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智
摘要:流行音樂與古典音樂之所以有著不同的市場境遇,既有音樂本體的原因,也是受外部環(huán)境因素影響的結果。大眾媒介對流行音樂的大力推廣,在一定程度上剝奪了人們文化選擇的民主權利。本文將從傳播方式的角度分析流行音樂和古典音樂,找出流行音樂的大眾傳播方式對古典音樂的借鑒意義,以求各種形式的文化能夠得到更為平衡的推廣。
關鍵詞:流行音樂;古典音樂;傳播方式;平衡推廣
一、信源、信宿
在新媒體時代,傳者與受者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傳者與受者不再是傳播過程中主客體的關系,而是更加平等、自由、開放、交融的狀態(tài)。所以在此將傳播過程中的信源、信宿綜合起來進行考量。
流行音樂的生產者、傳播者始終與現代工業(yè)文明如影隨形。20世紀40年代法蘭克福學派的M.霍克海默和T.W.阿多諾在《啟蒙的辯證法》第一次提出了“文化工業(yè)”的概念。“文化工業(yè)”這一帶有批判性的概念雖然有其缺陷,但它也指出了資本主義社會中大眾文化的商品化和標準化的傾向。流行音樂的生產和傳播者大都是以盈利為目的的商業(yè)性組織,流行音樂作品被當作文化商品生產出來,那么作為商品,利潤是衡量商品的最重要的標準。為了追求利潤和生產的最大化,“同質化”和“標準化”就成了流行音樂生產傳播的內在要求。相信這一點我們已深有體會,例如,流行音樂的“萬能和弦”,決定了其作品的旋律的走向都是十分類似的,甚至不同的歌曲相互拼貼也毫無違和感。市場上還出現了流行歌曲的快速生成軟件,該軟件能夠自動生成歌詞、旋律、伴奏等等;一首流行音樂作品從生產創(chuàng)作到發(fā)行流通也有一套程式化的流程。
這種“流水線”式的工業(yè)大生產方式是流行音樂與古典音樂相區(qū)別的根本因素。我們反觀古典音樂,非盈利性的劇院團、音樂廳作為最主要的古典音樂生產傳播主體,接受來自政府和民間的資助。因此社會效益的實現是其最主要的衡量標準,也是其根本目的。隨著劇院團改革的不斷深入,企業(yè)化運作也成為必然要求,古典音樂在實現社會效益的同時也要兼顧經濟效益。但由于藝術活動的社會公民屬性和商品屬性之間存在的矛盾,古典音樂在保證其藝術性的同時,經濟效益往往就要妥協(xié)讓步,經營狀況不錯的國有劇院團僅僅是能夠實現收支平衡或略有盈余也說明了這一點。
隨著“UGC用戶創(chuàng)造內容”理念的興起,受眾不單單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成了信息的傳播者。短視頻和自媒體的爆火,使得受眾自覺或不自覺得成為流行音樂的傳播者。流行音樂的通俗性加上與大眾媒介的結合,讓流行音樂如魚得水,擁有廣泛的受眾基礎。相比之下古典音樂的受眾范圍卻十分局限,往往表現為具有更高的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和社會地位的群體。
二、訊息
流行音樂與古典音樂作為文化藝術產品的種類之一,在它們傳播的過程中所傳遞的內容訊息既有文化產品的共同性,也具有其各自的特點。就它們的共同性來說,文化產品所傳播的內容訊息都是對一定的社會生活的反應。但流行音樂受到消費主義的入侵,表現為對欲望的鼓動。大量娛樂、色情、暴力的內容充斥其中,在商業(yè)利益和享樂主義的驅使下,審美價值和文化氣息與流行音樂的內容漸行漸遠。“它僅僅是適應著人們的消遣、娛樂的感性需要而發(fā)展,并不以思想性、現實性和社會性為要義”。
