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倩 薛巖龍
摘要:隨著中國新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小城鎮的產業定位、發展已經成為政府、企業和學術界關注的焦點。本文分析了陜西省當前小城鎮產業結構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并對其產業發展提出了建議。陜西省小城鎮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產業規模小、基礎設施薄弱、管理水平較低、科技實力差、法規制度欠缺。為了解決相關問題,促進產業升級,小城鎮政府以及相關企業應開發主導產業及相關核心產品,扶持關聯產業,構建優勢突出、聯動發展的混合型產業體系。
關鍵詞:小城鎮 ?陜西 ?產業結構 ?發展
一、陜西省小城鎮產業結構特點
201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提出“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1]從此可以看出,小城鎮是城市和農村之間的紐帶,其重要性日漸凸顯。響應中央號召,陜西省也著力發展小城鎮,小城鎮的產業結構升級能幫助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而且能承接城市產業轉移,支撐城市產業轉型升級。
在小城鎮發展過程中,國內外學者都強調了要明確其產業結構定位:國內學者從小城鎮的功能定位及發展模式出發將其分為農業帶動型、工業助推型、文化旅游帶動型、商貿市場帶動型[3 - 4],而國外學者將小城鎮發展模式分為自由市場模式、工業化模式、旅游型模式3 類[2]。陜西省在2014年有 128 個鎮被列入國家重點鎮,截止2015年底,陜西培育省級重點示范鎮 35 個,文化旅游名鎮 31個。陜西省的整體產業結構分布是以其資源分布為基礎的,陜北以化工能源為基礎,關中以制造業為重點,陜南以自然生態資源為優勢。在陜西小城鎮發展過程中,陜西堅持“做強縣城、做大集鎮”的發展思路,但其小城鎮的產業關聯性不強,沒有形成產業集群,產業定位不明確。
二、陜西省小城鎮產業化的問題
陜西省小城鎮產業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產業規模小、基礎設施薄弱、管理水平較低、科技實力差、法規制度欠缺。
第一,陜西省小城鎮產業化規模小,缺乏競爭力。陜西省以農業資源為主的鄉鎮很多還是以小農經濟為主,沒有形成其以核心農產品為主的產業鏈,沒有品牌效應,缺乏市場競爭力。以工業為主的鄉鎮只有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醫藥制造業具有一定市場競爭力,其他工業化產業專業化程度不高,沒有形成具有優勢的產業群。以文化旅游為基礎發展的鄉鎮大部分市場吸引力不足,產品重復化嚴重,只能吸引陜西省內的游客。
第二,陜西省小城鎮基礎設施薄弱。首先是陜西省絲綢之路沿線小城鎮道路大多混亂,多以國道和鄉村道路為主,缺乏規劃,不足以承擔絲綢之路交通樞紐的責任。而且道路不便影響企業運輸,影響了陜西作為歐亞大陸橋中段重要物流位勢的地位。同時,陜西小城鎮在給排水、供熱、酒店衛生、街道環境、公共設施、休閑娛樂等方面的建設處于空白或起步階段,極大影響的吸引人才、引進國內外投資、進出口合作等方面。
第三,陜西省小城鎮地方政府管理水平低。受地方政治以及人才不足的影響,有些小城鎮在發展中過度追求業績,缺乏健全的管理體制和創新性,不能給當地帶來實際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因為當地政府班子缺乏人才,無法起到帶頭人的作用,無法整合資源,無法切實參與到小城鎮的發展規劃、市場營銷、企業經營中,所以在小城鎮發展過程中,會出現資源浪費、目標無法實現等問題。
第四,陜西省小城鎮科技實力差,缺乏自主創新動能。小城鎮缺乏專業科技人才和相應的職業培訓教育體系,不能很好的把公司經營創新理念傳達給相應的生產者。其根本原因是陜西本地的鄉鎮企業工資待遇和福利相對較低,難以吸引專業技術人員。此外,陜西省小城鎮很少有專業性質的科技創新機構,這延滯了商品的產業化經營,限制了研究與產業的協同發展,因而阻礙了中小企業的創新。
第五,陜西省小城鎮法規制度欠缺。在小城鎮發展過程中,在規劃編制、基礎設施建設用地的合理使用等方面缺乏有效監管,在處理違章現象方面也缺少法律依據。良好的法規制度才能保證良好的社會環境,推動基礎設施共享,保證不同利益群體的基本利益。
三、陜西小城鎮產業扶持與產業結構升級
