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博
摘 要:時代的進步帶來了思想的進步,思想的進步給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僅表達了對學生作為課堂主體的需求,還表達了對教師教學改革的需求,以促使教學更加適宜時代背景,更加適應學生發展。本文就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有效開展初中體育教學進行探索,給學生的體育發展提供了教學支撐,有利于學生學習新的技能,收獲新的知識。
關鍵詞:新時代;初中體育;教學
初中體育教師在新時代背景下對學生進行體育教學,可以立足學生的生活、學習和實踐進行,為學生的體育發展貢獻力量,讓學生在體育課堂中也能獲得成長,也能發現不一樣的自己。
一、關注學生的生活——培養學生的體育意識
初中體育教師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對學生進行體育教學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體育意識,關注學生的體育發展,通過為學生指明體育鍛煉的重要性來幫助學生形成體育鍛煉的習慣,讓學生在體育運動中有所收獲。生活,作為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大平臺,是學生開展體育運動不容忽視的場地之一。體育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體育教學時,應懂得與學生的生活聯系,通過觀察學生生活中體育鍛煉的情況來了解學生體育運動的情況,針對學生存在的主要情況來對學生進行科學指導。筆者在觀察學生鍛煉的時候發現,部分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由于運動意識不足而存在鍛煉不足的情況,這就使得學生無法保持一個健康積極的生活態度;還有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進行體育運動時,存在錯誤的運動方式,不僅沒能起到鍛煉的效果,反而加重了學生的運動負擔。針對以上情況,筆者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了體育指導。對于體育意識不強的學生,筆者向學生傳播了有關體育運動的知識,讓學生能夠在體育運動中發現運動的意義,看到運動存在的價值,讓學生轉變體育學習的態度;對于在日常運動中存在錯誤運動方式的學生,筆者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了科學的指導,向學生傳輸了正確的體育運動的知識,提高了學生的認識。這樣一來,教師通過在教學中圍繞學生的生活進行體育指導,給學生的體育運動加固了保障,增強了學生的體育意識。
二、關注學生的學習——培養學生的體育技能
初中體育教師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對學生進行體育教學時,要對學生的體育技能進行培養,讓學生掌握體育運動的精髓,使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擺脫對教師的依賴,能夠依據自己對體育技能的理解完成體育運動,促進學生的運動發展。教師在培養學生的體育技能時,要圍繞學生的學習內容展開,不能脫離學生的學習教材,不能超出學生的運動范圍,以免影響學生的理解和發育,造成學生學習上的負擔。筆者在分析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后發現,部分學生在進行體育鍛煉時,存在敷衍了事的情況,體育運動不深入,只掌握了體育的“形”,沒能做到體育鍛煉的融會貫通;部分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體育知識時,超出了學生的學習范圍或是加重了學生的運動量,使得學生的運動效果適得其反。針對以上問題,筆者提出了教學改革的方向,對學生進行專項的訓練,讓學生能夠在針對性的訓練中,完成對體育技能的掌握,豐富學生的體育內涵;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為學生設置合理的鍛煉計劃,讓學生能夠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提高學生的體育素養。這樣一來,教師通過在教學中圍繞學生的學習內容對學生進行體育教學,有效突出了學生的地位,滿足了學生對體育技能的要求。
三、立足學生的實踐——培養學生的體育精神
初中體育教師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對學生進行體育教學時,不能只關注學生體育能力的培養,還要關注學生體育精神的培養,讓學生在體育的世界里能夠學會尊重他人并且獲得他人的尊重,使學生可以擁有較高的體育修為,正視對手,積極面對,促使學生在體育世界中走出屬于自己的坦途。教師在培養學生的體育精神時,應落實到具體的實踐競賽中,使學生鞥能夠切實感受到體育精神的必要性,讓學生能夠發揚體育精神,做好傳承工作。筆者為了進一步加強學生的理解,在教學中為學生列舉了不同的案例,讓學生通過這些案例來理解體育精神,懂得體育精神存在的價值。學生通過分析和探討案例后,知道了體育精神給人們帶來的心靈上的沖擊,獲得了思想上的升華。接著,筆者又按照比賽的不同,向學生傳輸了不同的比賽精神,豐富了學生對體育精神的認知,讓學生看到了體育競賽中勇敢拼搏、尊重對手等的深刻含義。這樣一來,教師通過立足學生的實踐對學生進行體育精神的培養,既能提高學生的運動水平,又能促進學生的精神進步,讓學生在新時代下綻放光彩。
總之,本文立足學生的生活、學習和實踐對初中體育教學進行了探討和改革,培養了學生的體育意識、體育技能和體育精神,給學生搭建了一座體育城堡,讓學生在體育城堡中盡情地釋放自己對體育的熱愛之情,加快學生對體育的學習。
參考文獻:
[1]朱上軍. 基于初中體育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分析[A].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區域優質教育資源的整合研究”研討會論文集[C].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2.
[2]吳鐵林.初三體育教學中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的策略[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1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