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麗英
摘要:文章在分析綜合素質評價對中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意義的基礎上,提出為了確保學生素質的全面提升,使綜合素質評價真正起到激勵和促進學生發展的作用,要積極探索形成全方位,多學科,多樣化的素質評價體系,并以語文實際教學過程中實施綜合素質各項評價的多次試驗,深入研究探索綜合素質評價在學科中的實施方法及促進作用。
關鍵詞:綜合素質;評價標準;學科素養;語文;方法
1綜合素質評價的內涵及可操作性
素質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礎上,經過后天的教育和社會的影響,由知識內化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心理品質及其素養、修養和能力的總稱。我國教育部在2002年頒發的《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指出,要充分發揮評價促進發展的作用,使評價從根本上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教師的發展水平。
2綜合素質教育在中學的發展現狀
2.1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綜合素質評價出臺了具體的實施細則,從各方面都對學生的發展提出了方法措施,做了非常細致的考核標準。在理想狀態下是可以體現“以人為本”思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但是在落地實施的過程中很多素質如思想品德、公民素養等方面的評價較難,由于這些素養是隱性的,不一定能夠通過顯性表現出來,或者顯性表現與隱性素質不符、觀察過程不全面、觀察者對事件了解不具體、對顯性表現的量化難度大。
2.2主觀因素在綜合素質評價中的影響
由于綜合素質評價的內容較寬泛,評價標準較多,要求觀察被評價者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的點滴積累,這項工作的進行比較考驗觀察者的耐心、細心、持久力和分析能力,在學習過程中各種事物的交錯發展,會造成平時記錄時間不足,記錄事件的缺失,記錄過程不詳盡、不全面,對事件了解不充分。
2.3綜合素質實施的表面化對學生的危害
由于綜合素質評價中各條款的量化難度較大,為了更加具體真實的記錄學生的成長,會要求學生在參加一些體驗活動時以照片為佐證。這樣一來,有些學生就會在活動中過分取證,而失去了參加活動的真實意義。在參加如經典誦讀、參觀書畫展、練習書法作品、剪紙、學習武術等活動時出現“過分留痕跡”現象,“只擺拍,不活動”形成一些無效活動,既浪費了時間,又帶壞了風氣,不利于踏實沉穩的求實精神培養,活動進行不深刻,不透徹,流于表面,失去初心。
2.4升學的現實問題帶來的對綜合素質評價的忽視
中學生是人生發展的基礎階段,學生們充滿好奇,潛力無窮,一切皆有可能。在此期間,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興趣愛好、都會成為學生提高自我認知度,提升自信心,指導未來發展方向的重要因素。但是,迫于升學的壓力,目前多數高中招收學生的標準依然以文化分數為主要參考依據,這就導致家長、學生甚至學校不得不減少甚至摒棄其他素質的培養,把學習成績作為側重培養內容,從而制約了綜合素質的提升。
3在語文教學中貫穿落實綜合素質評價的方法措施
綜合素質評價內涵廣泛,是對在校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全面評價,其中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包括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思維能力、人文素養等。在多年的語文教學中,我對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在語文學科中的作用深深振奮,并在各項試驗過程中成就了學生,成長了自我。
3.1正視學生的差異性、促進個性化發展
綜合素質學生觀中提出學生是獨特的人,是完整的人,有自身獨特性,存在巨大差異。不以教師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該對每一位學生給予足夠尊重,尤其是學業成績較差、被孤立和拒絕、有嚴重缺點和缺陷、和自己意見相左的學生。
3.2在古文教學中滲透道德情感
人的道德情感可以反映出個人的多方面素質。例如受教育程度、心理健康程度、人生觀價值觀的取向等。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大多具有高尚的道德,豐富的情感。重視道德情感的培養對個人來說意義非凡。我在日常教學中利用古文的教學,挖掘古文中值得學習的道德楷模,把他們身上的發光點結合實際展示給學生,使學生了解、理解進而景仰、跟隨。逐漸在潛意識中形成好的道德趨勢,經過較長時間的培養,轉化為自身的品質。
3.3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
在綜合素質評價的學習能力維度中,對學習方法的劃分包括有良好的的學習習慣。大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育是什么,簡單說,只須一句話,就是要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多重內容,包括按計劃學習、專時專用講求效率、善于思考、能夠自學、合理把握學習過程等習慣。
參考文獻
[1]陰國恩. 心理與教育科學研究方法[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6:48.
[2]黃厚江. 享受語文課堂—黃厚江本色語文教學典型案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7
[3]陳桂生. 教育原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6.37-58.
[4]馬書玉. 語文教學中的綜合素質評價[J].河北教育(德育版),2016年09期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