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晏欣 程燕
摘要:在新農村建設中,引申出的美麗鄉村生態文明建設新熱潮,本文主要側重農家庭院環境美化,以點帶面、輻射周邊的實用性研究為目的,通過結合金華市浦江縣美麗庭院的創建實踐活動,從多角度、多層面地進行有效分析,形成普遍適用于美麗農家庭院建設的有效途徑與方法,并服務于地方政府基層相應建設,對鄉村環境整體美化具有一定意義。
關鍵詞:美麗鄉村;農家庭院;因地制宜;景觀生態
近些年所提出的 “美麗中國”的概念,強調生態文明建設,而著眼點就在于廣大農村地域的規劃與發展。由此在廣大農村地區掀起了“美麗鄉村”的建設熱潮,而浙江省較早地制定了《浙江省美麗鄉村建設行動計劃》,并積極開展多方面的建設規劃。
金華浦江被譽為“書畫之鄉”“水晶之都”的稱號,其歷史文化資源與物質資源十分豐富。在2015年5月浦江縣委辦公室、浦江縣人民政府辦公室聯合印發了《全縣開展“美麗庭院”創建活動方案》,其目的是通過“美麗庭院”創建活動,指導居民庭院實現“四美”創建標準,進一步鞏固環境衛生整治成果,努力在全縣培樹一批“美麗庭院”示范戶,帶動形成一批有特色、有亮點的重點區域景觀,全面提升美麗鄉村建設水平,并得到了農戶們積極配合。據相關文件初步統計,截至目前全縣共創建“庭院整潔”達標家庭87000戶,其中“美麗庭院”達標家庭23000戶,重點提升改造“美麗庭院”示范家庭102戶,陶冶了人們的情操,轉變了生活態度,取得了一定的創建成果,為實踐研究搭建了可操作平臺,這些都為本課題研究創造了良好契機。
一、研究目的與意義
本課題基于美麗鄉村建設這一有利的大環境下,側重農家庭院環境美化,以點帶面、輻射周邊為實用的研究目的。美麗庭院是美麗鄉村的細胞,是美麗鄉村建設中的重要環節與紐帶,是全面提升農戶認知度與農家生活環境品質的有利抓手,是實現美麗鄉村建設零距離接觸重要實踐突破口之一。通過多角度,多層面進行有效分析,形成普遍適用于美麗農家庭院建設的有效途徑與方法,并服務于地方政府基層相應建設,對鄉村環境整體美化具有一定意義。
二、研究現狀分析
目前,國內外均有對庭院的研究,所涉及的范疇包括經濟、歷史、文化、景觀、風格等相關領域,但專門針對適用于我國新時期、新形勢下的地域性、群落化、自由式農家庭院的相關研究還十分有限,其部分文獻研究,主要歸結于研究范疇較小、研究內容較單一,忽略了人、社會、物質等多樣性與多元化的關系層面,缺乏具有共性的、普遍適用意義的指導性研究。設計的實施者“人”的因素,其往往是由設計師去主導的,而院主只是被動地去理解與認知。雖然結果是比較美觀的,但是卻割裂了整體的社會的普遍聯系與認同,因為設計師一個人的思維是有局限的無法體現廣意度。其所需設計的物質層面多樣性,同樣也會在某種程度上受到限定。
三、概念認知解析
研究這一課題首先要了解與主題相關的概念知識,使之有效的加以區同開來,以便可以更好地進行研究判別。
(一)庭院認知
在我國古之庭院意為平整之地,圍合成園。庭院形態多以天圓地方、居屋而至的布局,這是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樸素思想。從中不難發現早期的庭院主要以房舍為中心向四周展開,并以墻體類材料物質進行圍合形成園。隨著時代的變遷,其房舍建筑形式發生了改變,庭院所圍合的限定被弱化,已不再受到空間的局限,其功能性也變得多樣起來,由生產生活性向休閑娛樂轉變。
(二)農家庭院詮釋
目前來說農家庭院的準確概念并不十分明確,其與之相關聯的提法主要包括:1.農村房舍周邊的空閑之地如房前屋后與宅旁的空隙等;2.農戶院落范圍內的空閑之地,指山墻或圍欄圍合的內部的空間;3.農戶住宅建筑院落和區域附近零星水域,及其關聯的周圍種植環境如菜園、果園等范圍。從中我們不能發現,農家庭院的定義核心都是圍繞著農家房屋建筑而向四周延展到一定范圍的。究其區域應根據周邊具體環境而定,主要結合鄉村環境整體性,無形中揭示出兩者間內在相互關聯性。
(三)農家庭院功能性認知
