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峰 張聰聰 李榮霞


【摘要】 ?若要加強政府職能,提高管理公共事務的效率,有效預防化解重大風險,就必須提高行政事業單位內部管理的有序性和制衡性。《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頒布實施以來,行政事業單位內部管理水平因內部控制建設得到了極大的規范,在此情況下,進一步甄別內部控制的重要風險點,從而進一步提升內控評價結果成為了目前研究的關鍵。文章基于內控填報評價系統,對內控風險點進行了深入的比較,并找到內控不同層面中作用最為突出的風險點,以期為行政事業單位提高自身內控評價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 ? 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評價;風險點
【中圖分類號】 ?F2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5812(2019)18-0100-03
一、引言
行政事業單位是發揮政府職能以及管理公共事務的重要組成部門。行政事業單位要切實發揮作用不僅需要團結的工作隊伍和富足的精神信念,還需要高效的內部控制與管理。高效的內部控制能夠有效地化解重大風險,這是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的三大攻堅戰中的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重要作用路徑。2012年11月29日,《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財會[2012]21號)的頒布實施,拉開了我國行政事業單位內控建設帷幕,并從2016年底開始了內控報告的編報工作。內部控制編報工作按照年度進行匯總申報,至今已經完成了2016年至2018年三個年度的申報工作。申報工作主要是通過財政部官方網站發布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報告填報系統軟件進行的,其中2018年新增了網絡申報的途徑,使得申報工作更加直接高效。根據最新版2018年行政事業單位內控報告填報軟件,行政事業單位在如實填報本單位實際情況后,會生成針對于本單位的內控評價結果。該評價結果包括優良中差四個等級。通過研究可知,內控建設目前涉及了三個層面以及6個不同的業務管理領域(此處不討論其他業務管理),其涉及的范圍廣泛,且深度較高。做好內控建設工作,首先要抓住精髓,因此找到內控建設最重要的風險點成為目前的首要任務。本文擬通過該填報軟件的評價結果反向研究其評價依據,并通過對該評價依據進行實證分析研究,找出內控建設在行政事業單中的重要風險點,以期為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和完善工作提出建議,并進一步提高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管理效率,將防范化解重大風險落于實處。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主要是利用風險主線在單位層面、業務層面和信息層面三個方面展開。單位層面建設是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的基礎環節,單位層面內控的建立為業務層面內控建立提供了條件和環境。與此同時,單位層面內控風險防范點與業務層面風險防范點相結合,共同構成行政事業單位內控建設的整體作用網。而信息系統層面是內控建設的最新拓展,其主要是加強行政事業單位內控建設的信息系統的互聯互通以及建立大數據平臺,進一步提高信息數據的反饋速度和質量,這同樣是內部管理及時性要求的重要表現。所以評價一個單位的內控建設情況必須要結合單位層面、業務層面和信息層面等三個方面,才能得出最科學的評價結果。
(一)單位層面評價依據的理論分析
單位層面內控建設主要通過內部控制機構組成、內部控制機構運行、組織機構改革以及權力運行制衡機制建立等四個方面來展開工作。其中內部控制機構的組成是由內部控制領導小組、內部控制工作小組和內部控制評價與監督小組共3個部門構成。其主要目的是使內控工作落實到人的同時要職責相分離。此項建設可以反映單位內部控制工作方案是否已經出臺,是評價單位內控建設的最基礎的要素。內部控制機構運行是與機構組成相對應的,主要包括內控領導小組運行情況、內控工作小組運行情況以及內控評價與監督小組運行情況。組織機構改革主要是考察單位是否修訂了“三定”方案以及確定該單位的職責明細程度。權力運行制衡機制的建立主要是考察單位是否落實了分事行權、分崗設權、分級授權和定期輪崗等工作。綜合來看,單位層面內控建設的主要評價依據是機構的建立健全。
(二)業務層面評價依據的理論分析
業務層面評價依據主要來源于業務層面內控建設情況、建立健全內控制度情況、其他領域內控建設以及內控制度執行情況等四個方面。其中業務層面內控建設情況主要是業務適用領域、具體業務工作職責分離情況和業務輪崗情況的考察。其業務領域的適用情況直接影響后續內控制度的執行情況。建立健全內控制度情況主要檢查制度管控點、管控點材料以及更新的流程圖文件等方面。其他內控建設主要是針對特殊性單位建立的在六大類業務之外的業務類型。內控制度執行情況是整個業務層面內控建設的重中之重。其通過具體可查的數據和有效力的佐證材料對本年度六大類業務的執行情況進行了高度概括,無疑是業務層面評價內控的重要作用點。
