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晚晴
摘? 要: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完善教育制度能夠有效地解決當前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困難。教育作為強國之本,提升教育教學內容和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是高職院校辦學的原則,尤其是對于當前鼓勵就業創業的社會環境下,學生擁有一技之長才能在社會上贏得一定的地位,因此對于高職院校而言,提升院校辦學能力能夠有效地促進我國高職教育行業又快又好地發展。
關鍵詞:高職大學生? 就業創業? 特點? 現狀? 路徑? 探析
中圖分類號:G647.8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7(c)-0225-02
高職院校相較于其他教育院校不同的是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促使學生在未來就業或者是創業過程中能夠憑借自己的專業技能獲得成功,但也有許多高職院校只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而忽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對學生的就業創業之路造成影響。因此高職院校教育除了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之外,重視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意識的養成也是非常重要的,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改進高職院校教育內容,提升學生的就業創業意識培養等都是高職院校未來的發展方向。
1? 淺談當代高職大學生就業創業特點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迅猛,據相關數據統計,截至2017年,我國高等教育畢業學生總人數高達795萬人。隨著高職大學生的增長,針對大學生就業創業的表現特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1.1 畢業生就業創業選擇地域化
我國經濟發展重點集中在一、二線城市,以北、上、廣、深為代表的一線城市在經濟發展、人才資源等各個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優勢,所以導致大學畢業生在選擇發展區域時將更多的目光投向發達城市,而經濟高速發展城市對人才的需求量比較旺盛,相對應的人才競爭業比較激烈,因此很多畢業生寧肯在發展城市中贏得一席之位也不愿意領取國家對不發達地區的相應補償,回到欠發達地區發展。而這也導致了欠發達地區人才嚴重缺乏,經濟發展水平與發展城市越來越遠,而發達城市則出現人才過剩的現象,人才、經濟、資源分配越來越不平等,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1.2 學生與企業由主動選擇關系變成被選擇關系
過去我國高等教育資源屬于稀缺教育資源,大學畢業生選擇工作的時候能夠具備優越的主動選擇權,所以在那個時候大學生被稱為時代的精英人才也不為過。然而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不斷提升,大學生逐漸大眾化,在選擇工作中高職大學生成為進入企業的基礎標準[1],這也就導致高職大學生的主動選擇企業的權利轉變為由企業來選擇你,并且隨著不同教育水平的大學生不斷出現,導致在人才市場中常常出現“一職難求”的現象。
1.3 大學生就業創業期間存在迷茫期
高職院校大學生在畢業前后都會存在迷茫期,由于對社會環境、人才需求以及企業等多方面的不了解,對自己未來的發展沒有合理的規劃,也不敢去嘗試,對學校和家長的依賴性比較重,學生沒有勇氣去面對當前的社會環境,導致學生對未來生活、就業創業等產生迷茫、惶恐。雖然說大學就是一個小型的社會,但對于大學生而言,這里有能夠依靠的老師、同學,而就業創業需要面對的社會環境對于學生來說是完全陌生的環境,學生的心智、能力以及為人處世雖然在大學期間得到鍛煉,可與社會人士對比還是存在較大的差距。
2? 分析高職大學生就業創業存在的現狀問題
2.1 學生對就業經濟收入預估較高
高職大學生在畢業季中對關于就業創業的了解不夠清晰,大部分的學生認為畢業后找工作是易如反掌的事,然而實際上在找工作的過程中就出現四處碰壁的情況并不少見。曾經有調查顯示,60%的高職大學生認為可以找到令自己滿意的工作,有42%的學生對第一個月的工資設定在3K~5K之間,這樣的調查結果不難發現當代高職大學生關于就業選擇中依然保持有較高的自我主義,認為自己在社會人才市場中依然是“稀缺資源”的存在。
2.2 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經驗不高
