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翠
摘要:針對縣域農村商業(yè)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粗放的現狀,本文通過對巴塞爾協議III中內部評級法的研究,在充分考慮縣域農村商業(yè)銀行實際情況基礎上,建立基于Credit Metrics的信用風險度量模型,計算出組合貸款和單筆貸款違約概率、違約損失率,從而建立符合該行實際的信用管理體系。
關鍵詞:內部評級法 ?信用風險度量模型 ?違約概率
一、引言
縣域農村商業(yè)銀行未來的發(fā)展需要一套相適合的信用風險管理體系。建立適合縣域農村商業(yè)銀行經營特點的信用風險管理模型及信用風險的管理體系意義重大。
二、縣域農村商業(yè)銀行信用風險形成的原因及研究意義
縣域農村商業(yè)銀行不良貸款率比銀行業(yè)平均水平高出2.6個百分點,究其原因:一是客戶多為農戶和小微企業(yè),抗風險能力不強,社會信用環(huán)境差;二是重規(guī)模輕質量,管理不合理;三是受信貸制度、信息技術及從業(yè)人員管理能力等因素的限制,缺乏及時有效的信用風險識別、度量及預警機制。
信用風險是縣域農村商業(yè)銀行目前面臨的最主要的風險。引入內部評級法,學習和借鑒國內外成熟經驗可以強化風險管理并推動農商銀行業(yè)務創(chuàng)新。
三、內部評級法及Credit Metrics模型
從本質上來說,內部評級法是一種信用評級體系,它依托于銀行內部,并根據銀行內部估算值來反映銀行信用風險狀況。內部評級法優(yōu)勢是銀行根據熟悉了解的借款人和債項信息來進行內部評級,并由此度量出相應的資本要求及風險大小,從而保證銀行的持續(xù)穩(wěn)健經營。
Credit Metrics模型是以資產組合理論和在險價值理論為基礎,對貸款和其他信用產品構成的資產組合進行信用風險量化的模型。Credit Metrics模型核心思想是資產組合價值的變化受到借款人信用等級轉移和借款人違約的雙重影響,該模型主要是通過對銀行的歷史數據的分析,得出違約貸款的回收率和信用等級轉移矩陣,并最終計算出單個貸款和組合貸款的違約概率[2]。本文主要是借鑒該模型的轉移矩陣思想,建立適合縣域農村商業(yè)銀行的度量模型。
四、縣域農商銀行信用風險度量模型
(一)信貸資產分類
客戶分類:個人客戶分為:農戶、城鎮(zhèn)居民、個體工商戶、學生、軍人、港澳臺居民、外籍人士。企業(yè)客戶:大型、中型、小型、微型。
行業(yè)分類:行業(yè)與國家通用的行業(yè)分類標準一致。四級用途下面增加農村商業(yè)銀行業(yè)務特色行業(yè)。例如在四級貸款用途“其他農牧產品批發(fā)”項下增加五級貸款用途“大蒜購銷、土豆購銷等”。
產品分類:按照縣域農村商業(yè)銀行現有貸款產品進行分類。
擔保方式分類:數據取自信貸管理系統(tǒng),分為以下種類:信用類、保證類、抵押類、質押類。
發(fā)放方式分類:分為新增、借新還舊、收回再貸、債務重組四種。四種發(fā)放方式分別按照一定的規(guī)則進行定義,對每一筆貸款均通過四種過濾規(guī)則進行區(qū)分。
收回方式分類:分為現金收回、借新還舊、核銷、置換、以資抵債、債務重組、股東購買、打包處置、整體收購方式。
(二)風險分類
1.違約定義。在金融機構雙方的交易過程中,由于一方的主動或被動,導致將來發(fā)生或實際發(fā)生的違約行為,系統(tǒng)稱為違約事件,系統(tǒng)中的違約定義如下:
債項違約:若出現以下任何一種情況則視同債項違約:
(1)企業(yè)客戶本金逾期超過5天(不含5天);
(2)個人客戶本金逾期超20天(不含20天);
(3)欠息30天以上(不含30天);
(4)非違約貸款年內辦理借新還舊;
(5)非違約貸款年內辦理核銷、置換、以資抵債、債務重組、股東購買、打包處置、整體收購的,處置的貸款即為違約,違約金額為處置金額,違約損失金額為按處置方式相應比例計算;
(6)五級分類為不良的??蛻暨`約:同一客戶名下的債項,至少存在一筆債項違約。
2.分類矩陣。采用五級分類矩陣,五級分類矩陣按個人類客戶和企業(yè)客戶分別設置,根據客戶信用狀況、擔保方式、本金逾期天數或利息逾期天數,形成客戶貸款五級分類矩陣。
