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摘 要:“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基本方略,在推行和實踐的過程中,中國經歷了發展環境、體制社會的發展和變革,在不同時期依法治國的發展狀態和表現是不同的。縱觀我國依法治國方略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依法治國是通過法律實踐來踐行的,與法制社會緊密配合,加強法制就是在提倡民主,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法治之路還會面臨諸多挑戰。本文從依法治國的孕育階段、形成階段、發展階段三個方面,分析、了解依法治國方略的影響與表現。
關鍵詞:依法治國;發展歷史;思考;研究分析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穩步發展,國家法制建設體系已經進入了穩步發展階段,社會政治文明建設也有了全新的突破。”隨著民主制度在中國逐步推進,中國民眾所感受到的“民主”形式也變得多種多樣,群眾對于國家政治建設與發展的參與度提高了,其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也提高了,并且有了明確的目標。
一、我國依法治國方略的發展歷程
依法治國是指依照憲法和法律來治理國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還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必要保障。研究依法治國方略的發展歷程,需要將其劃分為三個階段,從階段性的方略實施效果來反觀我國在依法治國方略實施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和應對的方法。
(一)孕育階段
經歷過半個世紀的動蕩,中國在戰爭的洗禮下變得千瘡百孔,社會和人民都希望進入平穩的生活狀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讓中國共產黨成為國家治理的“執政黨”,為奠定堅實的政權基礎,1954年,黨和國家領導人通過集體會議制定了最初的《憲法》,該部《憲法》是我國第一個民主法律,它標志著中國正式進入“法制社會”。
因為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社會的基礎制度和框架還處于建設過程中,所以,《憲法》在制定上雖然有了主旨性的民主精神,但是其法治保障還沒有完全建立。鄧小平同志為確保“法制社會”的權威性,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針,在這個精神的帶領下,中國早期的法制社會還是基本實現了民主的。那個時候的中國,任何建設制度、任何發展目標都是在嘗試和創造的階段,依法治國同樣如此,在配合中國社會建設與發展的過程中,“法治建設”也正在熟悉國家環境、了解民眾需要,尋找依法治國方略實踐的方向。
(二)形成和發展階段
1996年,在第三次法制講座中,江澤民同志特別強調了“依法治國”是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并確立了依法治國方略實踐與推進的主導地位。黨的十五大報告中對依法治國方略進行了詳細的解釋,它涵蓋了國家經濟文化事業、社會事務以及其他生產與發展事業的各項工作,任何個人、任何工作都要在“法制體系”下展開。1999年,“依法治國”方略也正式進入《憲法》,融入了當時的法律體系,有了法律做保證,依法治國方略就此形成,并成為了影響國家社會發展的重要治國依據。
進入21世紀后,“民主”政治開始成為國家治理的主導,尤其在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理念后,依法治國變成了全社會都要積極實踐的戰略理想,在黨和國家的帶領下,中國的“法治社會”得到了保護,人民群眾也享受到了由國家建設帶給他們的穩定社會。依法治國方略已經和國家政治管理緊密地聯合在了一起,任何以社會管理實踐為主題的工作,都彰顯出了法治精神。
(三)完善階段
現如今,以習近平總書記為代表的黨中央,對依法治國方略提出了新的設想和發展目標,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進行了明確批示:“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這一指導精神證明了我國在依法治國發展上不斷配合社會發展,設定新的發展目標。“依法治國”的重要性被反復提及,也充分說明了國家在走科學發展道路的過程中依然堅信“依法治國”是國家發展的重要保障。
我國在依法治國方略實施的過程中,對其實施效果進行了科學的論證。法制社會下,民眾對國家的信賴感、依賴感會增強,尤其是改革開放后,人民希望在社會穩定和安定下實現自身理想與生活夢想,政府和市場的職能都能夠有效發揮以保護民眾的權益。目前,依法治國實踐已經進入了完善階段,國家在嘗試、并推行各行各業的法治建設,深入到行業當中、深入到民生生活當中,了解依法治國方略的落實點和關鍵事務,并反省自身,從政府職能、管控和監督等多個角度,確保國家依法治國方略完成既定的目標,以達到加快建設廉潔高效的服務型法治政府。
從中國依法治國方略的發展歷程來看,中國從國家建設開始便已經明確了如何走社會主義道路,作為民眾多、地域廣的發展中國家,依法治國成為了當前社會穩定、和平的最根本保障,它是國家發展與建設的基石,也是廣大民眾需要踐行、尊重的制度要求。