對于當代高職院校大學生來說,實踐能力的培養可能是屬于短板的存在,學生在校學習更多的是掌握專業技能的理論知識,雖然學生也經常會鼓勵學生參與一些專業技能實踐比賽,但畢竟是比賽,在實踐能力的訓練和實踐經驗的積累上相較于社會就業人員還是存在一定的差距,這也就導致了學生在找工作中發現自己在學校學習的相關知識難以直接應用到工作中[2]。無論是就業還是創業,如何將在學校的專業知識轉換到工作中來,這是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未來的探索方向。
2.3 大部分學生對創業并不熱衷
就業壓力大,再加上國家對于畢業生創業的政策資金支持,促使很多在校畢業生會通過創業的形式來實現人生價值和滿足經濟自由,但由于學生對市場和創業的認識不夠全面,在創業過程中容易因為自身能力或者是經驗不足等原因造成創業失敗。雖然在關于大學生就業創業選擇的調查中有68%的學會表示會選擇創立自己的公司,但實際上認真研讀過創業相關書籍的學生不超過25%,這也就表現出大部分當代高職大學生對于創業的選擇并不是真正的熱衷[3],可能更多的是當作一個跳板。
3? 淺談高職大學生就業創業實現路徑
3.1 通過國家層面,加大學生的就、創業選擇
國家在對于大學生就業創業上本身就有一部分的政策傾向,對于就、創業過程中遇到困難的,也有相關的部門給予解決,這就能夠為大學生就創業帶來很多的便捷。當然除此之外,加大引入外資企業獲取更多的就業機會,扶持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對解決當代高職大學生的就業創業問題是具有非常明確的效果的。同時為暫時失業的高職大學生提供就業指導幫助,通過政府社會渠道保障失業大學生的再就業。最后就是建設完善的高職就創業管理系統,合理化地調整區域人才資源,合理解決高職大學生存在的就、創業問題。
3.2 更新高職院校就、創業教學管理模式
通過當前信息化技術水平建設共享信息網絡平臺,實現與社會人才市場資源共享,幫助學生及時了解社會人才需求情況和要求,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就創業率。其次,通過邀請社會企業家到校開展教學講座等方式,讓學生能夠真實地了解到當前的就業創業環境,在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的同時也讓學生看到自己的不足,合理定位自己的就、創業目標,同時為學生提供學校就、創業管理平臺,對于就、創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可以通過平臺進行提問和了解。最后就是樹立正確的就業創業觀,看到自己的優勢,也不忽略自己的不足,及時了解當前的社會環境,為自己就、創業奉獻自己的能力。
3.3 提高意識水平,培養大學生的創業就業能力
根據目前高職大學生對就業創業的態度容易看出在高校教育教學中并沒有針對學生的就業創業相關知識開展教育講座/課堂,導致學生在這方面的知識嚴重缺乏,因此提高學生的意識水平和培養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顯得迫在眉睫。
高職院校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根據學生的節點設置相對應的教學講座,考慮學生在不同階段對于知識和能力的不同需求。對于準畢業生來說,熟悉社會環境、了解就創業知識、提升自身適應能力等都是必不可少的課程。除此之外,學校應該建設有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為有創業想法的學生提供場地幫助以及一些前置準備,同時在社會關系資源上給予一定的幫助,促進學生更好地了解就創業知識,在獲取經濟利益的同時也能夠回饋學校、回饋社會。
4? 結語
總而言之,我國高職院校教育在時代的發展中不斷提速完善自我,大學生的就業創業也越來越受關注,專業技能的培養、社會意識的引導等都是高職院校教育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內容。因此高職院校在保持自身優勢的同時也應當能夠直面自己的不足,發揮好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的積極引導作用,完善教育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實踐水平,為社會提供更為優質的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 譚敏.高等職業教育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的路徑分析[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8,37(4):92-99.
[2] 林霞.淺談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問題及對策[J].現代交際,2016(21):204-205.
[3] 王茜茜.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教育的現狀分析[J].科技展望,2015,25(35):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