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潔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和素質教育的開展,研究性學習成為激發學生課堂主體地位、開發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探究創新意識的重要手段。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為了引導學生從被動知識接受轉變為對生物知識的主動探究,教師應該研究并在教學實踐中探索實施研究性學習的有效策略,以激發學生們對生物學科的學習興趣,推進學生們的思維培育,讓其具備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科素養。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高中生物;課堂教學;素質教育;策略
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推進的過程中,高中生物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逐漸發生了改變,學生們的學習方式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進。研究性學習能夠集中體現學生們的課堂主體地位和自主探究意愿,是提升學生高中生物學科素養和綜合能力的高效學習方法。下面筆者就為大家分享在日常課堂教學中所采取的引導并輔助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相關策略,希望對大家的生物教學實踐提供一些建設性的參考建議。
一、引導學生自主設疑,激發其生物知識研究興趣
興趣是學生們研究性學習得以順利開展和持續的重要因素。教師應當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關注學生們的學習行為以及情緒變化并且有意識地引發學生們對生物知識和生物現象的好奇心與探究意愿。例如:教師在展示學習內容的時候不再把結論全部呈現給學生們,而引導學生們根據已知線索探究生物現象的發展趨勢,讓他們根據自己的觀察和推斷發現問題、解決疑問,當學生們所提疑問與學習主題有關或者涉及其關鍵所在,學生們會因此獲得包括教師在內的贊揚。這種對自身能力的認可會成為一種無可抵擋的學習動力,讓學生們對生物知識的探究興趣激增。例如,在學習《植物的激素調節》這一章節的時候,筆者只是借助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們呈現早、中、晚三個不同時段的向日葵的圖片,學生在發現向日葵的花盤在不同時段會隨著太陽的方向而轉動后,教師技巧性地實施了教學等待,此時學生們就會對向日葵花盤隨著太陽轉動的方向而轉移的原因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并進而對這種自然現象產生自主探究行為。由此可知,教師要敢于放手讓學生們去探究,也要有一定的教學技巧不著痕跡地指引學生們思考和探究的方向,讓學生們對教師所展示的教學內容產生疑問并形成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意愿。
二、幫助學生營建合作探究學習環境,培養其科學思維和創新意識
研究性學習需要確立一個明確的研究課題,更需要一個良好的探究環境。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在日常生物教學實踐中采取措施幫助學生營建合作探究學習環境,增加師生間、生生間的合作與信息交流,營造良好的研究氛圍,促進學生間的獨立思考和合作探究,培養學生們的科學思維和創新意識。例如,筆者在處理“伴性遺傳”相關內容的時候,就采取了上述策略。筆者設置紅綠色盲的發病案例,讓全班以小組為單位研究這種病癥的致病原因。這種不限思維方向的問題用于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最為恰當。學生們有的從紅綠色盲的婚配方式入手,有的則借助遺傳圖譜尋找線索。在熱烈的信息交換和結論辨析后,通過彼此間的相互補充,學生們最終把紅綠色盲人員的家族遺傳特點、遺傳規律、基因表達正確地歸納總結出來。當他們對照教師幻燈片上最后的問題答案的時候,小組成員間相視一笑,都暗暗給自己也給同伴點了一個贊。教師的這種小組合作探究教學方法讓學生們從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生物課題的研究者,讓知識的學習過程成為課題的探究過程和能力培養過程,凸顯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實現了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情感目標的高效融合。而組內的合作和組外的競爭能力引發了思維方式的碰撞和思維空間的拓展,對學生們科學思維的培養和創新意識的形成極為有利。
三、提供實驗場地和器材,輔助學生完成科研實踐
很多生物知識和技能需要以實驗為載體進行傳遞。當學生們真正開展生物研究性學習的時候,教師一定要為學生們提供實驗場地和相關器材,幫助學生們完成科研實踐任務,讓他們有親手操作的機會和獲取直觀感知的可能。例如,在學生們開展對《植物的激素調節》的研究性學習時,筆者檢驗了學生們擬定的實驗目標、實驗要求和實驗方案,建議他們設置對照組,根據單因子變量的數據變化來驗證實驗結論,并為他們提供了燒杯、量桶、玉米種子、綠豆種子和黃豆種子作為實驗材料。在實驗進行期間,教師通過植物牙胚的發育情況警示大家挑選種子的重要性,并對學生們開展實驗的裝置的安全性、可操作性以及實驗過程中對植物生長情況的監測以及實驗結果表述的嚴密性等進行了指導。
通過對學生生物科研實驗的指導行為,教師發現生物實驗能帶給學生們直接的感官認知,有效激發學生們對生物知識探究的激情,并且通過親身實踐增強了學生們觀察事物的細致性和發現問題的敏銳性,豐富了學生們的想象和聯想能力,提高了他們的概括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讓他們具備了敢于猜想、富于創造的科學品質。
四、指導學生總結反饋,幫助其構建相對完整的知識框架
研究性學習活動在結束的時候總會需要總結報告,讓學生們總結課題研究的最終結果以及研究過程中的得與失。而學生們往往在總結反饋的時候長篇大論卻無的放矢。因此,教師要對學生們進行相應的指導。一方面,讓學生們學會中把控內容表述的關鍵詞和重點,學會從不同角度分析成敗的原因及對以后研究性學習的啟示,增強學生們的表達能力和對所研究的生物知識的匯總能力。另一方面,教師要教會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透過過程看結論,通過本學科不同模塊或者跨學科相關知識間的聯系構建相對完整的生物學知識框架。只有學生們具備相關的總結反饋能力,以后的科學探究行為才有了標準,實施起來也相對容易得多。
綜上所述,《高中生物教學大綱》鼓勵學生們開展研究性學習,認為課題研究活動重在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因此生物教師應該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來輔助學生們的研究性學習,以培養其創新精神,增強其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