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繼紅
摘要:在中職學前教育中的其中的專業技能課程是舞蹈教學,在本文中研究了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的情況,談久了和崗位對接的舞蹈教學的發展趨勢,并提出了提升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效果的對策。
關鍵詞:崗位對接;中職;學前教育;幼兒舞蹈教學
舞蹈教學屬于學前教育中的一門專業能力課程,根據學生的特征,考慮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特征,通過教師的教學經驗,認為在課堂教學中要采用舞蹈基礎課、民族舞蹈與幼兒舞蹈學習創編課程,指導學生動手實踐,發散思維,進而提升學生的編制舞蹈能力,而且能夠有效提升學生與崗位對接的教育舞蹈水平。
一、分析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
(一)分析教學崗位
隨著我國教育工作的迅速發展,社會人民開始關注中職學前教育教學。幼兒園教學職業日益增加的需求量,對幼兒園老師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在步入社會工作職責就是教育幼兒,所以學習和編制幼兒的舞蹈是十分關鍵的。中職學校學前教育專業肯定是要開展舞蹈課程,舞蹈課是學前教育學習的前提,要注重科學性、適用性、指導性的原則。學前教育的舞蹈課中要堅持這個原則,嚴格要求學生,激勵學生,在提升學生信心的前提下,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實踐,培養學生的專業思想,提升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才能,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
(二)分析教學現狀
目前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情況一般都是學習舞蹈基礎功底和基礎知識,然后訓練學生綜合舞蹈知識和能力。教師要教給學生學習到專業的理論知識和能力,就是考慮學生的實際特征,針對性進行舞蹈教學,進而提升學生的舞蹈綜合能力。
1、傳統的舞蹈教學方式沒有辦法滿足學生的工作需求
傳統的舞蹈教學方式一般都是為學生講解基礎舞蹈和形體,沒有重視學生學習舞蹈的主體作用。學生只要能夠跳舞,但是學生不愛舞蹈、編制舞蹈進而教會舞蹈。這樣的傳統當時讓學生在畢業后不是滿足到現代舞蹈教師的人才需求。從事幼兒園的教師,是需要有熱情的對到舞蹈和幼兒,但是在傳統舞蹈教學中這些都不注重。
2、注重舞蹈基礎,不注重編排幼兒舞蹈教學
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中比較重視學生練習舞蹈基本功,這和舞蹈專業的特征相關,從現在中職學前教育的舞蹈教學來講,學生學習兩年的舞蹈,能夠提高自己的基本功和表演能力,而且有的學生在大型的舞臺上進行舞蹈表演。但是,沒有學生可以為幼兒編制感興趣的舞蹈,這個情況大大的降低了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畢業的崗位對接,學生們要了解到在學校時期學習的舞蹈是對未來舞蹈教學奠定基礎的。為此,要提升學生學習并編制幼兒舞蹈的教學能力。
二、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
(一)讓學生擁有較高的舞蹈素質
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通過學習系統性的舞蹈能夠得到舞蹈素質,在中職學校的舞蹈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中職學生的特征,考慮不同學生的身體素質,針對性進行培養學生的舞蹈。因為大部分學前教育的學生之前沒有學過舞蹈,自己的身體和骨頭已經成型,因此教師在訓練學生舞蹈時,要考慮到這部分學生的身體,不要過大的訓練學生軟動作,針對學生做不到的動作教師要減弱動作的幅度,加強講解動作的要點,如下腰等等,借助學生具備較高的理解力,教師要注重如何教會學生的動作,把軟開度的時代轉變訓練身體卸掉能力。這樣針對性教學方式,才能夠有效的培養學生的興趣和提升學生的舞蹈素質。
(二)讓學生擁有編制幼兒園舞蹈的能力
中職老師在訓練學生舞蹈時,不但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舞蹈素質,使學生在未來的工作中能夠滿足幼師的需求,而且要注重學生學會編制幼兒園舞蹈的能力。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在進入到社會中,大部分都是幼師,在教幼兒學習舞蹈時,一般都是根據幼兒園的音樂來編排的舞蹈,假如學生在結業之后,可以借助自身的舞蹈能力編排幼兒園舞蹈,吸引幼兒的喜愛,同一首歌曲編出不同的舞蹈也能讓幼師感受到成就感。
(三)培養學生具備舞蹈教學的專業水平
學前教育的學生畢業后是做幼師工作,為此,要提升學生舞蹈教學水平。以往的舞蹈教學都是教師演示,學生學的方法,隨著教育迅速發展,有著豐富多樣的教育方式,傳統教育不能滿足幼兒學習舞蹈的需求,為此,在教學時,要重視學生教學舞蹈水平,激勵學生創作舞蹈的教學方式,讓師生一起進步。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中職學前教育專業中舞蹈教學十分關鍵,不同學校都需要重視,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要和崗位對接結合,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教師要改變傳統舞蹈教學方式,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舞蹈實踐教學能力,為幼兒園培養出高標準的人才,對幼兒進行負責,也對中職教育工作負責。
參考文獻:
[1]高職高專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特色化發展研究[J].褚青青.大眾文藝.2019 (06)
[2]淺談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孫濤.亞太教育.2015 (12)
[3]“以學生為中心”的中職學前教育舞蹈教學初探[J].林秀梅.教育教學論壇.2014 (33)
[4]中等職業學校開展“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對接”實踐與思考[J].楊前邦.課程教育研究.2013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