促使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生活化教學豐富的教學資源和多姿多彩的教學方式,深受學生、家長和社會的歡迎,也能夠產生顯著的教學實效。在這種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知識,并且用所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現實問題,從而強化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生活能力,非常符合教學規律和新課程標準的教學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