不同區域間的鄉村環境主要包括:人本身、社會環境與物質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農家庭院功能趨向,大致可分為生產生活型、休閑娛樂型、經濟型、綜合型等。根據庭院功能不同實現多元化的分析設計,可有效地進行庭院的美化實踐。
1.生產生活型
農戶在庭院中進行日常生活的寫照,可呈現出所放置的石磨、石槽、打谷機及其食物晾曬等。生產方面可涉及院內的小型養殖業如家畜,種植業如院內或較近的果園和菜園等,還有手工加工等作坊式布局。這些都主要以滿足自家需要為主,反映出該庭院的特征性。
2.休閑娛樂型
庭院的休閑娛樂型顧名思義主要是院主自身的悠閑情操的體現。在院中所設賞心悅目的花草蟲魚,小品景觀之物等田園氛圍。由于時代的不斷發展,人們的觀念也相應地發生了變化,其休閑娛樂的定義也不再局限于田園性的認知。
3.經濟型
農戶利用自家庭院與周邊環境資源進行一定經濟性的商業經營活動,如農家樂、民宿等就是這一庭院經濟的代表。在開發庭院資源的過程中,無疑打開了一條致富之路。目前我國的庭院經濟尚未成熟,還處在摸索階段,其生態性與可持續發展性等相關問題有待提升。
4.綜合型
綜合型農家庭院主要綜合了以上兩種或多種功能集于一體,形成具有適用性的庭院布局,往往具有一定的側重性。像農家樂這樣的本身特質在一定程度上不免會涉及上述內容,如院內直接采摘的蔬菜可入農家飯菜,花鳥蟲魚可供游人休閑賞析,甚至石磨盤也會成為游人們娛樂項目等。
了解了上述概念,有利于該課題的深入探討與研究,根據實際情況與具體需求進行對接性實踐。
四、實踐調研分析
(一)階段性成果
自2015年至今,浦江縣的周邊鄉村陸續展開了美麗庭院創建活動。目前已初見成效,特別是重點創建村的提升,如浦南街道四村潘紹勤戶庭院、杭坪鎮后陽村石咸水戶庭院、前吳鄉前吳村吳健中戶庭院等,并形成了如陳鐵店靈鳳小院、黃宅鎮曹街村曹之江戶庭院、戚村樓廈廳等作為樣板以供借鑒。在環境得到了美化的同時,還吸引了游客,甚至是引來投資活躍了本地的經濟,也大大激發了村民農戶的庭院改造意愿。在2016年,課題組成員以藝術指導的身份有幸參與到了這一創建活動。在實踐過程中,發現各村各戶也都顯示出各自的高招,有的利用廢舊閑置的物件進行加工改造,形成庭院的裝飾物如:將各類粗瓷瓦罐精心切割各種幾何鏤空圖案或涂滿五顏六色的油彩,在栽種植物后形成獨具特色的壇栽;輪胎漆上各種顏色,組合成各種造型,青蛙、蝸牛、蹺蹺板等;有的就地取材,將河中卵石根據喜好拼貼成紋案鋪裝地面;石槽種花、養魚、種植綠化等扮靚了自家庭院的同時,也開啟了農民智慧。可以說整體實踐的美化活動正在改變著人們對待生活的態度,“庭院碧苔紅葉遍”的美麗景致,正在浦江農村逐漸變為現實。
(二)存在問題
在走訪考察中也發現存在一定共性問題,究其原因應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
1.各區域間建設進度發展不平衡,主要是所輻射范圍較大,點好抓面難調,精力有限,且經驗不足難以全面鋪開。
2.認識深度不足。一是庭院界定范圍認知具有局限性,在庭院美化過程中農戶們總是針對自家庭院雕琢,而忽略了小到鄰里、大到村落地區間的整體關聯性。二是 “美”的認同感,正所謂青菜蘿卜各有所愛,不同層次的人,對美的理解及認識是不盡相同的。有的地方單純地進行財力投資到花草綠植庭院裝飾,不惜外物植入;有的地方財力條件相對薄弱的地區便覺得無資源可用,或者說是無錢去美,其實這體現出了一種認識誤區。
3.同質化現象凸顯。雖然農戶自覺地在“做”,也結合了典型示范戶開展創建活動。但最終往往是單純性的仿制,特色欠缺。反映出農戶的創建性有待提升,其地域性、文化性的資源還有待進一步挖掘。
4.生活觀念的固化性。人們對于長久形成的生活方式而言是不容易改變的,對于農民來說實用方便性要比美觀更為重要,特別是對于年齡較大的農戶,其思想也顯得相對較保守僵化,時常會在自家門前屋后堆放柴火雜物農具等,對庭院的整潔度意識不強,無形中打破了整潔有序的簡單之美。
問題的出現不是偶然的,當然問題的產生也不是單一性的,在實踐中也更加復雜與綜合。伴隨著各自不同的問題,應該抓住主要問題具體分析與綜合考量并行。
