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剛 高欣 張振華
摘要:本文立足于“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旨在此基礎上對我國海洋經濟的發展進行深入地分析,結合中國海洋統計年鑒的數據,采用聚類分析方法,把我國位于東部沿海的11個沿海省份劃分為四大類,并在此基礎上對比分析各個城市的海洋經濟發展特點。從研究結果出發,以國家利益和資源戰略作為切入點,堅持按照“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可持續發展”兩個戰略前行,在此基礎上提出適合我國國情的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方針。本研究能夠進一步對海洋經濟發展理論進行補充完善,同時也能指導我國海洋經濟實現更好更快地發展。
關鍵詞:聚類分析 ?中國海洋經濟 ?研究
一、引言
本研究的主題是從產業視角分析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的相關問題,總結我國海洋經濟的具體發展現狀,然后通過對海洋經濟產業的聚類分析,剖析我國海洋經濟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并提出有利于海洋經濟產業進一步發展的機制和政策建議。
二、中國海洋經濟的總體狀況
海洋經濟屬于國家新型的戰略產業之一,加快發展海洋經濟是“調整結構、改變方式”戰略下中國新常態經濟結構的重要選擇,這也是我國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方針的一種有效策略,是海洋強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因如此,深入分析海洋經濟的發展是十分必要的,只有這樣才能為我國海洋經濟的發展創建堅實的理論基礎。
(一) 海洋生產總值穩步增長
如今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海洋經濟做出了越來越重要的貢獻。結合下表的統計數據可知,我國海洋生產總值逐年增加。從2011年年初開始,我國海洋生產總值保持平穩的速度上升,增速達到了10.75%,遠超過GDP的平均增長速度。
(二)海洋產業結構逐步優化
由于海洋具有不同于陸地和空間的資源特征,因此中國主要海洋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和影響也不盡相同。從結構演變過程來看,我國海洋產業結構和陸地產業結構有著較大的區別,對于海洋產業結構而言,經歷的是從第一產業到第三產業,又回到第二產業的演變過程,目前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已經并重發展。
近年來,海洋第一產業的經濟地位大幅下降,海洋二、三產業在海洋產業中的比重平穩上升,呈現出產業結構的三個階段特征。
(三)沿海地區海洋經濟發展不平衡
分析對比我國東部沿海十一個地區的海洋生產總值可知,經過近十年的快速發展,我國沿海地區海洋生產總值保持著良好的增長勢頭,然而區域之間的經濟發展特性差異性較大。
根據海洋生產總值的大小進行排序,十一個沿海地區中,高舉榜首的是廣東,緊隨其后的是山東與福建,排在末尾的是海南,詳細排列順序如下所示:
三、海洋經濟產業的聚類分析
(一)聚類分析
聚類分析是一個降維的分類過程,指的是將相似性相同的數據以樣本相似的程度或者是變量的相似程度為依據來聚類的一個過程。它主要用于研究對象的分類或變量的合并和提取。在降維過程中,首先要對不同維度的指標進行標準化,并根據樣本或變量的特征或維度選擇合適的標準化方法。將指標標準化后,我們可以測量樣本或變量的相似性,為最終的分類做準備。以聚類對象為依據,或者是以變量指標為依據,均可以將聚類分析劃分為兩部分,即Q型聚類和R型聚類,其中Q型指的是樣本聚類,R型指的是變量聚類。
此次研究劃分的對象為11個省份的海洋經濟產業,聚類類型屬于樣本聚類分析,鑒于此,研究辦法選取的是Q型聚類分析方法,盡可能的對樣本進行深入分析。由于在設置時容易受到主觀的影響,為避免這一現象發生,本文選擇以層次聚類分析的辦法來完成實證研究。
(二)數據選取說明
考慮到聚類分析和進一步分析數據的可用性,本研究使用的數據為2015年11個沿海省份的相關數據。本次研究中使用到的數據來源于《中國海洋統計年鑒》2016年全年統計報告。(截至目前,《中國海洋統計年鑒2017-2019》尚未出版)
本研究選取了以下指標和數據來對海洋經濟發展水平進行描述:海洋總產值、海洋第一、二、三產業總產值(PI、SI、TI)、涉海就業人員。可以發現它們并沒有基于空間存在一致或明顯的層次。
(三)海洋經濟產業的聚類結果
對研究對象的數據進行聚類分析,運用STATA軟件和分層聚類的研究辦法。利用“組間連接”指標的差異化程度,同時使用切比雪夫距離表示質量標準和標準差,進行無量綱標準化處理,得到的聚類結果如表3-2所示。
表 3-2是對11個沿海省市海洋經濟產業進行聚類分析的切比雪夫距離矩陣,列出了各省之間的相似之處。數值越大,相似性越小,數值越小,則相似性越明顯。
