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陽

摘要:為深化教育改革,國家政府出臺了許多相關的政策來約束各種教育行為和方式。高考作為教育體制改革中最重要的部分,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教育公平是我國一直以來致力解決的問題,雖然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機會,但是校與校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城市與城市之間以及各個國家之間存在著廣泛的差異,造成了受教育的不公平現象。高考的公平是否一定程度的反應了地區教育水平的公平。
關鍵詞:高考 ?教育水平 ? 比較分析
高考的公平是否一定程度的反應了地區教育水平的公平[1]。中國的應試教育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學生、家長包括老師都比較注重考試成績。也正因如此孩子的學習壓力越來越重,迫使許多孩子更加注重書本上的知識卻未能夠有更多的發散性的思維,一定程度的限制了孩子的創新思維的發展。
各地區根據經濟文化教育水平的不同,孩子們學到的文化知識也有很大的差異。有許多在一線城市工作的父母都會把子女帶在自己身邊讀書,而一線城市的教育水平遠高于鄉鎮的教育文化。由此,產生了一種叫異地高考的方式,在一線城市務工的農民工讓孩子跟在自己身邊讀書,等到高考的時候送回鄉鎮考試,這就造成了很大程度的不公平。異地高考的突出矛盾在于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北上廣這些大城市正是問題聚集的地方。
隨后,相關政府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2018年全國各省份都已經提出新的政策,北京最新出臺的政策顯示,外地戶籍的考生暫不能在當地報名參加考試。各省市也積極響應,出臺了一些列關于異地入學的政策,每個省份根據自身不同的情況做出不一樣的調整。
一、高考調查的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的針對2017年全國范圍類的考生。使用全國一卷的省份中,湖南省的一本分數線最高,在17級考生中,河南省的高考人數最多,人數達到了八十萬,福建省的本科錄取率高達18.70%。結合本次調查的結果可知,使用全國卷的省份中,湖南省的升學率比較低,并且升學難度較大。在這些省份中,人口越多經濟水平越高的省份,升學率越低,升學更加的困難。[2]
使用全國二卷的省份中,甘肅的考生最多,人數達到了28萬人次,吉林省的分數線最高。錄取率最高的省份是遼寧。由上圖可知,吉林省的升學難度較大。
使用全國三卷的省份較少,四川省的考生人數達到了58萬,貴州省的一本升學率最高,達到了14%。
由表1顯示,江蘇省的考生人數達到了33萬人次,北京省的一本升學率最高,達到了30%。自主命題的省份中出現了兩極的分化現象。像江蘇省山東省以及浙江省這三個省份,高考難度都較大。而像北京天津以及上海這些省份中,試卷難度較低,錄取率較高。
二、異地高考的公平分析
因為地區的差異導致高考的模式有所不同,越來越多的事物需要依靠大數據進行分析。利用大數據分析各高校的地理位置,高校主要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珠江三角洲地區。在我看來,一個地區高校的數直接影響著高考的難度。高校多的地區是比較富庶的地區,需要大量的高校人才,競爭力較為強大,為了選拔出更加優秀的人才,加大高考難度是有必要的。
全國高考最難的五個省份江蘇、湖南、湖北、浙江、河南,說到江蘇地獄式的教育方式應該都不陌生,對于江蘇考生來說,最難得就是數學,曾經因為數學卷子太難而上了熱搜,湖南湖北也是教育強省。由于教育水平的差異,采用不同的試卷,來爭取相對的公平。在這些省份中,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區的985和211錄取率要明顯高于其他城市。這也正是導致許多務工人員把孩子帶去一線城市上學的原因。異地高考使得考試更加的不公平。
三、高考的公平性
自從1977年國家宣布恢復高考制度以來,在這幾十年里,高考帶給國家新鮮的血液。只是改變命運的主旋律將繼續延續下去,雖然高考不一定能決定一個人的命運,但是相對于社會上的形形色色,高考是一個相對公平的起點。對每個人都很友好,不看你的身世社會地位,沒有高低貴賤,所有都一視同仁,這些種種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國家選拔人才,提供新鮮的血液。但與此同時,有許多專家指出,高考制度本身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弊端。隨著社會經濟與教育資源的明顯不均衡問題,完全指望高考來阻止教育資源分化的問題根本不現實。
拿教育大省來說,數十萬江蘇、湖北考生家長紛紛前往當地政府門前抗議示威, 質疑招生計劃調整的公平性和科學性, 要求保障考生的平等受教育權利。其他省市也不同程度地發生過因利益調整引發的社會動蕩, 如何平衡考試公平和區域公平依然是待解的歷史性難題[3]。想要在江蘇參加高考需要先參加必修科目等級考試,等級考試達到A的時候在高考的時候一個A加一分,以此類推最高可加四分。獲得全國獎項的可酌情加分,少數名族在江蘇參加中高考都可以加分。這也正是推崇學生不要當學習的機器,適當參加課外活動和各項國家比賽,在符合全面發展教育方針的要求上,使學生能在共同知識基礎上實現有個性的發展[1]。對于各地考卷不同主要是各地教育水平不同,為了讓教育比較落后的地區能夠發展起來,從而進一步控制貧富的差距。地區的差異導致了文化的差異。
四、結果分析
現如今,高考教育不公平有最大的三個問題:各種各樣的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問題;教育資源沒有能夠得到合理的分配;鄉村和城市之間的教育問題要突處解決;我國的教育問題要與國際相結合,取長補短。
第一,以資源流動解決教育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教育均衡才能促進更好的教育公平。解決教育均衡最重要的環節是注重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才能夠更好的實現教育均衡。推進教育體制深化改革,更加鼓勵實施下鄉支教、退休支教、強弱結合、高校對口等措施。
第二,以特色發展解決教育發展問題,向著努力給每個孩子最公平的教育發展。讓更多的孩子以學習為中心,教師以學生為中心。各學校要結合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突出自身的優勢。各校努力給予學生專業化指導,對癥下藥,彌補每個學生自身的劣勢。并且,同時注重學生創新與實踐的發展。樹立創新精神,擁有創新意識,達到創新目標。
第三,以國際合作擴大優秀的教育資源,推進對外開放,增加國際交流的意識,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幫助我國獲得更好的教育資源,不斷提高教育質量。
參考文獻:
[1]吳麗娟. “異地高考”與教育公平[J].素質教育大參考(A版) . 2013(08).
[2]邊新燦. 精細把握高考改革的公平與效益邏輯[J]. ?中國教育學刊. 2018(11) .
[3]吳麗娟. “異地高考”與教育公平[J].素質教育大參考(A版) . 2013(08) .
(作者單位:無錫職業技術學院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