如前所述,陜西省小城鎮的產業結構目前缺乏特色,結構單一、規模較小、承載能力有限,大多屬于基礎性的上游產品,其中冶金電力、有色金屬、煤炭等資源型企業占全省工業規模的60%左右。這樣的產業結構鏈條短,加工程度低,結構不協調。因此集合陜西省小城鎮的產業結構和發展實際,政府在進行產業扶持的時候應當有所為有所不為,從而促進產業的良性競爭和發展。政府的政策部署應該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堅持統籌城鄉發展,提供良好的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福利。根據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的總體部署,分階段、分步驟的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的藩籬,保障城鄉居民享有同質的教育、醫療、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保障城鄉居民享有相同的政治權利和社會福利待遇,從而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加強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陜西省尤其要重視絲綢之路研究道路建設以及居民飲用水安排建設。建立多功能的農村集貿市場和城鎮商業機構等休閑娛樂設施,提供居民生活水平,拉動小城鎮內需。健全小城鎮法律法規體系,監督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保障資源共享。同時健全居民社會保障體系,滿足不同社會階層居民的需要,同時建立完善的保險市場,鼓勵居民參與社保的基礎上加入商業人身保險。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福利的均等化有利于為產業結構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穩定的勞動力供給,有利于提高勞動者的生產能力,有利于吸引更多投資者。
第二,堅持科教興省戰略,推動創新驅動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社會轉型。陜西省科教實力較強,技術資源豐富,省內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密布。政策層面應該積極主動爭取優秀人才在陜西定居,積極吸引發達地區和留學歸國人才來陜定居,科技進步是產業化最重要的驅動力,科技人才是產業發展最直接的推動者。例如,省內一些地區已經建立起包括水果加工、存儲、鮮榨、包裝在內的完整的果業產業鏈,技術專家可以指導產業鏈上的企業使用新技術、新標準生產和加工,提高產品的品質。同時,專業的銷售和貿易人才有助于地方打開省外和國際市場,提高農業產業的商品化程度,也可以帶動服務業等行業的發展,從而帶動小城鎮的發展。
第三,堅持市場改革導向,發揮市場在產業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政府支持產業發展的政策經常容易走向政府控制或政府決定產業資源配置的誤區,這樣不僅不利于產業內部企業的良性競爭,也容易滋生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尋租行為。因此,在產業扶持政策方面,政府應該成為資源的供應者而不是分配者。政府通過財政、稅收、補貼和融資便利等經濟手段為重點產業提供總流動性,主動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審批程序,降低這些行業企業的融資成本和投融資壁壘,而盡量不去用行政手段干涉具體企業的經營行為,從而為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的發展環境。一方面,這樣可以鼓勵企業通過提高資金使用收益來償付融資成本,主動提高自身造血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減少尋租行為,避免由此帶來的損失。陜西地方政府既要建設好資金流動的市場,也要建設好商品流動的市場,對農產品加工等行業的支持以產業整體支持為主,在生產、銷售等各個階段為相關行業降低壁壘,提供便利,真正做到高效配置,貨暢其流。
四、結語
在陜西小城鎮產業升級過程中,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包括產業規模小、基礎設施薄弱、管理水平較低、科技實力差、法規制度欠缺。政府要有效發揮其領導作用,建立高水平的規劃和實施團隊,找準定位、突出特色、整合全鎮資源優勢,打造突出區域特色的產品。并以特色產品為核心,建立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兩兩相融合的現代鎮域混合產業鏈。
參考文獻:
[1]李克強 .以改革創新為動力 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J].求是,2015(4):3-10.
[2]李迎生,徐向文.社會工作助力精準扶貧:功能定位與實踐探索[J].學海,2016(4):114-123.
[3]張勇軍.陜甘寧扶貧現狀[J].西部大開發,2015(4):20-31.
[4]張勇軍.我國扶貧現狀與任務[J].西部大開發,2016(1):32-39.
基金項目: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 (2017S002)。
(金倩單位:西安外國語大學旅游學院;薛巖龍單位:西安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