二、我國依法治國方略的思考
依法治國的發展歷程也是中國社會發展的縮影,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依法治國方略會繼續推動國家治理體系的完善,使其具備更高的治理能力,以維護國家長治久安、創新發展的態勢。歷史對于國家未來的發展有借鑒作用,也有著與眾不同的影響作用,中國的政治制度和體系在發展中面臨著很多選擇,在黨和國家的艱辛探索和勇敢實踐下,“依法治國”方略已經深深地與國家政治體系融合在一起,并成為了國家邁入新紀元、走上新發展道路的基石。
圍繞依法治國發展歷程和實踐表現,本文對依法治國方略的思考主要集中在其政策方針的影響上,因為對貫徹國家憲法、嚴明依法治國要求的中國來說,依法治國方略決定了國家治國理政的能力和水平。
(一)法強則國強
我國自古就有“法治國家”的思想和理論,在中國的國家治理體系中,“法”代表著國家政治管理能力的權威性,法治水平高,社會的安定水平就高,民眾積極投入生產建設,國家也勢必會富強。“法強則國強”這一理論在中國各個時期的法治社會中都有所呈現。
習近平總書記在道路、理論、制度三個方面指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也對中國的法治社會有很高的期冀,在之前踐行過的、通過實踐總結出完善理論的基礎上,相信我國在依法治國方略的實施上、發展上會更具特色、更顯優勢。分析前人的理論成果不難發現,依法治國方略不僅僅是以法律形式體現的,它還代表著民眾對于法律的意識遵從。可以說,依法治國方略是為了民眾生活、社會發展而制定的,民主是指導精神、人民群眾占據主導地位。“法強”則代表社會公信力、執法權威性達到一定標準,而“國強”是執行“法強”后的一個效果,即建設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權益為出發點的社會。
(二)不因任何情況而改變
中國的依法治國方略在任何情況下都是被重視、被遵守的。因為要想確保國家政治、制度、法律體系不被破壞,就必須遵從依法治國的方針策略,它不會受領導人的看法、領導團隊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是要始終如一貫徹下去的基本方略。
黨的十八大以來,有很多聲音把中國未來的發展之路歸于經濟發展、民生發展,殊不知全面小康社會的基礎是由“依法治國”來保駕護航的,這一點不容置疑,也不容改變。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上,都把“依法治國”作為頭等重要的國家發展任務,這說明我國的依法治國方略不會因任何情況而改變。“反腐倡廉”“打黑除惡”等一系列政治決策下達、執行,表示黨和國家對于各級領導干部的深厚期盼,希望他們肩負起“依法治國”的重任,從制度建設、行政執法、監督管理等多個角度,利用發揮好國家的治法思維、治法能力,以確保社會發展的制度化、法律化。由此不難看出,我國依法治國方略的政治基礎地位、政治重要地位是不容撼動的,在中國推動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依法治國方略會形成一個又一個政治體系,在特殊期、關鍵期以及敏感期,為中國其他政治決策、制度方針提供改變、完善的參考依據,而它則作為穩如磐石的法律基石,屹立在中國社會主義社會制度建設之路上。
(三)發展的必要性
中國的進步是驚人的,中國的發展也是世界有目共睹的。在新時期下,依法治國方略依然會持續幫助、維護國家建設的各個方針、策略,為其保駕護航。但為了迎合時代的發展,依法治國的方略也需要發展和創新。例如,近些年國家推出的“一帶一路”發展策略,讓我國發展邁入了全新紀元,在新的對外經濟背景下,國家在依法治國上要務實,也要迎合社會、市場多元化的法治需要,協力推動國家對外經濟貿易、政策和相關法治體系的建立,從司法制度角度,完善法治依據,以確保中國在世界經濟領域中依然可以促進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在我國依法治國方略的發展歷程中,依法治國的重要性始終沒有改變,但其每個時期的側重點卻發生了變化。由此可見,不因情況而改變的只是依法治國方略的政治地位,而不是其政治影響和制度影響,所以,依法治國方略也應該與時俱進,它對中國政治形態、社會制度、發展之路的影響十分顯著。
三、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依法治國方略的發展歷程雖然艱辛,也面臨諸多挑戰,但是它對中國體制建設的影響是積極的,它是中國社會發展的領路人,為中國法治建設提供了核心的指導思想和精神引領。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依法治國方略的全面政治化、體系化還會不斷細致、深入地發展,國家的長治久安、社會的和諧發展也依賴于依法治國方略的實施,同時也需要依法治國方略的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王亞婷.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原因探析[J].現代農業研究,2019(8):112-114.
[2]胡大偉.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視域下黨內法規理論研究:評《黨規之治》[J].中共石家莊市委黨校學報,2019,21(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