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偉
摘? 要:當前醫學系列課程分支很多,刺法灸法學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醫學專業課程,其難度較大,其中在該課程體系中,毫針刺法的教與學也是一個關鍵性的主題,其包括了毫針的選擇、毫針的進針、進針過后的行針、針刺前的疾病辨證以及針刺補瀉,該文主要針對解決上述問題進行研究。
關鍵詞:刺法灸法? 教學? 體會
中圖分類號:G71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7(c)-0159-02
刺法灸法學包括幾十種不同針具及刺激方法、刺激強度、刺激部位的針灸治療技術,這些技術是基于歷代針灸學家在臨床實踐中積累的豐富的臨床經驗和理論知識,《刺法灸法學》的學習是一個技能訓練的過程[1]。
刺法灸法學同時作為一些醫學專業的必修課程,其中針法的相關理論知識與現實操作差距巨大,因此部分學生學習起來非常困難,教師也感覺難以更好地深入教學。
毫針刺法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術,也是臨床運用最廣泛的刺灸技術之一[2]。該文主要從實際出發,對于解決刺法灸法學關于毫針針法教學中教師、學生主客體雙方的一些問題,具有一定裨益。
1? 指導認真選針
當前隨著時代的進步,一次性不銹鋼針灸逐漸取代了原先的系列針具,其既具有高剛度、不易彎曲或折斷的優良特點,又具有無菌衛生、方便操作、容易進針或行針的使用性能。
刺法灸法學,該門課開篇便講述了毫針刺法相關方面的內容。其主要內容包括毫針的結構、規格、保養及檢查相關方面。其中毫針的選擇,則是教學的重點及難點。不少學生初學刺法章節,不會熟練地根據腧穴位置之所在,而挑選出合適的針具。首先,毫針的粗細程度,直徑最好選擇在0.25~0.35mm之間。其次,頭面部腧穴宜選用0.5~1.0寸針具,按最新度量標準則為13~25mm;身體軀干,若主要操作背部腧穴,宜選用1.0~1.5寸針具,按最新度量標準則為25~40mm,若主要操作腰臀部腧穴,則宜選用1.5寸~3寸針具,按最新度量標準則為40~75mm;人體四肢部位腧穴則可選用1.0~1.5寸針具。
2? 教授合理進針
要想將學生順利地培養成一名合格的針灸專業人員,就要幫助他們在正式進針前做好各種準備工作。
其一,要言傳身教正確的持針姿勢。教師可運用聯想類比教學法,將正確的姿勢比擬為每個人幼時的握毛筆寫字,即腕關節部要適度屈曲懸起,拇指、食指要夾持針柄,中指還須抵住針身。其二,要講述針刺前的體位、腧穴定位以及消毒各方面的準備。體位的恰當選擇,對于部分基礎差的學生,有一定的難度,因其經常把各個腧穴張冠李戴,所以他們有時選擇的體位經常難以進針。腧穴的定位,一定要精準,要教導學生不能粗枝大葉,不能僅僅滿足于知道各個腧穴在人體的某個部位,還應充分明確局部解剖結構,知其所以然。消毒環節,應始終堅持培養學生的無菌安全意識。其三,要仔細示范各種進針手法。常用的進針手法有:舒張進針法、提捏進針法、指切進針法、夾持進針法。此外,教師還應明確進針的細微三步驟,先用腕力透皮針刺,然后用指關節及指尖用力進一步進針,最后要十分明確特定腧穴所應操作的安全深度。
3? 傳授行針手法
進針過后,還應充分評價針刺操作的療效好壞。其標準是有沒有及時地產生“得氣”現象,即酸、麻、重、脹之類的感受效應。教師在指導學生進針之后,應耐心細致地詢問被操作學生的針刺感應。若該學生回答感覺不明顯甚至毫無針感時,此時教師應繼續教授學生各類實用的行針手法。
行針手法可分為基本手法和特殊的催氣手法。基礎手法包括上下提插法、左右捻轉法。這兩種方法均應遵循一定的操作規范,教師應讓學生們熟練地掌握。例如捻轉法左右轉動角度應一致,即不可一直單方向轉動,否則會造成針身過度地纏繞肌纖維,造成彎針、滯針、暈針等一些針刺意外的發生。催氣法可概括為8類,即:彈法、刮法、搓法、循法、搖法、弩法、震顫法及飛法。催氣,顧名思義即幫助針刺互能及時得氣,其中的各類方法,教師均應親力親為,為學生明晰地示范。當一種或兩種催氣法行之效果不佳時,還應鼓勵學生換用其他的操作方法多多嘗試,往往會起到最終得氣的良性針刺效應。
4? 明辨病癥實情
一位醫者醫治水平的高低,不僅要審視其針刺技能的操作,還應檢驗其能否根據實際的病情,進行辨證施治。教師應在平日教學過程中,有目的地培養學生這些意識。在針刺之前,要教會學生準確地辨別出人體的實證及虛證。
實證有著一系列典型的臨床表現,諸如神昏譫語、腹脹拒按、發熱、胸悶煩躁、呼吸喘粗、小便黃赤、大便秘結等。針對實證,因其癥狀繁多,教師可將其歸納為患者有臟腑實熱或者有濕熱的病理產物。虛證的臨床癥狀,有精神疲乏萎靡、全身乏力、面色萎黃甚至蒼白、心悸氣短、自汗、盜汗、畏寒怕冷或五心煩熱、小便頻數、大便滑脫等。教師可將上述癥狀分別歸納為:氣虛證、血虛證、陰虛證、陽虛證。教師平時在課程設計方面,應多設計出適合學生水平的臨床案例題,讓學生多思考,幫助學生多歸納總結病癥的虛實性。
5? 精通補瀉手法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在能夠自主分辨出人體虛證或實證后。教師便可以給學生深入講解針刺的各類補瀉手法。以便他們在日后的操作中,在針刺相關腧穴后產生得氣良好效應的基礎上,幫助患者取得更大的治療效果。
補瀉手法可分為單式和復式手法。其中教師應首先培訓學生學會單式手法,因此種手法臨床應用最為廣泛。常用的單式補瀉手法有:捻轉補瀉法、提插補瀉法、呼吸補瀉法、疾徐補瀉法、迎隨補瀉法以及開闔補瀉法。教師在講授針刺補瀉法之前,應引入腧穴的中醫解剖結構,即天、人、地三層結構,分別屬于深、中、淺3層,教師應向學生說明這是中醫學中特殊的取類比象的思想。現以提插補瀉法中的補法與瀉法為例,作一些深入探討。提插補法,教師應向學生明析特定的進針要求及退針要求,要求進針后得氣,先插入腧穴的天層,再由淺到深,分別插入腧穴的人層及地層,教師應要求學生在每層反復做重插輕提的手法。提插瀉法,教師應指導學生進針得氣過后,要先深刺進入腧穴深部的地層,然后再退針分別進入到人層、天層,其中在每層應進行輕插重提的手法。
通過以上5點內容的不斷強化,筆者相信學生對刺法灸法學中毫針針法方面的知識及技能會不斷提高,他們以后會運用得更加得心應手。
參考文獻
[1] 韓麗,趙百孝,鄔繼紅,等.淺談《刺法灸法學》操作技能教學中針刺基本能力的培養[J].中國針灸,2018,38(11):1215-1217.
[2] 陳盼碧,楊孝芳,馮玲媚,等.《刺法灸法學》實踐教學改革探索[J].光明中醫,2017,32(9):1367-1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