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中國傳統瑰寶的民間剪紙藝術,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積淀。內蒙古中部地區的剪紙藝術更是展現了草原文化的民族特色,它包含著北方游牧民族在藝術創作時的造型意識,傳達了北方民族的審美理想與哲學觀念。本文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段建珺、劉靜蘭為調查研究個案,進行實地田野考察,在吸取前輩學者的研究成果基礎上,分析內蒙古中部地區的剪紙現狀,展望剪紙藝術的發展。
關鍵詞:民間剪紙;田野調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
一、內蒙古中部民間剪紙的發展現狀
內蒙古中部地區的剪紙主要包括和林格爾剪紙與包頭剪紙,兩項剪紙都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獨特的審美內涵,是內蒙古中部地區剪紙的典型代表。內蒙古中部地區毗鄰山西省,可以說和林格爾剪紙與包頭剪紙是農耕文明與草原文明相結合的文化之花。在“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背景下,剪紙越來越受到當代研究愛好者們的注意,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剪紙藝術沒有面臨著沖擊和挑戰。[1]筆者通過對內蒙古中部地區的剪紙進行深入的田野考察,分別采訪了和林格爾剪紙的傳承人段建珺。以及包頭剪紙的傳承人劉靜蘭。希望通過研究能喚起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剪紙藝術的關注,為剪紙藝術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
二、內蒙古中部民間剪紙的搶救保護與傳承
如今,和林格爾剪紙與包頭剪紙作為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但民間剪紙屬于不可再生資源,要想把這項民間藝術保留并傳承下來,首要任務是它的搶救與保護。傳承人段建珺很早就進行了發現搶救,從一開始的幾百幅,到幾千幅,直到現在搶救了大約十萬幅的剪紙作品。傳承人段建珺說:“我在搶救的過程中發現好多過去的熏樣,已經燒掉了,好多剪紙也是從灶火口搶救下來,這說明人們的觀念認識不強,認為剪紙就是小玩意兒,沒什么特別的,這首先是民間藝術文化的不重視。第二是老百姓對剪紙的價值認識不夠,雖然喜歡剪紙,但不懂得保護。”筆者認為,要提高全民的觀念意識,重視對傳統文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和林格爾剪紙與包頭剪紙,搶救與保護是第一步,接下來更重要的是傳承,如何傳承也是如今剪紙藝術發展的重點。據筆者采訪了解到,現如今每個傳承人都要帶徒弟,這在一定程度上確保了我們的文化不會丟失。但在社會上,如何將這種傳統文化剪紙繼承與發揚下去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傳承人段建珺很早就將剪紙藝術引進校園、引進課堂,在教授的過程中,實施“請上來”與“走下去”的教學理念,請上來是將有代表性的藝人、傳承人走進課堂,給學生們傳授知識,走下去是指帶學生進田野,深入民間感受剪紙藝術的魅力。同時,其他政府文化職能部門應積極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社區,讓傳承人與愛好者能近距離接觸和溝通,讓民眾對剪紙文化有更加直觀的審美感受,通過專業手工藝人的講授與示范,營造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良好氛圍,使源于民間的剪紙文化再回到民間大放異彩。[2]
三、內蒙古中部民間剪紙的創新與發展
傳統社會的現代轉型導致民間藝術丟失了生存與發展的空間。樓房的建造,城市的興起,民間剪紙藝術作為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在今天會不會逐漸淡出我們的生活呢?筆者在采訪的過程中了解到,過去的剪紙是鋪天蓋地的,家家戶戶都有,直到90年代后,在我們這個地區越來越少了,農村老房子全部拆除,剪紙藝術的最后舞臺逐漸消失。現在的民間剪紙藝術的陣地逐漸從農村轉向城市,剪紙藝術的展示場所逐漸轉化了,過去是在窗框里較多,現在是在畫框里較多。環境發生改變,功能也在發生改變,過去的民間剪紙更多的是具有民俗功能的,而現在更多的是審美功能。
與此同時,筆者認為民間剪紙藝術同樣還以一種產品性方式傳承下來,這同時也是一種創新。在現代社會中,剪紙以一種全新的形式與大眾進行交流,例如:在節日、禮儀中。現如今好多人慕名而來,希望傳承人劉靜蘭設計剪紙,劉靜蘭說:“現在還會有許多人來找我設計喜花,我一般就用兩個新人的屬相為元素,配合喜字,祝愿他們愛情美滿,而且在設計的過程中也激發了我的創作靈感。”筆者認為,剪紙藝術商業化有一定的優勢,它能夠給予創作者更多的靈感,同時也是最好地向大眾傳播的方式。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內蒙古中部地區的民間剪紙藝術更是草原文化的藝術精粹。我們要傳承并發展好我們最根本的文化,弘揚其價值,彰顯草原文化的魅力。
參考文獻:
[1]宋俊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2]徐靜.淺論剪紙藝術的起源與審美[J].名作欣賞,2014(23):171-172.
作者簡介:任嘉欣,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