影響受眾理解傳播訊息的因素往往不是訊息所傳遞的意義,而是訊息的表達方式。霍爾在《編碼/解碼》一書中提出了信息的“編碼”與“解碼”理論,編碼與解碼就是信息與符號相互轉化的過程。流行音樂的傳播較之于古典音樂來說,流行音樂的編碼活動幾乎同時運用了所有的符號類型對信息進行詮釋:作為語言符號的口語、文字、樂譜;作為非語言符號的視覺、聽覺符號。例如:一首流行音樂產品通過歌詞、口語(有時甚至是更為通俗的方言)、樂譜等語言符號傳遞信息之外,通常還有配套的MV(Music Video),在MV中歌手演唱的旋律、樂隊伴奏、肢體動作、服裝道具、鏡頭語言、甚至故事情節(jié)這些非語言符號都對信息的傳遞具有積極作用。古典音樂雖然也包括帶有歌詞的聲樂作品,但在歌詞的創(chuàng)作和選擇上通常顯示出更高的文學和藝術價值,流行音樂則更傾向于直白的通俗的表達方式。
音樂藝術的創(chuàng)作手段也是一種將信息進行編碼的活動。古典音樂擁有著更為復雜多樣、更具探索性和創(chuàng)新性的創(chuàng)作技法。“流行音樂不再遵從古典音樂那嚴謹的音樂律制、樂思發(fā)展、樂曲結構、和聲對位等一切內在的規(guī)則、標準和結構。流行音樂沒有向傳統(tǒng)音樂那樣重視傳統(tǒng)音樂中的那種深刻性的主題、嚴肅性的題材、純正性的風格以及規(guī)范性的表現技巧”。
三、媒介
演唱會、音樂會是流行音樂與古典音樂最具代表性的兩種線下傳播媒介,也是最基礎、最直觀、最重要的音樂傳播類型。演唱會與音樂會的差別在第二部分的第二節(jié)中再做詳細論述。
“流行音樂借助于大眾媒介的傳播效應,逐步贏得了公眾的接受和認可,從而大大縮短了傳統(tǒng)觀念中藝術與商品之間的距離,也進一步強化了音樂藝術與社會公眾之間的親和力”。目前流行音樂已經得到了各種媒體的大力推廣,大眾有很多機會接觸和認識流行文化,但對于高雅音樂來說,大眾接觸的機會比較有限。就是說大眾現在接觸到的音樂不一定是他們真正想要選擇的音樂,因此我們要做的是為大眾提供真正選擇的機會,要通過傳播手段來確保各種形式的文化能夠比較平衡的推廣。用什么樣的傳播方式來推廣古典音樂是我們需要重視的點。
四、反饋
音樂批評是一種對音樂藝術進行反饋的方式。通過對音樂作品、音樂思潮、音樂活動、音樂家等對象的批評,實現調節(jié)音樂藝術的作用。
“負反饋使輸出起到與輸入相反的作用,使系統(tǒng)輸出與系統(tǒng)目標的誤差減小,系統(tǒng)趨于穩(wěn)定”。負反饋可以起到穩(wěn)定系統(tǒng)的作用。對于流行音樂與大眾傳媒的思考,一般聽眾是沒有能力做出深刻思考的,以人文精神去關注流行音樂的評論家在這個時代很少。在快餐文化的大環(huán)境中流行音樂的精神已是越來越庸俗,大眾的審美情趣也變得越來越低下,對于流行音樂的評論已逐漸演變成為一種暴露樂壇內幕與散播小道消息的、嘩眾取寵的商業(yè)性行為。流行音樂為實用主義、功利主義所支配,而放棄了古典音樂所具有的思想教化、文化啟蒙、理性批判等社會功能。甚至以淡化政治、嘲弄理想、調侃道德作為吸引音樂受眾、制造轟動效應的營銷策略。流行音樂自身缺少思辨性,來自社會的負反饋也并不強烈,造成流行音樂愈發(fā)商業(yè)化與庸俗化。
五、結語
流行音樂與古典音樂作為精神文化產品,都肩負著豐富人民文化生活和促進文化產業(yè)經濟發(fā)展的重任。但從傳播過程各要素的角度來看,二者在傳播內容、受眾群體、媒介利用、反饋方式上又有一定的差距。這就證明和決定了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存在著相互借鑒的可能性和可實施性。
古典音樂不能墨守成規(guī),而應該積極借鑒流行音樂演唱會、綜藝節(jié)目、網絡短視頻、自媒體等大眾傳播方式來普及古典音樂,拓展古典音樂受眾群體,培養(yǎng)受眾的審美趣味和提高受眾審美能力,促進演藝市場繁榮。同時對流行音樂過度娛樂化、商業(yè)化的現象引以為戒,在藝術性與經濟性之間尋找和諧發(fā)展的平衡點。
參考文獻:
[1]王輝.消費時代的中國流行音樂[J].人民音樂,2007(07):74-75.
[2]任飛.傳播學視野下的中國當代流行音樂研究[D].山東大學,2012.
[3]吳磊.關于中國流行音樂與大眾傳媒的思考[J].蘇州大學學報(工科版),2004(03):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