(三)信息系統層面評價依據的理論分析
除上述單位層面和業務層面的內控建設外,2018年的內控報告填報新增了信息系統層面內部控制建設,其重點在于考察單位信息系統互聯互通情況以及大數據平臺建立情況。其本質是監督管理和推進行政事業單位使用一體化平臺,使得事業單位財務更透明。信息的透明化與及時性正是內部管理的重要途徑,所以信息系統層面的建設同樣是評價內控建設的重要方面。
通過上述理論分析可知,內控評價的主要依據是內控機構建立程度、業務執行情況以及是否建立信息系統,且三方面的作用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1:機構改革風險點是內部控制建設單位層面最主要的風險點。
H2:評價要點適用范圍風險點是內部控制建設業務層面最主要的風險點。
H3:內控平臺大數據的建立風險點是內部控制建設信息系統層面最主要的風險點。
三、研究設計
(一)風險點選取
本文選取某一行政事業單位進行樣本實驗。本文將在三個層面選擇不同的風險點,隨后對其進行配對實驗,將不同風險點相互搭配,找到最優評價結果。由理論分析可知,單位層面中,風險點主要是內控機構的建立、運行、改革以及權力運行制衡機制的建立。由現狀可知,行政事業單位內控的建立與運行是內控評級的基礎且已經趨于穩定,而機構改革與權力制衡機制的建立仍存在差異性,所以本文選取機構改革與權力制衡機制作為單位層面的重要風險點。同樣,在考慮業務層面風險點選擇時,應首先排除業務層面管理領域適用數量的影響作用,因為通過內控作用原理可知,當適用領域增加時,內控發揮作用更大,與評價結果成正相關。所以本文選取是否存在業務管理領域制度更新與評價要點的適用范圍為考察風險點。信息系統層面中,內控信息覆蓋情況與內控信息互聯互通情況在建立內控制度時就做了要求,所以選取是否聯通政府會計核算模塊以及內控大數據平臺建立為考察風險點。
填報過程中制度執行的金額適用某市公開報出的年度財務報告中的數值,因為本文主要研究不同風險點的重要程度,在實驗過程中將保持數值不變,所以數值的選取不會影響實驗結果,僅為實驗提供基礎條件。為保證研究的科學性,并排除其他無關變量對于實驗結果的影響,設置控制變量為K。
(二)變量定義(詳見下頁表1)
(三)模型構建
針對上述假設,構建了以下模型:F=AnCn+Bm/Bn。此處相加代表同時適用的意思,并非數值的相加。
四、實證結果與分析
根據上述假設進行多次重復實驗,得到下列統計結果:
由上述統計結果可知:業務管理領域制度更新數量與內控評價結果為正相關。在業務管理領域制度更新數量為4項時,A1C1的評價結果要高于A2C1,說明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機構改革比運行權力制衡機制作用更為突出。在業務管理領域制度更新數量為4或5項時,A1D1的評價結果要高于A1C1,說明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內控平臺大數據的建立要比聯通政府核算模塊更為重要。評價要點適用范圍數量與內控評價結果為正相關。A1C1與A1D1隨著評價要點適用范圍數量的變化,其作用程度是相同的。在A1、A2、C1、D1確定的情況下,Bn比Bm在評價結果為優和良的占比要大,但在中的占比上較小。整體來看,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評價要點適用范圍比業務管理領域制度更新作用更為突出。綜合情況來看,能夠證明H1、H2、H3假設的成立。
五、結論與建議
通過上述統計結果可知,單位層面中機構改革風險點、業務層面中評價要點適用范圍風險點與信息層面內控平臺大數據的建立風險點是在行政事業單位建立了內控制度,并實行了多項業務管理的基礎上,提高單位內控工作效率和改善評價結果的重要方面。其中機構改革風險點涉及到單位“三定”方案的實施等,評價要點范圍是指業務管理的具體實施目標和完成情況。所以為了進一步加強行政事業內控管理,提高內控評價結果,行政事業單位應該在適用多項業務領域的基礎之上,將機構改革落到實處,加大業務管理的具體管控范圍。提高內控實施的效率,才能真正提高行政事業單位內控管理,從而更好地發揮政府職能,高效地管理公共事務。J
【主要參考文獻】
[1] 黃艷萍.行政事業單位財務內部控制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財會學習,2019,(12):12+21.
[2] 肖英華.淺談內部控制對事業單位成本管理的作用[J].財會學習,2019,(12):255-256.
[3] 閻達五,楊有紅.內部控制框架的構建[J].會計研究,2001,(02):9-14+65.
[4] 吳水澎,陳漢文,邵賢弟.企業內部控制理論的發展與啟示[J].會計研究,2000,(05):2-8.
[5] 陳海媛.新常態下如何加強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J].商業會計,2016,(21):45-46.
【作者簡介】
劉國峰,男,河北農業大學商學院教授;研究方向:農林經濟管理。
張聰聰,女,河北農業大學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會計理論與實務。
李榮霞,女,河北農業大學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會計理論與實務。
史丹,女,河北農業大學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會計理論與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