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素云
摘? 要:筆者借助信息化手段,依據高職空中乘務專業學生的特點,從教學分析、教學實施及教學反思3個方面設計教學。筆者選擇了客艙引導手勢這一實操性較強的任務,教學設計從理論知識結構到實際模擬訓練完整地體現了乘務員職業標準,收到了學生良好的反饋,達到了教學目的和效果。
關鍵詞:教學設計? 信息化教學? 高職? 空中乘務? 客艙引導手勢
中圖分類號:G434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7(c)-0123-02
荀子曰:“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對民航客艙服務而言,不同引導手勢之禮向乘客傳遞不同信息,傳遞不同文化內涵。該文從教學分析、教學實施及教學反思3個方面設計教學。
1? 教學分析
1.1 教學定位
該課選自國家“十三五”規劃教材《民航服務禮儀實務》,第五單元任務四。依據《民航乘務員國家職業標準》設計客艙引導手勢的教學。
1.2 學情分析
此次授課對象為高職空中乘務專業一年級第二學期的學生,他們之前已經學過儀態禮儀,有一定的禮儀認知和基礎。但他們對客艙引導手勢的職業規范認識模糊、操作特點解釋不清、文化內涵缺乏理解。
1.3 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及職業崗位需求,結合學情分析,確立此次授課任務的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客艙引導手勢的職業標準及操作特點;理解其蘊藏的文化內涵。
(2)能力目標:按國標要求,將客艙引導手勢靈活運用于客艙服務情境。
(3)素養目標:提升團隊協同能力及與乘客溝通交流的能力;培養良好的客艙引導手勢規范意識和服務意識。
1.4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客艙引導手勢的職業標準及操作特點。
難點:理解客艙引導手勢的文化內涵并能外塑于形。
1.5 教學策略
基于工作崗位的標準,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該課設計為:知禮、明禮、學禮、行禮、拓禮5個教學環節。助力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優化學習過程,實現對客艙服務不同引導手勢從理論知識的認知、理解到實踐作業的升華,提高實踐應用能力。
課前:通過自主學習、明確任務,做到“知禮”。
課中:設計情境、規范測量,做到“明禮”;掌握重點、攻克難點,做到“學禮”;多元評價、精準評估,做到“行禮”。
課后:團隊合作、拓展運用,做到“拓禮”。
2? 教學實施
該課以工作過程為導向,設計線上線下5個教學環節,4學時的課堂活動。
2.1 課前(知禮)
學生登錄學習平臺,預習“客艙引導手勢操作規范”視頻,并提交學習任務單——寫出視頻中不同引導手勢的規范及特點要求。筆者通過平臺的實時數據,評估學情,設計課堂教學。
2.2 課中
2.2.1 明禮
筆者對課前學習任務單做出總結,讓學生對客艙引導手勢有了初步認識。為增強學生對客艙引導手勢文化內涵的理解,筆者通過視頻導課,介紹客艙服務情境下引導手勢的不同含義。隨后,發布課堂作業:要求學生任選客艙內一處場景,匹配相應的引導手勢并闡述該手勢蘊藏的文化內涵。學生以文字和圖片形式上傳作業,筆者隨機挑選學生展示作業并做出點評。針對學生出現的混淆點,筆者通過連線小游戲的方式幫助學生強化客艙引導手勢禮儀的文化內涵。
為明確客艙引導手勢的操作特點,筆者再次進行知識點的講解。講解過后,針對知識要點即時考核。根據統計數據發現,學生對引導手勢的作業角度掌握缺失。故此,筆者引入AI測量軟件,幫助學生規范測量。
2.2.2 學禮
為細化客艙引導手勢規范,筆者導入了微課。學生通過微課模擬規范動作,筆者實時指導并現場拍攝學生的動作圖片,推送至學習平臺,學生利用AI測量軟件進行檢測,發現自己動作的偏差并糾正,從而掌握客艙引導手勢職業標準及操作特點,解決了此次課的重點。
客艙引導手勢不是孤立使用的,往往和規范的服務用語并駕齊驅。為培養學生良好的溝通表達能力,提高主動服務的意識,將規范的行為舉止內化,服務于客艙不同的工作情境中去。筆者利用智學VR軟件引入真實客艙服務環境下引導手勢的應用。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觀看、模擬、討論、演練,達到能按國標要求,將引導手勢靈活運用于客艙服務情境,提升團隊協同能力及與乘客溝通交流的能力。
2018年5月14日川航事件震驚中外,空姐臨危不懼、鎮定從容的職業素養讓人欽佩。筆者導入熱點視頻,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如果你是川航的乘務員,你會如何引導乘客呢?”每組派一名代表上臺闡述本組觀看視頻后的啟示,隨后,筆者進行了點評,學生投票選出全場最佳。通過案例教學,激勵學生深挖文化內涵,開辟傳承之路,從而攻克了該課的難點。
之后,筆者發布考核評分細則,為行禮做好準備。
2.2.3 行禮
為幫助學生融入真實工作崗位,筆者要求學生在航空模擬艙展示客艙引導手勢,并全程拍攝,根據之前公布的評分細則對展示進行課中考核,其他同學全程觀摩。為檢驗是否達到航空公司工作崗位的要求,實時連線某航空公司乘務長,對學生的考核視頻進行點評,實現多元化評價。在反復的“模擬、對比、運用、評價”學習過程中,學生逐步接近“良好的客艙引導手勢規范意識和服務意識”目標。
2.3 課后(拓禮)
2.3.1 課程訓練
筆者提前一周通過學習平臺發布課后拓展任務——要求學生利用網絡,根據所學的引導手勢編排一段1min以內的禮儀操,學習作品通過學習平臺進行分享,不但讓學生牢記引導手勢的職業標準、操作特點和文化內涵,還可以增添美感,讓禮儀動起來、活起來。
2.3.2 社會實踐綜合訓練
學生參加學院及社會大型禮儀演出活動,展示禮儀,增添自信。參加禮儀志愿者活動,讓禮儀廣泛運用于生活,弘揚中華禮儀文化,做美麗中國的傳播者、踐行者、推廣者。
3? 教學反思
3.1 教學效果
此次教學合理運用多種信息化手段,通過視頻、微課將重難點具體化、可視化,借用AI測量軟件規范職業操作,引入VR APP、仿真模擬激發學習興趣,優化教學進程,提升學習效果。但課程平臺建設不充分、專業資源缺失是未來需要補足的短板。
3.2 特色創新
借助前沿的信息化手段,構建混合式教學模式,結合《民航乘務員國家職業標準》和航空公司用人要求,打造符合“互聯網+”時代特色的空乘人員隊伍,讓科技服務于教學,教學服務于學生,學生服務于社會。
4? 結語
《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指出,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促進優質教育資源普及共享,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實現信息化教學常態化。《客艙引導手勢》的教學設計就是從這一目的出發,雖然信息化教學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但如何巧妙地開展智慧型教學,如何有效整合信息化資源,利用大數據,實現“一平三端”以推動教師與學生的雙向成長,仍舊是擺在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難題。基于工作崗位的需求,如何在課堂運用信息化手段,以探索和參與式教學方法激勵學生改變單一的學習模式,以提高對職業崗位的認知能力,是教師培養優秀的空中乘務專業人才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葉赪,譚艷霞.高職課程信息化教學設計的探索與實踐——以“乘務服務四階段”教學為例[J].現代經濟信息,2018(11):366-367.
[2] 馬箐,鮑家澤,包崢嶸.高職院校課程信息化教學設計過程研究[J].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017,35(4):64-67.
[3] 涂頻.高職院校信息化教學設計探索與實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7(24):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