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 王軒
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家具要求增高,家具更多地融入自然形式。藤作為自然界產物具有其獨特的自然屬性,同時體現人們對自然認知的提升,表明人們不僅渴望回歸自然,而且促進家具的可持續發展。本文通過分析藤在家具上的運用手法,探討了藤家具的自然屬性,體現藤家具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自然形式;自然屬性;可持續
一、藤在家具上的發展及現狀
(一)藤編的形成與發展
藤編是用其表層以及其內部為原料,經過加工后做成的工藝美術品。藤編是一種運用古老技藝手法的工藝,已經傳承了上千年,它的起源始于三國時代,史書有載“三國時,蜀有漢原工匠馬氏,以深山野藤泡而亮之,高山翠竹陰干作架,細密繞而成形,以土法熏蒸色呈金黃,形似龍塌。初為自娛之用,后鄰人知之,以為巧,紛紛錢幣貨之。 隨入市為業”。 一開始,藤編只是為了生活需求,制作出筐、簍等物件,后發展成為裝飾物,裝飾物上還具有魚、花等圖案;到唐代已成為貢品。到清朝年間,坊間藤制品開始流行,藤編也開始遠近聞名; 民國時期,手工編織藤器逐漸成為一種行業,種類也漸漸增長,開始從生活器具往工藝品和家具用品方向發展。
18世紀下半葉,藤編家具用品逐漸出口歐洲美洲國家,其藝術形式成為歐美設計的設計要素。19世紀開始,東西方藤編家具的風格開始結合,開始有了S形狀,圓弧形狀,花的形狀等不同的設計樣式。 19世紀后期,家具風格變成簡約風,后來又成為質樸風,1970年左右,藤編風格受到西方裝飾的影響,改善了藤編技巧,把從前的完全屬于手工制作轉為部分步驟利用機器進行。 進入21世紀,藤編講究創新,不僅從形態細節上,而且從造型、與其他材料結合上都有了很大創新。
(二)藤編的產業現狀
我國生產和運用藤編產品的歷史悠久。 自唐代開始,南海大瀝制作的藤席就是朝廷指定的貢品,已具有較高水平,到清代,藤編技藝遠近聞名。 現代社會,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追求原生態產品,作為天然的植物編織的藤編產品,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青睞。
從1870年到1930年這段時間,藤編家具的風格經歷了許多發展變化。其一度的繁榮部分得益于拉斯金和莫巧斯等人打擊粗糧的機械化加工產品的行動,藤編家具十分接近他們所推崇的美感、舒適、手工制作等理想的產品模式。
進入21世紀以來,藤編家具在設計風格上出現了較清晰的理性,設計師和制造商們意識到,材料的變化(從天然到人工)到生產方式的改變并不能抹殺藤編家具的部優勢,藤編家具在保持其豐富的形態細節表現能力的基礎上,尚有極大地創新空間。
二、藤家具的自然屬性特征
(一)從材質分析
隨著人們環保意識增強,物資又日漸匱乏的時代,藤編由于其本身的環保性以及純自然原生態的材質特點深受人們喜愛。 由于藤編的加工工序相當繁雜,藤經過幾十道工序處理后再運用手工的編織,所以,藤編在它的韌度、透氣感以及觸感上受到人們的喜愛。伴隨現今社會的發展,人們不僅將藤編的手法與現代工藝結合,而且藤編的藝術形式也和現代設計藝術很好地結合。藤編的材質的美感更多地體現在日常家居設計中。
(二)從形態分析
當代的設計要求產品結合質感之美,形態之美,工藝技巧之美于一體,藤編制品由于它的特殊的韌性和耐磨耐損的特點, 可以設計出各式各樣、形態大小各不相同且符合人體工程學的工藝造型來滿足人們對于現代設計的要求,小到筐簍,大到建筑,藤編制品運用在各類設計中?,F代的陳設設計中,藤材料多數是以曲線的形式起伏變化,并且有長短和粗細的分別,在形態的捏造上體現出藤制品靈動,小巧的特點。手工匠人運用其特點,運用重疊、虛實等技巧來組成藤編陳設品的形狀, 從而使藤制品有了更多的造型變化,使人有藝術和視覺上的享受。
三、建筑的自然屬性表達
自然屬性是自然科學中自然界、生物界方面的事物本質的面貌、規律、現象,對大腦的反應和認識。也可以叫作:大腦對自然界事物的面貌、規律、現象本質屬性的反應和認識。
(一)模仿自然形態
藝術家在“師法自然”的過程中尋找一種抽象,以運動感的線條作為形式美的基礎。藤因為其韌性強的特質,可彎曲成流暢的曲線形式,打破了傳統家具軸對稱或幾何形體的外部形態,外部形態豐富自然,曲線形式甚至了成為藤家具的主要語言,形態自然仿生。
(二)體現生命形態
體現生命形態的方法是指在自然界現存的物質當中去尋求與預期產品的外在表象和生命特征相似的事物,作為家具設計的參照。借鑒的對象不一定是有形的物質,人的思想、動物的情緒、自然的規律等等無形的事物也可以作為相似借鑒的對象,應用于藤家具中。比如對于生物之間交流方式的借鑒、娛樂方式的借鑒、花草樹木、白云高山、游魚海浪等有機形態的借鑒。也可以借鑒現有事物的隱形特征和顯性矛盾,這是人為的主動調和人類發展平衡的有效手段。
(三)維護生態環境
維護生態環境要求盡量使用當地出產的原材料來制作產品,免去外地材料運輸過程中的成本、減少因運輸而造成的碳排放,同時用本地材料做本土化設計,展現當地人文生態氣息的原貌,體現地域性特色。
作者簡介:王宇,華北理工大學;王軒,華北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