五、對策性應用研究
農家庭院環境建設要點主要就在于兩個方面,即人文環境與物質化的景觀環境,其中人文環境主要包括,“生活習慣、傳統文化、社會關系,人員素質結構”;景觀環境主要包括,“地域自然環境資源與人工環境”。二者相輔相成,協同共進發展,美麗庭院才能形成真正義上的可持續性發展的實現。
(一)分層設置,有序推進
全面分析所設置區域,并進行分層設計、優化選取。針對各區域間的不同實際情況進行有層次、有計劃的合理推進,并實現以點帶面、小中見大的推進手法。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不同區域間樹立大量對接性典型樣板,使人們從中發現自己存在的問題與不足;通過由上到下的宣傳,建立農民自己的業余宣講團,潛移默化的提升農戶認知水平;組織骨干力量進行實地觀摩,引導農戶實踐操作,各戶、村、鄉間走出去的交流模式,有效拉近區域間的進度發展。
(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挖掘本區域的人文資源,如浦江傳統剪紙、書畫等文化藝術傳承,及民俗活動等圖案、裝置的綜合性設計;根據當地的自然資源與鄉村布局的特征環境順勢而為,如對于生產形為主的種植庭院可進行一池梅、一桃樹的特色綠植的栽種,又如該區域的水系比較發達可以引入庭院進行水景美化;我們反對千人一面的機械仿制,應立足本土資源,體現區域特色,傾聽農民意愿,彰顯有故事的庭院。
(三)和諧統一,互為關聯
浦江地區鄉村空間開闊,且大部分庭院鄰里相連。因此就要在各自庭院設計時,鄰里間要進行相互充分協調與溝通,實現和諧的過渡性。用材選取方面應選擇與當地村莊整體景觀和諧的材料進行設置,盡可能地就地取材。
(四)景觀生態化與可持續性原則
鄉村農家庭院區別與城市庭院的最大之處就在于他所處的空間自然環境,可以說這本身就是一種可挖掘的特色。在浦江縣所調研的農家庭院村中,自然生態環境品質相對較好。山水入院,水渠繞村,將庭院與村落整體有機聯系在一起,呈現出林中院,院中有景的一派田園風光。
在庭院的設計中要凸顯設計的景觀生態性與可持續性,是一種親近自然的生活方式,所涉及的范疇主要包括居住主體建筑、墻體、圍欄、植栽綠化、景觀小品等實物要素組成。其在農家庭院中主要可表現為以下幾個原則:
1.庭院空間環境以生態性為前提進行設計
2.在植栽綠化方面選取保護生態群性植物,避免破壞原有生態性
3.庭院建筑裝飾面與景觀小品的風格、色彩、材質體現生態環保性
4.生產型庭院資源的生態性循環可持續利用原則
5.利用生態環境統一庭院風格
庭院的空間、色彩與材質等生態化選取符合本地域的環境氛圍與鄉土氣息,能夠給人以寧靜、質樸的精神感受。可以說生態化與可循環持續發展是考量美麗庭院深層次的重要標尺,也是經濟發展的有利保障。
六、結束語
鄉村庭院之美,美在山水之間,美在所擁有的是更多松軟的泥土、大小各異的石塊、竹木植被的郁郁蔥蔥;顯露出直白整潔的環境、自然景觀生態的親密接觸與簡單的快樂。美麗庭院應是猶如自然中的原石和原木一樣真實的存在的農家生活寫照,而要達到這一追求就要結合地域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因地制宜,堅持功能性、多樣性與特色性,對農家庭院進行科學的規劃設計,營建生態、美麗、和諧、可持續的庭院之美。
參考文獻:
[1]劉娟娟.可持續發展視野下的農村庭院研究[D].華中農業大學,2006.
[2]李媛.關中居民“庭院”型制“新農村建設”景觀保護規劃設計基礎研究[D].西安美術學院,2007.
[3]云正明.農村庭院生態工程[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2.
[4]許芳.新農村庭院經濟發展對策的選擇[J].經濟論壇,2008(08):129-130.
[5]陳愛宣.城郊鄉村休閑旅游體驗評價與持續改進——以杭州梅家塢為例[J].現代商業,2011(17):58-60.