3.限制性條件。系統(tǒng)的限制條件可分為軟性限制條件和硬性限制條件。其中:軟性限制條件是建議性的,在人工調整時只提示,不做具體限制;硬性限制條件是最終分類的上限,人工調整過程中不允許突破。
(三)組合貸款風險度量
某一組合貸款風險度量根據度量不同組合貸款的違約概率、違約損失率及預期損失率來確定,從而在貸款規(guī)模、貸款利率方面進行調節(jié),以達到控制風險的目的。
1.違約概率(PD)。年度違約概率[3]統(tǒng)計了某一類組合的貸款,本年度內發(fā)生違約的概率,計算公式如下:
年度違約概率=(上年末非違約貸款年內違約金額+本年新發(fā)放貸款年內違約金額)/(上年末非違約貸款余額+本年新發(fā)放貸款余額)
2.違約損失率(LGD)。年度違約損失率反應了某一類組合貸款一旦產生違約,其產生損失的大小,計算公式如下:
本年度違約損失率=(本年已處置違約貸款的損失金額+本年未處置違約貸款的損失金額)/(上年末非違約貸款年內違約金額+本年新發(fā)放貸款年內違約金額)×100%
其中損失金額是通過貸款余額乘以對應的損失計提系數得到。損失計提系數指根據已處置貸款的處置方式和未處置貸款的五級分類情況分別確定。已處置貸款損失計提比例:現金收回0%,借新還舊30%,以資抵債、債務重組50%,核銷、整體收購、打包處置、股東購買、置換100%。未處置貸款損失計提比例:正常0.5%,;關注2%,次級25%,可疑50%,損失100%。
為了提高計算的精確性,通過設置緩釋因子對損失金額進行一定的調節(jié)。緩釋因子如下:
(1)本票、存單質押、低風險國債、債券質押、支票、承兌匯票調節(jié)系數為0.7;
(2)房屋所有權、股權質押、土地使用權調節(jié)系數為0.8;
(3)采礦權抵押、海域抵押、林權抵押、倉單、貨權、旅游景點門票收費權、商標權、提單、在建工程、著作權、專利權調節(jié)系數為0.9;
(4)應收賬款、應收賬款-其他、保證人、抵押-其他、動產抵質押、權利質押-其他、調節(jié)系數為1。
3.預期損失率(EL)。年度預期損失率是指某一類貸款組合中發(fā)生損失的概率,其計算公式為PD和LGD的乘積。
(四)風險矩陣
前面介紹了組合貸款的風險指標,是一種基于對歷史數據統(tǒng)計分析而得到的組合貸款的信用風險均值。如果對組合貸款中的某一筆貸款的信用風險進行計量,這就需要一個單筆貸款風險轉移矩陣來進行邊際計算。組合貸款信用風險計量過程中綜合考慮客戶等級、債項自身性質等條件,因此,風險轉移矩陣的設置條件必須獨立于客戶和債項之外的一些風險因素。組合貸款包括用途組合貸款、產品組合貸款、區(qū)域組合貸款多種組合類型,單筆貸款風險轉移矩陣定義如下(以產品組合貸款為例):
(五)單筆貸款風險計量
通過對單筆貸款進行信用風險的計量,可以實現對單筆貸款的風險預警,以便于對其持續(xù)跟蹤。單筆貸款違約概率PD(i)等于該組合貸款類型的違約概率乘以該類型中某一細類所觸發(fā)風險因素對應的概率之和。
單筆違約損失率LGD(i)和單筆預期損失率EL(i)的度量同單筆貸款違約概率度量。
五、總結與展望
本文以內部評級法為理論依據,基于Credit Metrics模型基礎上建立符合縣域農商銀行實際的信用風險度量模型。通過違約概率、違約損失率、預期損失率指標分別對組合貸款和單筆貸款的信用風險進行度量,從而實現信用風險的有效控制,為進一步優(yōu)化貸款結構、利率定價機制、風險處置等提供了有力的支撐作用。
該模型既考慮了客戶和債項的信息,又將客觀存在的潛在風險因素融入其中,較為全面客觀地對信用風險進行量化。由于研究范圍的局限性,并沒有將宏觀經濟因素及市場因素考慮在內,因此,更為全面的信用風險管理將是本課題下一步研究的重點。
參考文獻:
[1]潘家芹.我國內部評級法的實施現狀及不足分析[J].哈爾濱金融學院學報,2013年第6期:51-52.
[2]錢藝平. 商業(yè)銀行風險度量與管理[M].中國經濟出版社,2014年.
[3]陳穎,王丹丹.信用風險內部評級法在我國的實施[J].中國金融,2013年第17期:45-48.
(作者單位:山東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