根據切比雪夫距離,將最相似的樣本進行分組,然后對次一級相似樣本進行分層聚類(分類過程如圖3-1所示)。最后得到了三種類型的海洋經濟產業:海洋經濟產業水平較高的地區是廣東與山東,接著江蘇、遼寧、福建、浙江緊隨其后,而上海、海南、河北、天津與廣西歸為最后一類。
(四)聚類結果分析
站在海洋經濟產值特征的角度思考,海洋經濟產業的第一產業產值、第二產業產值以及第三產業產值呈現出遞減趨勢。站在產業結構的角度思考,結構上并未出現明顯差異的經濟產業為第一類產業和第二類產業,而結構急需改善的經濟產業為第三類產業,這三類產業當中占比較大的是第一產業,其它兩類產業占比相對較低。
研究與分析各類海洋經濟產業勞動生產率的特點可知,海洋經濟產業勞動生產效率排名首位的是第二類產業,而勞動生產效率最低的是第三類。某種意義上揭示了產業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即在規模報酬遞減的規律下,不是生產規模越大,效率越高,而是存在著一個保持生產效率的適度范圍。
四、中國海洋經濟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
海洋資源領域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重點在于對海洋資源進行可持續開發利用,而實施海洋資源的開發旨在以行之有效的設計和機制作為引導,對我國的海洋資源進行選擇性開發。在切實保護海洋資源的基礎上,對我國的海洋經濟進行可持續地利用。
在實施海洋資源開發的過程當中,可持續發展理念是切入點也是落腳點,必須嚴格遵守,切實保護海洋。同時深入開發,保證海洋資源的循環利用,從而大幅提高海洋資源的內在價值。此外,政府還需要完善海洋資源的綜合管理體系,合理規劃海洋資源開發戰略,推動綠色海洋能源的利用進程。
(二)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個國家資源的利用效率、環境的友好性以及可持續發展潛力直接決定了這個國家經濟發展模式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因此,我們需要建立以提高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為基礎的海洋正式規則體系,建立以提高海洋人才素質為重點的海洋非正式規則體系
考慮到目前我國海洋領域的法律法規還不健全,在管理海洋過程中只借助法律是遠遠不夠的。我國必須建立健全海洋管理實施機制,積極彌補海洋法律法規的不足,確保正式和非正式規則的實施,促進海洋管理有序進行。
(三)海洋經濟的科技創新
如今我國整體的海洋科技水平還比較低,海洋技術發展明顯落后于歐美發達國家,無法支撐海洋科學研究的高速發展和進步。它與發達的海洋強國之間仍有很大差距。所以我們有必要對海洋科學技術進行全面深入地研究,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增強海洋科學研究的科技含量,使海洋高新技術產業體系更加完善,培養更多具有戰略高度的海洋產業。政府應加大對海洋科學技術的投入,培養海洋科學技術人才,從加強海洋科學技術知識的普及入手,逐步深化海洋高等教育改革,加強人才培養。建造重點海洋學科。
(四)海洋經濟的國際合作
我國之所以要發展成為海洋強國,并將海洋經濟作為重點發展項目,主要原因是相對于陸地經濟的國際性特征而言,海洋經濟有著更為明顯的優勢。因此,我國必須在保護海洋權益的基礎上,積極參與到國際合作當中去。同時,要注重創新的海洋國際合作方式,提高海洋開發的有效性,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將合作戰略與國家海洋經濟發展戰略相結合,按照沿海地區和海洋開發區分階段、分層次開展合作,擴大我國海洋對外交流的合作領域,提高國家海洋權益保護和國際合作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國家海洋局.中國海洋統計年鑒[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7.
[2]宗雪.中國海洋經濟發展現狀及可持續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8.
[3]吳云通.基于產業視角的中國海洋經濟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6.
[4]沈滿洪,余璇.習近平建設海洋強國重要論述研究[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48(06):5-17.
[5]程娜.可持續發展視閾下中國海洋經濟發展研究[D].吉林大學,2013.
[6]紀玉山.可持續發展視閾下中國海洋經濟發展戰略研究[A].中國海洋學會.中國海洋學會2013年學術年會第13分會場論文集[C].中國海洋學會:中國海洋學會海洋經濟分會,2013:13.
(作者單位:北京工商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